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社工在临终关怀中的作用

2020-11-23 10:41:12陈怡婷马子鹏吴曦晨
就业与保障 2020年11期
关键词:医务社会工作者社工

文/陈怡婷 马子鹏 吴曦晨

临终关怀并非一种治愈疗法,而是一种在患者将要逝世前的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内(6个月或更少),进行灵性关怀,给予适当的医院或家庭的医疗及护理,以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1]。

一、临终关怀的目的与意义

临终关怀的目的是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通过消除或减轻病痛与其他生理症状,排解心理问题和精神烦恐,令病人内心宁静地面对死亡。同时,临终关怀还能够帮助病患家人承担一些劳累与压力。临终关怀不同于安乐死,既不促进,也不延迟病人死亡。主要任务包括对症治疗、家庭护理、缓解症状、控制疼痛、减轻或消除病人的心理负担和消极情绪。所以临终关怀常由医师、护士、社会工作者、家属、志愿者以及营养学和心理学工作者等多方面人员共同参与[2]。

临终关怀有利于医学人道主义的不断升华,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临终关怀还能够促进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分配,不追求对临终病人无意义的抢救,而是为临终病人提供具有缓解性、支持性的安宁照顾。既能保证临终病人得到必要的医学服务,又避免了不必要的资源消耗,有利于医疗卫生资源公正、合理地进行分配。

二、临终关怀社会工作中的介入层面

(一)协助病人姑息治疗

当病人的病情出现反弹或者恶化时,家属可能会对治疗方案产生怀疑,为了稳定家属的情绪,需要社工从中开导,劝说家属相信主治医生,不能一味地猜忌和怀疑医疗方案。还需要协助家属敞开心扉,帮助其与医生进行沟通,表达家属希望减轻患者身体上的疼痛感的意愿,不仅在进行临床治疗时,在日常护理中也同样需要。必要时,社工在征得同意的情况下,可以适当提供一些关于病人的私密信息,如病人的心理、家庭等信息。在患者临终的阶段,家属很容易失去理智,想不顾一切地进行抢治,哪怕成功的概率很低。在这种情况下,社工可以邀请专业的医生来进行医学专业解释,帮助家属分析治疗方案的结果,最后由家属来自主决定采取什么方案。

(二)整合社区资源

在临终阶段,病人不仅需要直系家属的关心,还需要朋友、社区邻居等。这些资源对于病人来说十分重要,是不可或缺的公共资源。人最能够感觉到自己被需要的时候是在群体里的时候,除了家属要给予病人无微不至的关怀,也要发挥朋友、同学及志愿者的作用。可以发动这些人给予病人关心与鼓励,最简单的就是和病人谈谈心、聊聊天,让病人暂时忘记病痛。社工还可以利用社区里的一些福利政策、设施为病人谋求福利,帮助病人及家属整合这些零散的资源。

(三)协助病人应对死亡焦虑

社工可以在适当的契机下与病人直面死亡的问题,可以用一种轻松的口吻,为病人解答一些关于死亡的疑惑,社工要做的就是帮病人弄懂死亡其实是生命的必经之路,它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在这一环节可以邀请家属的参与,陪伴病人一起回顾共同的经历,一些美好又难忘的事情。当病人情绪不够稳定时,最好让病人最亲近的家属与他正面讨论死亡。最好在轻松的语境下探讨这个话题,并可以让病人模拟与亲人告别的场景,给病人一个圆满的“告别仪式”。

(四)对病人家属进行哀伤辅导

如果在非常不幸的情况下,病人突然病情恶化去世,最难以接受的便是家属。社工在服务过程中,首先帮家属平复情绪,探索情绪背后的原因,梳理在临终期间家属为病人所做的所有事情,对家属给予莫大的肯定和鼓励,肯定他们的付出,世事无常,不要太苛责自己。可以运用共情的理论,对家属进行哀伤辅导,协助其尽快从痛苦情绪中走出来,恢复正常的生活。

三、当前临终关怀存在的困境

我国当前老龄化十分严重,“失独老人”和“空巢老人”居多,目前的医疗体系也不完善,亟须改进,像临终关怀这样具有针对性的服务也很少,可以探索多一些类似的服务。目前我国的临终关怀供不应求,它还没有纳入我国基本的医疗服务体系,患者想要获取服务的途径十分稀少。并且它的护理费标准非常模糊,没有明确界定,导致医疗报销不顺畅,患者很可能要自己承担这些费用。对医院来说,开展临终关怀服务的成本非常高,因此也会抑制扩大临终关怀覆盖面的积极性[3]。综上所述,这些原因导致了我国临终关怀服务发展得十分不完善。

