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妙林 孔繁辉 谢雯琳 郑 晗
复旦大学体育教学部,上海 20043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的重要讲话中再次强调了“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借鉴中华民族优秀教育传统,重申“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赋予其符合时代发展和当代国情的新内涵,是民族复兴语境下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1]
“立德树人”,就是要求培养德才兼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国家发展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求具备丰富的知识、优秀的技能,更需要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修养、健康的人格品质。当前中国教育也存在着只重知识技能传授而轻道德价值培养的现象,导致虚无主义、功利主义。我们必须认识到,那种家国情怀淡薄、责任担当缺失、德行操守败坏的“人才”,绝不是社会主义教育培养的目标。[2]只有把理想信念作为道德的最高内涵贯穿教育全过程,才能塑造有信仰有力量的民族未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素来是中国人最认可的大爱大德,只有厚植爱国情怀,引导学生立志扎根祖国,报效人民,教育才能实现百年树人的实效。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的要求,我校积极响应并加快推进上海高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培育新一轮优秀教学成果。
2004年以来,中央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上海也由此开启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之路。基于上述上海课程改革的进程与建设,我校体教部亦逐步形成“课程思政”理念,并在此过程中以《段位武术》课程为试点项目,探索武术课程中的武德、武礼思想对于当代课程思政建设的推动性。[4]
武德,即武术道德,是习武之人所需修炼的第一课。武术的生命力在于击技,而武术的文化在于对人德行的熏陶。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历来重礼仪、重伦理,武德作为中国传统伦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本质大体表现为:礼、仁、义、智、信、勤、勇、忠。礼,是仁义道德的节度及由此产生的待人接物的礼节仪容;仁,是习武者最高层次的品德追求和德性境界;义,是判断正义、善恶、羞耻的准则;智,是体人生、知人伦、明是非、辨善恶的能力; 信,是守信重诺,指诚实可靠和诚守诺言相辅相成;勤,指做事尽力,勤勤恳恳;勇,指的晓仁义道德、明辨是非善恶之后,果断采用的举措;忠,具有襟怀坦诚、以诚待人和恪尽职守等多重意蕴。
武礼是武术活动中重礼法、讲礼节的重要标志,也是体现一个习武之人的品德素养的重要因素。以武术“抱拳礼”为例,运用到学校武术层面,其行礼仪动作的具体涵义为:其一,左手持掌表示德、智、体、美“四育”齐备,象征高尚情操,屈指表示不自大骄傲,右手握拳表示勇猛习武,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乱”,以此来约束勇武的意思;其二,左掌右拳拢屈,两臂屈圆,表示五湖四海(泛指五洲四洋)是一家,谦虚团结,以武会友;其三,左掌为文,右拳为武,文武兼学,虚心求知,恭候师友指教。[5]因此,一个看似简单的抱拳礼,其中真切地蕴涵了深刻的武术精神,同时起着规范行为举止的作用。[6]除此之外,还时刻警醒学生懂得民族自尊、尊重民族传统文化、尊重自己和他人、学会做人,最终起到树人、立人、正人的作用。
首先,“武以德显”,武术的真谛在于重德。《段位武术》课程教学将武德教育内化其中,在学习武术技能、晋升段位的同时,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的水平。课程将习武亦习性突出强调,将人文环境代入体育课程中,使学生学会敢于奉献、团结协作、诚实守信、以德服人的武术精神,通过武术武德的学习深化其内心的中华传统美德。
其次,“学拳先习礼”,中国武术的传统向来重礼节、讲礼法。“抱拳礼”是《段位武术》课程教学活动中具有代表性的礼法之一,课程教学活动中老师们积极地为学生创造优良的礼节教育环境,无论课前课后的师生问候,还是切磋交流、递接器械、教学考核等都须互敬“抱拳礼”。 因此,一个看似简单的抱拳礼,其中真切地蕴涵了深刻的武术精神,同时起着规范行为举止的作用。[7]
最后,学校是武术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场所,大学课堂正以浓厚的兴趣吸纳着武术独具特色的文化风格与德育内涵,不论是礼仪制度还是伦理观念,作为传统文化的武德武礼别具一格。以此为基础,《段位武术》课程教学就其文化特性,向学生传授“习武先学德”“打拳先行礼”的武术精神。除此之外,课程本着以“审美树信、廉检美真、和诚爱人”的理念,使学生的美感本能被武术精神激发起来,进而促进其积极求胜的斗志,完成拔高学生民族精神审美观的任务。
上文已经阐明了中华武德中蕴含的育人思想,就国家的课程思政建设背景而言,本研究认为武德育人思想在理论上与其一脉相承,在实践上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因此提出了以武德育人助推课程思政建设的构想。
在理论上,我国课程思政的建设改革要求通过深入挖掘常规课程中的德育内涵和德育因素,同时促进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着力于将价值观的培养和塑造“基因式”地植入课程,[8]而高校武术体育课中所包含的武德育人思想得天独厚地适合课程思政的要求。首先,传统武德、武礼思想中所蕴含的“礼、仁、义、智、信、勤、勇、忠”等丰富的育人内容,本身就是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天然地提供了培养塑造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材料;其次,中华武术作为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对爱国精神、家国情怀的培养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有必要抓住珍贵的武德思政教育资源。
