独立学院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

2020-11-23 12:16徐杰
就业与保障 2020年22期
关键词:育人政治思想

文/徐杰

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于1971年提出了协同概念,并于1976年系统论述了该理论。协同理论认为,各个系统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1]。由于相互协作与共享特定资源,从而能够产生1+1>2的整体协同效应。以此理论来审视作为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可知,两者具有紧密的协同基础,并已在众多高校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践中取得了1+1>2的协同效应。

一、协同育人基础

(一)教育目标契合

关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而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处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其目标是挖掘学生创业兴趣,培养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锻造学生创业品格,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实现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实现其创业梦想,进而促进创新型社会的形成,其关键举措在于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融入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由此可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两者在教育目标上是一致的,都是聚焦于学生综合素质以及教育教学全过程。

(二)教育内容融合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公民意识、心理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命教育等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素质、优良的道德素质、健康的心理和身体素质等创新创业基本素质。相关研究指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首要工作在于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融入高校教育全过程,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阵地,打造优质的创新创业氛围,模拟和利用创新+创业真实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企业实际创新创业项目训练;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做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9年度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要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紧密结合[3]。同时,文件要求各高校要积极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引领学生将培育创业精神与理想信念相结合,结合当地的扶贫工作特点,组织学生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打造覆盖全国范围、具有全局影响的国情思政课[4]。可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关联紧密,深层次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三)教育方法衔接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高校要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5]。其中,科研育人、实践育人与创新创业息息相关。高校要加强科研育人要求,培养师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实施科研创新团队培育支持计划、科教协同育人计划以及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计划等,要引导师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团队和科研创新训练,选择一批科研育人示范项目和示范团队。切实推动实践育人中要求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形成实践育人协同体系。整合实践资源,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学科技园、爱国主义教育场所等,建立形式多样的创业实习基地;同时要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鼓励学生成立创新创业社团等[6]。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通过注重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协作式、小班化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和以学生为中心的跨学科、跨专业项目学习,经常组织开展创新创业项目成果展、实践实习实训成果汇报会等创新创业交流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到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以及“互联网+”“创青春”“挑战杯”等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中来,并通过竞赛来检验成果,反思不足。同时,可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组织实施各类创新创业训练营、创新创业沙龙等,定期开展多维度、多类型的创新创业训练活动、项目路演,推进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等,以上种种都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内容存在衔接。

二、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两张皮问题剖析

由于各类高校在办学历史、能力和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性,所以不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能力和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尤其在不少独立学院还存在着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两张皮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一)组织领导体制不完善

根据有关文件精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管理过程中,要建立以学校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以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工作部门等共同参与、职责明确的工作制度。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组织管理,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并需要建立由教务部门或独立设置的创新创业学院牵头的专门管理机构,以及学工、就业、团委、科技、科教园等相关部门协同实施的工作机制等。可见,要使得两方面工作取得成效,必然要求全校一盘棋,统一部署、协调管理。而当下独立学院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学工两条线的管理模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由学工部门作为实施主体,教学部门、就业部门等较少参与,难以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效应。

(二)师资队伍捉襟见肘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主要由高校党政干部及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组成[7];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队伍主要由高校创新创业专职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企业高管、投融资管理人员等共同组成,二者对师资团队的年龄、职称、知识、能力等提出了要求。时下,不少独立学院仍未能很好地解决自有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特别是兼职教师、创新创业导师等师资队伍更是捉襟见肘,难以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机融合。

(三)课程建设资源匮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形势与政策等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以及以非课堂教学为代表的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两大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高校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列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同时鼓励有条件的本科高校将其作为重点学科[8]。严格落实规定的课程和学分,并将实践教学纳入理论课程教学计划,要求使用马工程统编教材,并依据最新版教材和教学大纲统一组织集体备课,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教学中,集中研讨交流教学中的共性问题,准确把握基本精神,形成统一的教案,促进各门课程的有效衔接。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涵盖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本道德规范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及校园文化建设、实践育人、心理育人、资助育人、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党团组织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内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多层次、多文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一方面,需要面向高校全体学生开设创业基础、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就业创业理论研究、创新创业学科前沿等方面的理论课;另一方面,要为学生提供实践课程,通过聘请校外就业创业导师参与课程设计,建立教学案例库以及建立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实习实践基地、科研合作基地等形式开设就业创业实践课程,逐步形成“理论教育、模拟实训、实战演练”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少独立学院侧重于把政策要求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学时、学分纳入教学计划,以及采用马工程统编教材等,但受制于高校自身师资、校外资源等方面,制约了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四)条件保障体系不全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中保障条件的要求,高校必须建有专门的学生活动用房,有完善的活动设施并使其得到充分利用;工作经费要设立专门预算科目、专款专用,占学校上一年度总收入比例且应逐年增长;要设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研究课题和课改课题等;也对高校校内中心和校外基地、师资保障、安全保障、经费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众多独立学院,一方面,由于其自身办学能力的限制,相关条件保障与指标体系与国家要求尚有很大差距;另一方面,由于学校内部组织管理制度滞后,校内外资源和经费的筹措、使用和管理条块分割,各归各口,难以发挥资源配置与整合协调效应。

