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远伟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明清时期,少林武术经历了前朝的孕育积淀,在以少林寺为主要习练场所,通过僧人“定乱策勋真证果,包邦靖世即传灯”积极入世参与抗倭战争、平定地方匪患等军事武备活动和教派秘门、民间结社方式向外辐射交流传播,形成了拳理清晰,技术、功法特点凸显的拳种流派。武以寺名、寺以武显;禅武交融,寺拳呼应。少林武术开始独步武林,成为“武林翘首”,而少林寺也成为众多武林后学梦寐以求的“武中道场”。随着少林武术的蓬勃发展,一批“拳棍刀枪谱”“拳谱”“功法图集”[1]少林武术文献典籍问世,作为尘封的武林历史记忆,记录武林先贤武术活动的重要文图载体,一直受到学界关注。
在少林武术文献典籍中关于“拳棍刀枪谱”类文献主要有《少林寺拳棍刀枪谱》《少林拳棒枪刀谱》《少林寺拳经》等版本。其中来鹿堂刻本《少林寺拳棍刀枪谱》为四卷四册,但广为流布的只有前三卷,被《中国古典武艺珍本丛编》[2]收录。随着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明清少林武术古籍珍本校释》研究的展开,首次在大连图书馆发现来鹿堂刻本《少林寺拳棍刀枪谱》四卷本。据此,以发现的四卷本为研究对象,对刻本背景、作者、序跋内容、注解文字以及拳械内容方法进行逐一论述,进而对刻本的文献价值进行初步界定,希望能对少林武术文化寻根溯源、弘扬和发展少林武术文化有所裨益。
大连来鹿堂本《少林寺拳棍刀枪谱》现存大连图书馆古籍部,书名叶“少林寺拳棍刀枪谱”两竖排居中,右侧印有“咸丰六年季春重鑴”(鑴同镌)字样,左侧印有“秘本不易得得者珍之”和“安康来鹿堂梓行”字样。内框高20.4厘米,宽15厘米,四卷单独成册。每册书签处撰写书名、卷号和每册名称。护叶和第一页正文天头处上钤有“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图书印”朱文印章和“昭.5.4.19”(1930年)紫文印章;第一页正文空白处钤有“旅大港图书馆藏书印”朱文印章。正文中每页耳子下书脑处标有“少林寺拳棍刀枪谱”、卷号和“来鹿堂”。
来鹿堂为晚清陕西省安康市雕版印刷作坊,成立于道光十七年(1837年)。来鹿堂创建人张鹏飞(1784-1857年),[3]字扶九,号补山,又名鹏翼、鹏翂,陕西安康新城人,“张鹏飞虽集拔贡、孝廉方正、举人之功名于一身,然候补十余载,未尝一日实授,而终其一生汲汲于经世致用,陈书遍当道”。[4]随仕途不畅,但张鹏飞却给后世留下八十多种、二百多部,五千多册刻本书籍,[5]《少林寺拳棍刀枪谱》也居其中。该本于咸丰六年(1856年)出版,内容包括《拳谱》《棍谱》《刀谱》《枪谱》以及相对零星的洗药方、骨髓补、舒筋法。
从钤有的印章可知,此刻本为1930年由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收藏。随着抗日战争胜利日本侵略者投降,1947年7月满铁日籍人员撤离满洲,其在华侵略机构全部为中国政府接管,此书后转藏于旅大港图书馆(今大连图书馆)。从书名叶标注的重刻时间判断此本应在咸丰六年(1856年)以前已经开始流行于市。
序跋是历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序跋文字可以包含文献的版本、年代、作者生平、写作经过、序跋人的姓名,文献的社会价值等信息。是我们鉴定文献版本、辨别真伪以及进行文献评价的重要参照依据。大连来鹿堂本《少林寺拳棍刀枪谱》序文如下:
拳勇虽小技乎?上可为公侯之干城,下可为身家之保障;以及轮蹏四海,行李九州。所持以卫生而御侮者,功亦良多,而人胡懵懵耶!我艺祖西自峨眉,飞锡中岳,海内豪杰仗剑来游者万计,僧庐至不能容也。……。本寺存有全谱,见解高妙,议论宏博,固艺学之渊薮也。奈卷帙浩繁,披览大费时日,非仓卒所能淹贯。兹特择其紧要适用者,拳棍刀枪各若干条,勒辑成书,简约易涉猎,详明易于领会。有志之士,潜心揣摩,神而明之,亦可以万里不留行矣!是为序。时绍兴四年仲春上瀚少林主人谨识
从上文我们可以发现以下信息:一是从序文中第一人称称谓可以判断这是版本作者“少林主人”的一篇自序,时间为“绍兴四年”(1134年)。二是少林武术“艺祖西自峨眉,飞锡中岳”。三是描绘出当时少林寺习武盛况“海内豪杰仗剑来游者万计,僧庐至不能容也”,以及少林寺“卷帙浩繁”的藏书状况。
