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聪
对于运动员的日常训练中,一些教练往往注重其在那力量和耐力等方面的训练,以保证能有更好的身体素质来应对接下来赛场的考验。但是,在整个过程中如果只有这种专业的训练往往比较枯燥乏味同时训练强度很大,其它方面的训练就无法进行。我们都知道有很多因素都会影响运动员的训练效果和竞赛水平,例如,运动员自身的意志力和抗挫折能力,对运动的热爱程度等。所以,在进行训练时加入对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会对训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非智力因素从广义上说就是除了智力因素以外所有有利于心理因素的统称。再从狭义上说,它包括五个因素:自身的兴趣、做事的动机、个人的情感、不同的性格和意志的把握。单从这个狭义上看,通过对它的训练对运动员的个人提升巨大的。人作为一个整体,非智力因素包括许多方面,总结起来,把作为人对目标努力的动力、为前方指明一条道路、引导人们积极向上、保持对事物的初心、增强个人的自信心和提高自己的能力等一系列影响结合起来。由此可见,对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必不可少。
能够作为一种动力推动运动员的训练。并且由这种非智力因素而激起的动机影响是很深远的,持续时间也比较长,比如个人情感带来的主动性的转变是非常有利于运动员训练的。而且在进行训练时,非智力因素可以帮助他们为自己建立一个目标,如果这个运动员对他所训练的项目是极其热爱并且是热情高涨的,那么他就会在训练中更加努力、勤奋和疯狂,这比教练一遍又一遍的督促有用得多。而只是靠教练推着走的运动员其本身对待这个自身项目就是消极的,一个消极的运动员是被动的,即使是再训练下去也不容易出现优秀成绩。帮助运动员在训练中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如果运动员在训练中出现了消极负面的情绪,不想训练、遗失目标、疲惫懈怠,这时候更加需要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及时帮助运动员找到努力的方向,排除这些阻碍干扰训练的因素,提升其心理能力。所以在一个运动员的训练中,非智力因素是不可缺少的,是提高成绩和进行长远训练的必备要素。
1.3.1 重视程度不够。我国在非智力因素的资源投入上非常少,我们在对运动员身后的配置上几乎是空白,远远比不上国外的“三合一”——一个运动员身后包括三个专业人员的服务,有教练、心理咨询师和保健专家。
1.3.2 我们不重视非智力因素在实际中的应用,许多年来只是停留在理论知识的研究上。
1.3.3 教练对非智力因素培养相关知识的缺乏。我们许多优秀的运动员专业技能不存在问题,可偏偏在比赛中心理上出了问题,这就反映出在平时对心理的训练不够甚至就没有训练过。大家往往只是重视成绩有没有提高,姿势有没有正确,却忽视了这些更容易变化的因素。
1.3.4 运动员和教练之间缺少沟通和联系。教练没有对运动员进行深入的了解,只是停留在日常的训练与被训练的关系,教练不懂运动员想要的是什么,训练的兴趣点在哪里,而且比赛往往只是进行短暂的心理训练,甚至只是随口一提,没有长期的、系统的训练,这就造成怯场心理。
既然非智力因素在训练中如此重要,我们来看一下具体的关键性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具体情况如下:
运动员相对来说是一个枯燥的职业,每天重复着单调的训练,如果不把它当成自己的一种兴趣来对待是很难坚持下去的,我们看到过许多无法忍受这份寂寞而中途退出的人,所以变成兴趣为之努力是培养非智力因素关键性的体现。
一名出色的运动员会有强大的自信心和斗志力,相信自己能够得到最好的成绩,能够战胜所有的竞争者,取得属于自己的那份荣誉。
一个运动员除了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外还承载着一个团体和国家的希望,追求更高的目标,这就对运动员有较高的要求,坚持住对美好的不懈追求,不断提升自己。
运动员一般会承受比较大的压力,来自各界的希望,如果自身没有足够强的心理是很难承受的,这就要求能对困难积极应对,及时调整负面情绪,在比赛中迅速释放掉压力。
