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兆春 王博 罗江林
在信息技术不断提升的今天,人工智能的发展有了非常大的突破和提升,当前针对人工智能的研究力度,已经达到了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高度。2017年,我国颁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1],在该规划当中,明确指出全新的人工智能发展需要完成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一直到2030年,确保我国的人工智能技术理论以及实际应用等,可以达到世界领先水平。2018年4月,我国教育部编制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2],在该计划当中,提出全新时代的发展为人工智能提供了更多的机遇,所以高等院校需要将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的培养体系进行构建,并将其逐步完善。全力支持高校对人工智能学科进行设置,以便对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产生推动作用,培养出更多的专业人才,截至2019年3月份,我国教育部批准了35所高等院校可以设置人工智能专业。
目前,在人们的生活以及生产当中,对于人工智能的应用开始普及,并且渗透越来越深入,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的人工智能市场有着非常大的热度,人工智能公司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根据《人工智能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当中给出的数据[3],2015年我国的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只有112.4亿元,但在2018年,已经提升到了340亿元,预计2020年将会高达700亿元以上,2030年,产业规模将会大于1万亿元,所以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人工智能人才,是发展和建设过程中的迫切需求[4]。
首先,高校要与企业相互合作,对服务型人工智能专业进行打造,以专业的办学条件与所在区域的行业发展进行对接,紧密结合,才能使得人才的培养更加具体和明确[5],其次,完善服务型专业可以带动该专业在培养人才、构建专业、素质培养等层面,向服务型转型;最后,要与企业达成深度合作,实现产教融合的目标。
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其基础为目前的人工智能在行业当中的主流设计平台,需要构建技能实践工程项目演习以及体验为一体的培养环境[6]。其需求导向为目前的行业市场,将能力培养作为核心,对相应的课程体系进行构建,并与项目教学方法相互结合,从而完成高效的教学目标,对实训模式和目前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真正实现对应用型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
高等院校需要引导学生编制自己的职业规划,之后设计相应的职业素养课程体系,以便为学生营造出与企业相类似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同时,结合人工智能专业人才评价体系,针对各岗位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训培养,这样职业管理活动的开展才会全面有效,使得企业的文化与岗位相融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加之结合校园文化,有益于素质教育更具针对性以及实效性,可以使学生的职业能力素养、学习成果有更高的保障。
为了满足建设发展以及企业提出的人才标准要求,企业与学校之间的结合要更加深入,以便为高等院校提供更加全面的人力资源服务[7]。将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当中的产业优势全方面发挥出来,确保该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有一定的创新和突破。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也使得专业教师有更强的技术服务能力以及科研能力。例如:将项目经理作为总负责人,结合工作的性质以及不同的服务内容,将团队进行划分,其中包括企业师资团队、就业服务团队、职业管理团队、商务运作团队以及项目开发团队。
该团队需要挑选企业内部经验十分丰富的项目经理、高级技术专家以及工程师等,成为专业课程讲师,同时要与学校之间密切沟通,优化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并与教学相互联合,共同建设和维护实践教学平台,对教材以及教学资源共同开发和优化。此外,还需要共同建立教学资源库,共同开展教学研讨会等。这样,在日常授课当中,教师和学生能够学习到实践操作技能以及工程经验,进而将自身的能力、经验等进行提升和丰富,有益于对应用型人才进行培养。
就业服务以及职业管理团队的构建,需要由企业内部负责管理和培训员工的人力资源专家构成,他们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可以担任学生的职业导师以及就业经理。在项目经理的引导下,可以开展专业的就业服务、职业管理工作。其一,借助学生管理到职业管理的创新方法,可以使高等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更具特色;其二,通过与所在区域企业的积极合作,在高校当中引入更多的企业资源,可以使院校在当地对人力资源服务平台进行构建,以便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优化,保障就业率,并提升就业质量。
企业与学校对于人才的培养要注重培养的重点,应用分层次以及滚动建设的形式,对专业结构体系给予构建,使其更加鲜明合理[8]。同时,对于专业课程的建设,还要不断地优化和提升,借助该课程体系的有效整合,将课程关系理顺,完善教学内容,使得最终构建的教学体系,有着优选的课程内容,能够对当前社会和企业提出的人才需求给予满足,如创新型人才以及高素质人才等。
为了达到理想的教育结果,需要对教学实施体系进行构建,使得企业深入融入人才培养的过程。高校在实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工程类场景比较缺乏,或者由于学生实习身份的原因,不能发挥自身的角色作用,所以从高校到企业实习会有很大落差。
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时,需要以学生作为中心,构建“三重”教育场景,借助叠加效果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到工作情境当中,从而完成工程教学。在心理方面,需要建立行业素质课程,指导学生快速融入自己的工作角色当中,并使其具备相应的行业素养。在专业工程教学当中,对于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需要面向行业当中的主流技术,借助真实场景当中的项目,对课程进行驱动,其中学生要解决各项项目任务,并对行业当中的典型业务背景有所理解。在专业核心课程设计方面,需要先对课程项目库进行建立,包括:其一,教学项目库,需要对工程场景当中的真实项目构建,确保学生在各项任务条件当中,实现课程的预计效果;其二,拓展项目库,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学习,以便完成更加理想的学习效果;其三,评估项目库,当学生的项目完成之后,需要对学生进行鉴别,查看其有没有完成课程提出的培养目标。
为对人才培养质量给予保障,还需要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评估,其中需要从两个维度开展。其一,评估培养目标的达成度以及培养目标,针对行业发展需求的满足程度;其二,评估学生毕业的达成度以及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过程为评估、分析、改进、持续质量改进。通过以上方式的不断循环,可以对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教学活动构建闭合的循环方式,从而将改进机制持续完善,这也是将培养目标进行改进的方式,确保学生与各项要求和标准相符。并且对毕业要求持续改进,使其一直与培养目标相吻合,对教学活动持续改进,使其一直与毕业生提出的要求目标相吻合。评估、改进、分析、持续质量改进的方法,包括了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环节等相关调整工作,可以构建质量不断改进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当前人工智能人才在我国非常稀缺,顶级人才更是少之又少。根据相关数据分析,2017年,对于人才的需求是2016年的两倍以上,接近2015年的5.5倍,由于对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人才极其短缺,很多企业应聘人才会提出非常好的薪资待遇,除高昂的薪资和良好的福利待遇以外,薪资方面的增长也非常可观,所以对其专业人才进行培养,可确保学生的未来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