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面向非标准化制造的工时定额

2020-11-23 10:41:12蔡颖博
就业与保障 2020年11期
关键词:工时定额标准化

文/蔡颖博

由于非标准化企业一直以来的内部生产环境存在特殊情况,特别是在大批量部件生产模式的影响后,需要将有关企业内部非标准化制造环节存在缺乏标准针对性的问题进一步科学改进[1]。工时定额本身就是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一种劳动消耗的数量标准,也是在一定期间内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规定生产一件合格产品所需要消耗的劳动时间,或者是在一定时间内产生合理的产品数量。工时定额常常按照时间为研究前提进行细节分析,为非标准化制造企业后续的各项操作标准进行进一步的细节规划,该种模式是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制造型企业来说,工时定额的完善能够给产品的报价提供基础性的数据依据,为今后的生产计划进行科学有效的编制,为合理的组织生产提供保证,帮助企业今后获得更加稳定的经济效益。

一、非标准化制造的特点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制造市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一是由于企业自身的产品更新;二是由于现代制造企业需要按照社会的实际需要进行市场需求完善,逐渐改进产品的结构模式,面向更加全面的生产模式增加产品的数量以及产品的种类[2]。

在这样的背景下,多样性的生产模式已经变成企业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特点尤为突出,生产柔性大,产品种类多,很难形成标准化的体系。针对上述问题,需要非标准化企业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细化工时定额的内容,从管理层面出发推进企业的后续发展。

二、非标准化制造企业工时定额管制局限性

(一)针对性和通用性的同步亏空

由于本身非标准化的企业自身的规范体系不够完善,会直接影响到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由于现存的工时定额方式的转化,对于现今尚未执行工时定额的企业,需要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并按照针对性内容管理方式进行对应策略的完善。现阶段企业的发展需要在内部制定工时定额方针,同企业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始终联系在一起,才能够将偏差进行进一步的细化[3]。除此以外,非标准制造企业需要对内部技术以及生态环保材料的调节方面进行相互之间的冲突规避,并且从相对应的定额管理角度出发,对产业性质变化进行稳定性的调整。由于现阶段整体的工时定额管理状态较为混乱,针对性与通用性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4]。

(二)定额管理方式过于专业并且难以得到全面的实施

现如今大部分定额研究模式,都会按照数据模型以及统计校验工作进行延续,这样的延续模式对于非标准化的制造企业来说,相关的技术人员储备较为有限,所以相对应的方案模式会存在隐患。

鉴于此,相关管理主体需要按照现实的社会管理需求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将以上过于专业化的知识内容进行有效划分,保证管理人员能够通过简单操作的流程方式进行工时定额的计算以及管理[5]。由于现如今的智能化技术要求,所有的工时定额模式需要在计算机智能化的辅助下独立运行,只有在内部进行广泛推进的前提下才能够进一步调试,再与员工本身的激励政策相互呼应,保证不同的劳动组织都能够按照企业的发展进行相互之间的技术融合,为后续的企业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非标准化企业工时定额制定的应用方法

工时定额是企业现代管理化中不可忽视的关键内容,也是企业今后发展标准化、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方式,工时定额的科学有效制定能够直接影响到企业今后的发展,鉴于此,获得企业产品生活中的工时定额内容是企业今后面临的重大挑战。按照工时定额管制的相关核心内容进行分析,并有效地为企业提供合理产品测段以及加工转化时间,更好地对客户就产品的需求有进一步的完成[6]。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行工时定额充足测算模型的规划,能够快速地与工时辅助计算机相互连接,按照一定的模式对相应的工序进行细节完善与整合。

(一)决策树分类以及工时定额测算模型的数据分析

决策树的分类技术主要能够应用在工时定额管理阶段内容划分以及后续的能效预测层面上,按照各个实例进行回归学习演算,在经过无规则事例的变化之后再进行进一步的推理与完善能够形成标准分类,这样的分类依据可以在自上而下的变化过程中进行决策树内部阶段的实际联系,更好地产生相互之间的内容对比,再加上不同属性之间的延展与节点分支得出针对性的调试结论[7]。