在实践上,为了将上述构想落实,我校将《段位长拳》课程作为试点项目,着重从武德、武礼两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段位长拳》的实践教学可以非常自然地将思想文化教育和体育实践教学融合起来,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为了具备更好的操作性,我校《段位长拳》课程将武德教育转化为以“礼、仁、义、智、信、勤、勇、忠”为核心的武德故事教育,将武礼教育转化为抱拳礼礼义运用教学。
首先,通过武德故事传授“武德”。整个武德故事教育的过程继承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习武先习德”的练武观,以实现“民族精神”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为目标。武德故事学习手册由师生按照“礼、仁、义、智、信、勤、勇、忠”的路径自主创编完成,其后的学习分为线上预习互评、线下教师提问解答两种形式。课堂上采用多媒体课件等随堂讲解的形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针对武术教学中的一些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的讲解,使学生从段位武术套路的技法到“打练结合”的拳理上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课后积极鼓励学生讨论、师生互动,加深学生对武术拳理的理解,从而更进一步提高武术技能水平。
其次,通过抱拳礼教学传授“武礼”。武礼不仅仅留于文化内涵的解释,也实践于武术的实际活动中。在诸多武术活动、练习场所中都需要使用到武术礼仪。在《段位长拳》课堂教学中,武术礼仪如何恰当、规范、正确的使用是重要内容之一。 如技术教学课堂中,上课时,体育委员整队集合后向老师报告,师生均行抱拳礼,礼毕后开始上课。课中学生向老师求教时或学生互教互学时,都应行相应的礼节,力争注目聆听。如技术测验或考核时,学生进场或退场前,都应向老师行抱拳礼,老师也以抱拳礼答诺。下课时,师生互行抱拳礼,礼毕后下课。如理论教学课堂中,课前由体育委员发令使学生起立行抱拳礼,老师亦行抱拳礼答谢。课中,学生发言可举手示意,老师“抬手”表示予以答疑,学生先行抱拳礼。下课时,师生互行抱拳礼,礼毕后下课。
在武德故事学习手册的整个创编过程中,我们秉持以“学生为本”“学生为主体”的课程建设理念,在课程组教师们的精心组织下,将学生分成创编组、修订组、校对组、插画组进行撰编,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教学实施目标。在整理和创编武德故事的过程中,师生一同在做中学、学中做,加强了对武德内涵的理解。
武德故事的学习分为线上预习互评,线下教师提问解答两种形式。学生在超星学习通线上平台观看武德故事,从道德认知、文化修养、精神品质、社会适应等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对武德故事的感受,并写下来。评分标准以学生对武德故事在道德认知、文化修养、精神品质、社会适应等方面的认知程度进行主观评分。另外,线下每堂课前利用开始部分3-5分钟与学生分享故事内容与释义,提出思考题讨论,再一次感悟与理解了武德故事教育真正含义。
课前、课中、课后,师生间、同学间互敬武术“抱拳礼”,以示对传统武术、竞赛对手、习练者自身的尊重与敬仰。此举实行,得到了本课程以及其他课程师生们的高度关注和认可。通过武术“抱拳礼”的行为动作,让同学们感悟了中华民族文化精华与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共进。围绕“抱拳礼”动作的“标准”规范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模仿能力有所提升,也逐渐从内心对传统文化有了正确的认知和认同,文化自信得以由内而外地建立,最终促成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知和认识。
经过对访谈交流的结果进行整理发现,融入了武德武礼教育的《段位长拳》课程对学生思想政治从家国情怀、文化自信、自身价值三个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首先,大部分学生表示自己经过武德教育对“忠党爱国;民族精神;天下为公”的家国情怀有了更深的理解,说明大部分学生提高了对家国情怀方面的认知。
其次,通过交流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武术礼仪;武术精神;武术传承”的文化自信有了基本认识。
再者,在“家庭责任;社会责任”等自身价值方面的交流中,与前两部分的内容相比,学生表现出的认知水平出现了下降,说明学生通过武德故事与抱拳礼的学习,对自身价值方面的认识不如上述两个方面的效果。
综上,通过《段位长拳》课程思政改革,学生对家国情怀,文化自信,自身价值三个方面的理解认知都有明显的提升,但是想较于“家国情怀”与“文化自信”方面,学生在“自身价值”方面的提升略为逊色,在今后的教学课程中应更加注重学生“自身价值”的实现。
本研究紧跟国家脚步,响应高校教育改革将“思政课程”转向“课程思政”模式的要求,发掘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引出武术课程中的武德、武礼思想助推课程思政改革建设。经研究,武德武礼作为“课程思政”的新形式,助推了学生价值眼光、道德取向的发展,开拓了学生思维与眼界的深度与广度,也使其从内心对传统文化有了正确的认知和认同,由内而外地建立了文化自信,最终促成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知和认识。因此,武德武礼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感悟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更能与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共进,在“立德树人”任务背景下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