成功从来都是与失败一起出现的,成功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准备充分就一定会出现,所以当运动员在比赛失利时要及时调整心态,不要对自己过多的自责,要正确对待比赛结果,如果是能力不足就继续努力训练,从每一次比赛中吸取教训,比赛每年都会有,千万不要因为一次失误就放弃了运动生涯。
从古至今,老师的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也”,把自己的专业知识讲述给自己的学生以让他们更好地面对以后的考验。而作为一个专业的运动员就会与普通学生有所不同,他们接受的并不是在教室的那种训练而是在田径场或游泳馆进行的,所以要求的心理要更强大来应对日复一日年复年的单调训练。
对于运动员来说,自己训练的项目大部分都是自己感兴趣的运动,但在长期的训练中可能已经开始慢慢磨灭对它本身的喜欢和热爱,教练这时就要让他们找回原来的感觉,调动起训练时的情绪,可以通过对训练中增加趣味练习,奖励机制或者增加一些有趣的训练动作等。如果运动员对这项活动没有了热爱,很难将许多训练进行下去,而此时教练的作用是十分关键的,就是要他们再次寻找到自己的乐趣。
教练可以通过训练来有意识地增强运动员的自信心,帮助其了解到自己的潜力;帮助队员在训练中完成较难的训练动作,通过一步步为他们拆分、引导等,完成日常训练所需达到的目标;其实在训练中教练也要注意自身的状态,保持饱满的热情,引领大家积极向上,在一个向上的环境中进行训练,训练的效果也会有很大的提升。我们都知道拥有自信心是必不可少的,保持对自己的相信,积极向上的人总是一种永不言败的乐观主义,在任何情况下也不会服输。
运动感觉作为一个人体最基本的感觉之一,也是在运动员的训练中一个非智力因素,通过训练运动员对自己所处位置的感知、对运动时间的自我认识,可以有效地增强运动员在训练中对自己身体的控制能力,能够充分认识和调动自己的身体从而更好地理解一些训练动作甚至可以自学,对动作的要领也能把握的更准确。所以在运动员的训练中应该增加对自身感觉的训练。拿我们都熟悉的田径运动员的训练来举例,田径需要运动员对时间有很好地感知力,并不是说对一段时间有多长进行感知而是对于在一个较短的时间间隔里进行感受。大脑主要控制这方面感知,一般来说大脑对于一段时间的长短感觉起来是不准确的,通常与心理因素有关,但是对于田径来说要求运动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的动作,这就需要对动作的节奏进行把握,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进行对运动员运动节奏的训练,增强对节奏的感知力。同时还要注重运动员自身稳定性的训练,提高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这样在做一些动作时不会因为力量不够而走样,核心力量又不同于普通力量的训练,在进行专业化的指导后一定能大幅增加运动员的最终成绩。
运动员在进行比赛时有许多不确定因素,比如说当天的天气情况、场地及器械设施的适应情况、比赛规模的大小、参赛者的表现等等都会影响到运动员的心理,使之出现紧张的表现,适当地紧张有益于比赛,但是过度紧张反而会不利于运动员发挥出正常水平。所以在平时训练时,定期进行模拟比赛,也可以与几个团队之间进行模拟,一切布置都按正规比赛来办,教练可以适时给予一些压力,让他们都能真正感受到比赛的氛围。当然还要正确地对运动员加以引导,帮助他们如何快速缓解紧张,面对困难应该迎难而上,激发运动员身上的潜能,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让他们都能一次次地刷新自己的记录,展现出自己最好的成绩。
定期带领运动员们参加一些水平较高的比赛,来训练他们对大赛心理的适应,还能在比赛中交流经验,获得更多的收获,长此以往,运动员会一直保持在竞技状态,能提高在不同情况下的适应能力。
非智力因素在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中是十分必要的,希望教练能在这些方面对运动员加强训练,避免或较少出现发挥失常。通过专业训练与非智力因素培养的训练相结合,提升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最终成绩。其实我们还要做许多的努力,比如对教练进行专业的培训,增加教练与运动员之间的有效沟通,通过深入了解运动员来制定更多切实有效的方案,来让我国的体育事业更上一个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