在此基础上再建立工时定额测算,最终要求就是将非标准化制造企业在既定的工时定额内对工作进一步简化,对有关标准信息的计算过程进行管理系统管理数据的融合应用。信息处理就是定额测算模型制备与信息提炼的关键窗口信息。定额单元的实际数据能够分成输入与内部参数两项内容,其中输入部分的数据就是客户对于产品的需求情况,而后者的内部参数就是产品部件的信息以及产品材料加工的难度系数,从以上的信息对原有的数据进行控制与处理能够将工时定额的流程进行细化。

(二)经验估计法

对于非标准化的企业,一般会选择较为传统的方式进行工时定额的测算,经验估计法就是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在经验估计的过程中,该部分是通过企业管理者或者具有丰富经验的生产者结合自己的经验并考虑到企业自身的生产设备、生产工艺以及劳动者素质水平等诸多因素进行劳动消耗量的估计,这样的估计模式能够满足速度快、工作量小以及使用及时等诸多特点,一般情况下会更好地应用于多品种单件小批量生产,新产品实际以及临时性的生产等非标准化的制造企业。但是,单纯依靠经验进行工时定额的细化,会受到制定者的主观因素影响。由于实践水平各不一致,在进行工时定额细化的过程中,不同的制定者其最终的结果也会存在差异。这样的差异性会直接影响到不同企业、不同区域会按照自己的不同情况制定出标准不一的工时定额。很难将科学性、通用性以及合理性等特点进行展现,经验估计法能够从自身的实践角度出发,粗略的估计工时定额,但是不能科学有效地进行数据支撑,不能将高效的工时定额目的得以展现。

(三)统计分析法

部分企业在经过多年的实践后,对于产品生产过程中所出现的工时进行进一步的记录,建立相对应的数据内容,采用统计分析法的模式进行工时制定,这样的方式方法尽管针对性较为突出,但是将工时定额的统计资料采用加权平均法的方式进行平均数值的计算,然后按照这样的数据作为基础,在这样的模式下进行工时定额的统计,会出现影响定额的各项因素相互混合。

这样的方法具有简单易行的特点,工作量也较小,但是数据作为资料进行内容的延伸,能够比前期的经验估计法更好地反映实际的企业生产情况,在统计模式健全、数据较为准确的情况下,能够更加直观地反映出企业的现存状态,对于生产技术变化不大的企业来说能够较为准确的估计出工时定额,这样的方法可以适用于生产条件较为稳定,产品的前后批次变化不大的企业,并且,需要有完备的原始资料,统计工作也需要较为完善。但是,采用过去的数据作为数据来源,容易受到过去生产情况的影响,对于生产设备更新换代比较快速的企业不是十分实用,采用全新的技术手段以及生产水平,单个产品的劳动力波动较为突出,原有的积累数据不能适用于创新的生产状态,整体的工时定额较为粗糙,需要重新进行数据的积累。

四、结语

面对非标准制造企业的现存状态进行工时定额的完善,需要定额单元的重组以及模块的测试,只有按照这样的体系模式构建才能够发挥工时定额自身的稳定性以及牵引效应,经过计算机的辅助功能系统完成非标准化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鉴于此,只有应用以上的工时定额改进模式,才能够进行系统性的延伸,有关的研究重点也需要企业的操作人员按照部件的发展状态进行工时定额细致的调整,为企业后续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工时定额标准化
公立医院零修工程预算与定额库编制问题探讨
标准化简述
浅析国有企业如何推行标准工时管理
建筑工程预结算中的定额与清单计价应用
特殊工时制不能成为企业“变相剥削”的工具
“三新三化”在LNG接收站概算定额标准中应用的探讨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中国公路(2017年9期)2017-07-25 13:26:38
损害赔偿举证责任的双刃作用——对提高定额赔偿立法趋势的质疑
知识产权(2016年5期)2016-12-01 06:58:43
论汽车维修诊断标准化(上)
交通运输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