上述三个方面信息从传统武术发展历史以及与少林武术之间逻辑关系分析,存在很大问题。就传统武术技术发展而言,其技击动作元素萌芽于人与人斗和人与兽斗,这和世界上其他民族技击之术是相同的,随着私斗规模逐渐扩大,这些击刺之法同军事器械改良创新一样成为克敌制胜的重要手段。因对功能价值的追求不同,出现了军旅武术技术和民间武术技术的分流,随着明清时期军事战争火器的大量应用而至两项武术技术融合发展,在同一地缘、同一文化母体和同一人文载体下最终形成技术体系成熟的拳种流派。因此,少林武术与其他拳种流派技击动作元素相同,同源于传统武术母体,属于不能分割独立的子系统。少林武术独步武林成为“武林翘首”,少林寺成为众多武林后学梦寐以求的“武中道场”,是一个不断和其他拳种吸收内化,借鉴融合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层层累积的过程,至明中后期和清早期发展成为著名拳种流派。国内众多学者早有论述,如徐哲东在《易筋经洗髓经不出于达摩》中指出“少林寺之精于拳术,不知始于何时,据史乘所载少林在唐代已有尚武之风。至其拳术授受渊源可考者,不过明代”。[6]马贤达认为“少林武术在明清之前,尚无可信的史册和图集著录,明清以后才大量出现”。[7]周伟良则也提出“明代说”并“可以确定,不会晚于明正德初期”。[8]张传玺在《光明日报》撰文认为:“在明代中期,少林的武术开始在社会上有些影响,但只不过是当时中国武林中的一派,并且名气并不高”,“少林寺以武术名震武林,是明清之际的事”。[9]
促成少林武术子系统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保家护院需要为少林武术的形成外部条件因素。随着佛教东传兴盛,僧侣由原来的乞食、不允许劳作,逐渐转变成为拥有大量田产的封建地主,土地成为寺院的经济命脉。据温玉成《少林访古》记载初唐的少林寺寺院土地面积约为七十公顷,[10]为了保护土地等私有财产武术逐渐受到重视,于是外聘教员或选拔会武僧人进行传武,开始禅修之余兼习武术的活动。其次,少林僧人“定乱策勋真证果,包邦靖世即传灯”积极入世参与国家军事活动,为少林武术对外交流学习,特别是少林武术重技击实战技法奠定了基础。据《予乘时小录》《云间杂志》以及顾炎武《海寇仪》均详细记载了少林僧兵参与抗倭的军事活动,“可以肯定的是,少林寺僧兵曾有数十人赴江浙沿海抗倭。他们多数牺牲于战场,也有少数人返回了少林寺”。[11]第三,军事将领俞大猷选拔宗擎、普从随军授艺,以及清时期教派密门武林义士逃遁少林寺的赠艺活动也为少林武术实战技法以及繁多的套路形成提供了可能。
综上所述,序中尾署“绍兴四年”以及描绘的少林寺习武盛况皆是此书编辑者沽名之作,毫无历史依据。另外绍兴四年,南宋统治者偏于苏杭一隅,忍气偷安,金军南犯,岳飞北伐,中原正逢烽火连天、战事不断的时候,少林寺如何还能够有如此的习武盛况。序中尾署“少林主人”既非法名也非法号,不符合僧人的称呼习惯。序文中“艺祖”一词指有才艺文德的祖先,太祖或高祖的统称,出自《书经·舜典》“归,格于艺祖,用特”。宋以后 “艺祖”一词专指宋太祖赵匡胤,在《宋史》中屡屡出现。在明武术文献中提到“太祖三十二势长拳”传为赵匡胤所创,所以“艺祖”为赵匡胤确信无疑。而“飞锡中岳”中“飞锡”为佛教用语,谓僧人执锡杖飞空,后引申为“传教”之意,而“飞锡中岳”传道者不外乎跋陀、达摩、僧稠等高僧,而这些高僧的传道踪迹主要集中的嵩洛地区,所以“艺祖西自峨眉,飞锡中岳”缺乏历史依据,乃作者画蛇添足的败笔。
《拳法》由《拳谱》和《拳势图说》两部分内容组成,《拳谱》属拳法理论内容,包括《拳法摘要》一篇和《少林拳法歌》二则和《拿法》一则,《拳势图说》属拳法技术内容,包括二十五幅拳势图及拳法歌诀。
《拳法摘要》:“拳法似无预于大战之技,然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艺高人胆大,信不诬矣。由此入门,何虑不浮淮泗而达河哉!”摘要内容与明代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开篇内容基本相同,多出最后一句“由此入门,何虑不浮淮泗而达河哉”。[12]拿法一则为“拿法内性八法工夫”撮、拿、勾、砑、压提、拔橙、扽、拐。《少林拳法歌》二则,一则为“少林十八式”,一则“少林三十八式”,两则共五十六式。
