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建华
中职生的就业心理问题是阻碍其就业的重要原因,尤其是我国当前就业形势竞争激烈,对于中职生这群年龄只有十八九岁的学生来说,心理发展不够成熟,自我认知也不够深入、对社会的了解不够全面,就会导致其在毕业时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1],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何帮助中职生走出心理误区,自信地迈入社会,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成为中职院校的首要任务。因此,学校要积极探索学生的心理发展趋势,找到学生产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原因,针对这些原因,采取合理的解决办法,并在职业实训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让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心理素质,从而促进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率,提高就业质量。
因为中职生的可塑性相对较高,所以很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毕业生就业率很高,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随着各个中职学校扩招政策的实施,有些学校盲目开设“热门”专业吸引学生,由于学校的办学条件没有跟上,教育管理制度存在缺陷,缺乏专业老师对其进行技能辅导,许多学生学习三年却无所获,即使学习到一些技能知识,但该专业的毕业生过多,导致很多中职生毕业后只能在家待业,造成人才浪费。另外,尽管我国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率高,但就业质量持续处于较低水平,其原因主要表现为:学生所学专业和所从事职业不对口、薪资待遇水平低、工作稳定性较差以及后续发展不足等。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来自中职院校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政策有所缺陷、社会对于中职毕业生的就业不够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等等。由此可见,中职生的就业现状并不乐观,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亟待加强。
很多中职学生认为自己没有考进普通高中,是因为自己的实力不足、能力有限,因而产生自卑和压抑心理。尤其是近年来社会对所需人才的标准不断提高,加上社会媒体的大量渲染,中职毕业生在求职及就业过程中屡屡碰壁,更加剧了他们的自卑情绪。长此以往,造成了他们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无望,对未来失去信心,无法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在择业时没有勇气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也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当中。
有些中职生对于自己的未来缺乏合理的规划,不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也不会总结自身存在的优缺点,择业时不能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喜好甄别更适合自己的行业,一味听从家长的安排,或是将别人的选择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盲目跟风。
有些中职生对于初次就业极为重视,完全不考虑自身能力水平的高低以及社会对于中职学生的市场定位,无形中增加了这些学生的心理压力,导致其精神高度紧张,一旦自己的求职需求得不到满足,或是现实需要与自己理想职业不相符,就会使部分学生产生焦虑、悲观甚至是失望的情绪。有些家长甚至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及专业特长等情况,将自己的职业理想强加给他们,学生既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又不愿打破父母的期望,面对这种两难的选择,难免会感到焦躁不安。客观上加重了中职学生对于就业前景的焦虑程度,心理承受能力较好的同学会化压力为动力,促进自己学习更多的知识技能,而部分心理素质较差的同学则会对未来感到失望和迷茫,出现各种消极的状态。
中职毕业生择业时会面对多种选择,因而会出现瞻前顾后、左右彷徨的心理状态。对于待遇稳定、工作环境较好的单位,觉得收入偏低;自己创业虽然可获得较高的收入,但是相对风险也较高,而且比较辛苦。因此他们在选择时则会举棋不定,陷入矛盾之中,殊不知这种既顾及薪资收入、福利待遇,又要考虑工作性质及发展前景的矛盾心理[2],等同于浪费大量宝贵的时间,从而失去更多的就业机会。
有一部分中职生认为自己掌握了一技之长,不管走到哪里都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在择业时好高骛远,不能够为自己准确地定位,对于职业的期望值很高。但他们没有意识到,作为一名普通的中职毕业生,也许要从最基础的工作开始。这些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要求过于挑剔,工作环境脏的工作不做、工作量大的工作不做、工资待遇低的工作也不做,殊不知待遇高、环境好的工作对于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水平要求更高,所以便会出现中职生就业“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让他们的求职过程频频受挫,难以找到合适且满意的工作,造成心理严重失衡。
部分中职学生的家庭背景比较优越,经济条件也较好。在择业时过于依赖父母,把希望都寄托在家人身上,自己不愿到社会上去实践、历练,认为只要依靠父母就能为自己“买”来一份不错的工作。这种心理造成的后果是给用人单位留下了缺乏独立及开拓能力的印象,反而不利于中职毕业生就业。
中职生的年龄比较小,好胜心和嫉妒心较强,因此大多数毕业生择业时会存在攀比心理,有些学生认为“受的教育一样,所学知识一样,我不能比他人差”,或是存在“他以前不如我,以后所从事的工作也一定不能比我强”等想法。在就业时,往往太过于注重他人的选择,即使找到了适合自身发展的单位,但由于某方面并不如其他同学的就业单位,就产生了不平衡心理,宁愿选择放弃眼前的就业机会。这种盲目攀比的求职观念,导致中职生不能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延误了就业机会。
学校教育是实现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中职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职业实训时,应该从中职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积极开展中职生健康择业心理教育以及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进而正视现实、确立目标、放眼未来、勇于竞争,做好自荐、面试、笔试等择业环节的心理准备,做好当就业受挫时的心理准备,以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学校也可将心理辅导与就业指导相结合,以解决中职毕业生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障碍和情绪上的变化。具体做法是开设就业心理辅导中心,时刻接受学生就业心理咨询,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冷静分析未来的就业趋势,并根据这一趋势设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值,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促进今后的就业。
中职生大都没有脱离过父母的管束而独立到社会上生存。若一直把他们局限于校园内,在老师和家长的呵护下学习与生活,就会造成他们与社会脱节,不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自己需要掌握哪些技能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作为中职学校的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职业实训时,应该对他们进行相关的培养和锻炼,多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融入社会、了解社会,在社会环境的大背景下进行实践活动,学会相互协作,进而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使他们毕业后能够更快地适应社会,更好地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
中职教育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就业教育,中职生毕业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走向社会,且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中职生的年龄小,社会阅历浅,择业时难免会走入误区或遇到困难,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职业实训时,不仅要注重他们专业技能的水平发展,更要帮助学生客观、冷静地分析就业形势和自身的特点,引导学生掌握就业政策,认清就业形势,并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长以及不足和缺陷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让他们摆正心态,从而找到满意且适合自己的工作。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指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出发,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学生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在充分了解社会实际的基础上,理性地审视自己,对自身职业发展进行正确的定位。因此,中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职业实训时,也应注重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值得关注的是,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心理特点和发展需求的不同,教学内容也不应完全一样。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入校园,应当以专业教育为主,即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就业情况、发展前景,也使学生正确地认识专业与未来职业之间的关系;二年级的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学好理想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处理好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应采用实习的教学策略,即根据学生所学专业,让学生到合适的岗位进行实习,对从岗的素质要求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认识到自身能力有哪些不足,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从业指导,才能帮助学生顺利地从实习走向就业。
由于中职生年龄较小,缺乏社会经验,在求职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甚至失去就业机会,其主要表现在应聘技巧不高、缺乏自我展示及推销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职业实训时,也要注重教授学生相应的应聘求职技巧,让学生树立自信,在求职过程中能够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优势和强项,给用人单位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实现顺利就业。
中职生在面对就业压力时,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和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因此,中职学校要为学生营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职业教育氛围,帮助学生纠正自我认知的误区,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进行职业实训的过程中,应当正确引导学生,消除他们在以后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心理障碍,帮助学生准确定位,树立竞争意识。另外,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各项素质与专业技能,促进他们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