然而,我国临终关怀的困境,主要是来自观念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为了扩大临终关怀的覆盖面,需要政府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来支持这一项“医疗体验”服务;同时医疗行业也应该提升服务质量,为患者提供更高层次的服务;社会各界更应该认可及支持这一服务,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利于临终服务发展的氛围:医疗的目的不仅是帮助人们恢复健康,也应是帮助人们快乐、祥和、无痛苦地走完一生[4]。死亡不可避免,关键在于对死亡的态度,尊重死亡就是尊重患者,帮助那些临终的无救治希望的患者无痛苦、安详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段路,是医疗服务应尽的义务。

四、社会工作在临终关怀中的发展策略

(一)切合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定位好社工在临终关怀中的职能

医务社工必须要以解决医疗服务中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又能够充分展示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和功能。医务社会工作的职能定位首先应当突出“以病患利益为中心,展现医疗服务的人本关怀”。在临终关怀服务中,突出病患自身的价值,改变病患的弱势地位,加强平等观念的宣扬。在临终关怀中,医务社会工作的职能依次定位为加强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对病患提供医疗救助、提供心理咨询和社会支持。医务社会工作者发挥专业优势,整合医院内外资源,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实现“助人自助”,提供高质量的临终关怀。除此之外,医务社工还可以提供身体关怀、心理关怀、灵性关怀。

(二)通过相应的制度来保障医务社会工作人才的合法地位,增强职业吸引力

医务社会工作属于针对与患者疾病相关的非医学问题开展服务的专业活动,具有心理支持、情绪疏导、经济救助、志愿服务、社会支持、资源链接和提高疾病适应等服务功能,目前已经被广泛用于健康服务领域[5]。只有医务社工获得了较高的认可度,得到了推广,在临终关怀中才能大放异彩。民政部提出到2020年建立完善的社工制度体系的目标,在实践中,本着“成熟一个业务,设置一批社工”的原则,低起点宽覆盖,循序渐进发展专业社工。其次还需要完善医务社会工作者的福利制度,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医务社会工作者相应的福利津贴,使他们在帮助患者的同时无后顾之忧,以此可以激励更多人加入到医务社会工作服务中[6]。相关医学院校可以开设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培养既具有医学知识,又具有社会工作知识的人才,为临终关怀发展提供医务社工人才保障。只有医务社会工作者的合法地位得到保障,医务社工才能发展得更快更好,临终关怀才能有更多的医务社工人才加入并实施[7]。

(三)社工需要以照顾为中心,维护患者尊严

对于临终的病人来说,能够治愈的概率非常小。此时,社工能做的主要是帮助病人减轻治疗过程中的疼痛,为病人提供无微不至的照料,不仅有身体上的照顾,还有心理支持。很多人存在误解,认为临终的过程就是等待死亡,包括患者本人也可能出现消极怠慢的情绪,再加上医务工作人员冷漠,态度和语言十分生硬,会损害患者的尊严。社工要尊重病人的各种意愿,让病人感觉到自己被需要,有权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

(四)社工应该有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尊重病人自决

医务社工在进行临终关怀时,无法避免的问题是病人的死亡。确实存在很多医务社工在进行临终关怀之后,沉浸在病人逝去的悲痛里,很久不能平复心情,自身生活节奏也被影响。因此,社工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首先自己要相信,死亡也是生命的一个过程。有时候情感的切割不能独自完成,需要通过小组的团体活动来释放,可以进行一些简短的心理咨询、减压小组、情绪疏导工作。还有一点十分重要,社工不能强加价值观给患者,必须尊重病人自决的原则,以免产生对患者不可预期的伤害。

五、结语

临终关怀是医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社会对临终关怀的接纳本质上是对死亡的接纳,它彰显了人道主义精神,有利于医学人道主义的不断升华。社会工作可以通过协助姑息治疗、整合社区资源、缓解死亡焦虑、进行哀伤辅导这四个方面来介入。尽管我国目前的临终关怀发展遇到了瓶颈,但未来一定能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探索社工在临终关怀中的发展策略,希望能为社会提供一些启发。

猜你喜欢
医务社会工作者社工
青春社工
草原歌声(2021年4期)2021-11-19 15:15:56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誓 言
——医务工作者之歌
民族音乐(2018年6期)2019-01-21 09:42:36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社会服务机构中社会工作者激励因素研究
社会建设(2016年4期)2016-12-01 04:34:22
社工
幼儿100(2016年10期)2016-11-24 13:19:00
医务社工的上海故事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26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26
处境尴尬的医务社工
中国卫生(2014年10期)2014-11-12 13:10:30
劳动保障部:我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标准将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