三、深度融合的对策建议

目前,推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过程中,已建立起国家、省(市)、高校等多层次的工作测评体系,并且该体系日趋完善,考核标准越发具体,推动了包括独立学院在内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取得了卓著成效。

(一)强化顶层设计,建立统一高效的组织领导体制

建立高效和统一的领导体制,形成可以协调各方资源的工作体系,完善组织工作的制度安排,改进和提高工作方式与能力,是实现和提高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重要保障。一是要成立由学院一把手担任组长,分管学工副书记、分管教学副院长担任副组长,教学与学工等部门参与的专门领导小组,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中心、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等主管机构。统筹调动校内外科技园、专业创新实验室、创客空间等资源,合理分配教学、学工、就业、宿管、图书馆、后勤等各部门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内容,组织开展宣传发动、教育教学、专业竞赛、创新创业实践等活动,从而最大化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二是在坚持合情合理、科学系统的原则下,制定全员育人、以生为本、质效双全的规范制度,使权力运用、计划实施、考核总结等各项工作在制度的约束下得以顺利开展;三是加强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组织建设,通过成立学生创新创业中心、设置创新创业委员、成立创新创业社团并配备专门指导教师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培养提升与“双师”引进相结合,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独立学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加强“双师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构建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与“双师”引进相结合的教师培养机制,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关键。一是要打造一支思想政治素质高,具备指导创新创业能力的专任教师与辅导员相结合的“双师型”思政教师队伍。通过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制定教学工作条例等方式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政治素质。利用挂职锻炼、创新创业教育职业培训、研讨学习、课题研究、教学实践等途径,提高教师整体的理论水平与教学才干。同时加强“双师型”思政教师队伍的引导作用,在职称评定中设立条件、落实要求,保证师资队伍中的教师晋升公平性;二是健全和完善教师队伍结构,建设“双师型”导师库。聘请德才兼备的教授、经验丰富的成功企业家、风险投资人、杰出校友等担任兼职教师,充分发挥校内外专家与学者的特长与优势,承担“双创”竞赛和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以弥补第一课堂教学的不足。

(三)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推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联动

课堂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主阵地,加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协调配合性,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主要渠道。一是建立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引领,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在双创教学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念的多层次、多元化创新创业教学体系。深度挖掘和整合课程中的思想政治与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培育必修与选修、理论与实践、课堂与课外、线上与线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使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有浓厚的思政味;二是加快教学工具的开发,自主编写适应新时代的有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教材和建立丰富的案例库;三是以德育为先,还需要在课堂教学、课程开发、教材编写等方面建立行之有效的考评机制。

(四)拓展育人平台,营造协同育人文化氛围

根据多维度、深层次、一体化思想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平台。一是通过建立全覆盖理论教学平台,将《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等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分年级依次授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二是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竞赛平台,实现竞赛活动的高度组织化、活动常态化,从而形成规模化效应;三是推进项目式创新创业平台,强化项目双选机制,提升学生创新和研究能力;四是搭建体验式创业实践平台,包括面向不同年级学生分层次开设创新创业的培训平台,为学生提供到企业实习、顶岗实训的实战平台,悉心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的竞赛平台,大力扶持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平台以及递进式培育创新创业团队的育人平台等。

着力打造浓郁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主线,激发教师与学生这两大主体的积极性,通过各类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以及表彰、宣传创新创业先进典型这三大抓手,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激励师生共同参与学生创新创业,将创新创业文化深深根植于班团文化活动之中,溶入学生血液之中,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

猜你喜欢
育人政治思想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