《拳势图说》有懒扎衣势、金鸡独立势、探马势等二十五个动作,前二十四式动作与《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三十二式拳法图示相同,唯顺序有所调整。关于创编“拳法三十二势”之目的,戚继光在《拳经捷要》篇中谈到两点,一是艺出同源,古今全家、流派众多,然“势各有所称,而实大同小异”。二是“其拳也,为武艺之源。今绘之以势,注之以诀,以启后学”,“故择其拳之善者三十二势”。[13]而《拳势图说》引用《拳经捷要》这一事实足以说明少林武术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吸收融合。
《棍法》也由《棍谱》和《棍势图说》两部分内容组成,《棍谱》属棍法理论内容,由《棍法歌》六首(分别为棍法简明、七言棍法歌、五言棍法歌、四言棍法歌、棍法总决、棍学一贯),步法二则,拍位图三幅和棍图、棍解各一幅。《棍势图说》属于棍法技术内容,包括二十九幅棍势图及棍法歌诀。
《棍谱》内容均引自《纪效新书·短兵长用说》,《棍势图说》有十六势动作引自戚继光此部分内容,而戚氏“短兵常用说”源自俞大猷《剑经》,这恰恰与俞大猷赠艺少林寺互相印证。俞大猷棍法注重实战技法,其在《剑经》记载“一打一揭,遍身着力,步步前进,天下无敌”,风格特点更趋向于军旅武术技术。其在嘉靖辛巳岁[14]奉命南征取道少林寺观看少林棍术表演时与主持小山上人感叹:“此寺以剑技明天下,乃传久而讹,真诀皆失矣!……即择僧之年少有勇寺二人,一名宗擎,一名普从随往南征,三载之间谆谆示之,皆得其真诀。”后二僧返回少林寺,“普从已化为异物,惟宗擎归以真诀广传寺僧,得其法者亦多也”。[15]唐豪关于少林棍法的源流考证,在《少林拳术秘诀考证》“秘诀中的棍法”一文中提到少林寺著名棍法“五虎拦”技法特点“一打一揭”,故推断“五虎拦,实即大猷传宗擎,宗擎传寺众的长剑技”。[16]因此,足见《少林寺拳棍刀枪谱》中的《棍法》与俞大猷《剑经》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刀法》由《刀法指南》《刀法七补》《刀图》《刀解》和《刀势图说》六部分组成,其中前五部分内容应属于理论部分的“刀谱”内容,而《刀势图说》属于刀法技术内容。
《刀法指南》主要阐述了刀法实战过程中,在于隐蔽出其不意,刀手合一不泥成法。《刀法七补》引自《纪效新书·短兵常用说》中的刀法实战部分内容,顺序有所调整。[17]《刀势图说》共有21幅刀势图和刀法歌诀,其中前七势引自《纪效新书·藤牌总说篇》。戚氏“藤牌总说篇”强调是持盾牌放手与持刀配合进攻的军旅武术实战方法,《刀势图说》则是绘图时略去左手持盾动作,戚氏“滚牌势”因技法要求“刀、牌”相继攻进而未被采用。[18]其余十四势刀法与戚氏“辛丑刀法”刀势相近。
《枪法》由《枪法总论》《八母枪起手》《六合枪法》《枪有三件大病》《枪法要言》《制枪法》《枪图》《枪解》和《习法》组成。其中《习法》属枪法技术内容,共三十一幅枪势图及歌诀,除《习法》中拗步退势、中平势、闭门伏虎势、钩开势、架上势、闸下势,有二十四势引自《纪效新书·长兵短用说》,枪法理论部分内容均引自《纪效新书·长兵短用说》。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大连来鹿堂本《少林寺拳棍刀枪谱》拳械部分内容转引自《纪效新书》和《剑经》,但拳势歌诀和器械歌诀详细说明了动作方法,适用时宜等,这也是一个重要突破。
注解,即对文献书籍的语汇、内容、背景、引文进行介绍或评议的文字。大连来鹿堂本刻本《少林寺拳棍刀枪谱》在引用《纪效新书》《剑经》等原著的基础上,对一些技战术和技法特点用小楷进行了注解。注解多数位于刻本的“天头”“地脚”部分,也有一些注解位于“界格”上,在拳势、械势图中注解则位于图中空白处。
该刻本根据注解内容不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拳种流派技法特点的注解。如在《拳法》卷中的《拳谱》部分,“绵张短打”中跌法特点注解为“缠、绕、别、拧、拌、推、撮、倒”;“山东李半天之腿”腿法注解为“挡、列、勾、挂、切、拍”;“鹰爪王之拿”中拿法注解为“撮、拿、勾、砑、提、拨、扽、拐”。《枪法总论》“八母枪起手”八母枪注解为“扎、拿、拦、颠、捉、撸、缠、起”;《枪法要言》则补崔南宫八法“遮、拦、撮、拿、扑、捞、摔、剪”。另一类是拳、械图势动作使用方法的注解。如拳势图“丘刘势”,使用方法注解为“此藏劈心炮之杀招也”,“邱刘手发伸亮字照护,变探马握拳劈心,左掌搬回,左虚照亮出收回变探马,拳掌变为拳,右掌发出变拳,右横藏发出为实劈打。脚入步乃用八字步,蹲当彀心腹劈打之意也,更变也。”
不论注解文字作者是所谓的“少林主人”,还是一位颇有武学成就“习武好事者”,从注解内容我们可以推断注解者对明中期的武术拳种流派技法特点非常娴熟,凝聚了注解者多年的习武心得,也为后来的阅读者提供了理解方便。虽然关于注解的时间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界定,仅从注解者对明时期武林门派技法特点全面详细了解这一特点分析,该《少林寺拳棍刀枪谱》刻本晚于《纪效新书》成书时间,可能为明后期刻本。
作为一种文字记录载体,大连来鹿堂刻《少林寺拳棍刀枪谱》四卷本内容丰富,包含了拳、棍、刀、枪、方剂等重要的明清少林武术文献资料,与《少林拳棒枪刀谱》《少林寺拳经》《易筋经》等文本共同构成了庞大的少林武术文献体系。通过明清少林武术文献版本的研究,能够了解少林武术拳种体系的基本技法特点,明清少林武术文献出版状况以及少林武术传承沿袭脉络。对于把握当前少林武术时代发展特征,弘扬少林武术文化以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都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和学术意义。
一直以来,来鹿堂刻本《少林寺拳棍刀枪谱》只有拳法、棍法、刀法三卷存世,缺少枪法内容,人们对该刻本枪法的研究一直找不到基础资料,枪势动作、技法特点以及枪法的传承关系也就无从谈起,关于该刻本文本个体研究的也就无法开展。另外,由于残本缺少枪法部分,也不利于该刻本与少林寺其他拳械刻本的横向全面比较研究。而大连图书馆藏来鹿堂刻本《少林寺拳棍刀枪谱》四卷本的发现,无疑填补了来鹿堂刻本只有三卷残本流布坊间的空白,有利于少林武术文献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少林武术,作为传统武术大厦中的著名“场景建筑”,从发轫到享誉武林,总和历史中的伟大人物和光怪陆离的佛教故事发生关系,借以向世人阐明其技出不二、源流正宗的伟大。诸如少林寺僧助唐演绎而成了“十三棍僧就唐王”;而大乘佛教中国阐宗的始祖达摩演绎成了少林武术的祖师,以至于造成近代“拳莫不出达摩”众多托伪现象;少林棍法为“艺中魁首”,而其则托伪为紧那罗王传少林僧人,等等。这些虚构的伟大人物和佛教故事不断地以讹传讹,使得少林武术的真实面貌越来越模糊缥缈。通过对来鹿堂《少林寺拳棍刀枪谱》刻本内容分析可知少林武术于明清形成重要的拳种流派,与明清时代背景、传统武术、军旅武术都有着重要关系。一是明清时期军旅武术对少林武术技法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它主要通过少林僧人“定乱策勋真证果,包邦靖世即传灯”积极入世参加俞大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军事活动方式吸收传播。二是少林武术于明清时期形成重要的武术拳种流派,这与少林武术对其他拳种流派的海纳百川、内化吸收、融合发展有着重要关系。
传统武术源于生存需要、植根于传统文化沃土,成长为攻防技术属性和传统文化属性双元并存的特色民族体育形式,其中拳理、技理、武术道德规范属于文化属性层面,而拳种器物、术法则属于技术属性层面,我们对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也是基于两个属性层面而进行的文化自觉行为。近代以来,由于我们对传统武术本体的认知不足,以及传统武术为适应竞技化需求而进行的规则引导作用,以至传统武术文化逐渐断章取义、传统武术攻防技术逐渐被丢弃,优秀文化传承与发展距离我们越来越远。通过对来鹿堂《少林寺拳棍刀枪谱》刻本背景、作者、序文、注解文字以及拳械内容研究,能够使我们熟悉明清时期拳种流派的技术方法特点,还原少林武术原貌。通过对刻本《拳法》《棍法》《刀法》和《枪法》技术动作的研究,为传统武术技术复原工作走出第一步,这对传统武术,特别是少林武术攻防技术动作传承发展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