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昆明市东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后勤服务中心 王晏
通过国家公共财政购买,满足公务活动和处理日常工作的要求,是公务用车的突出特点。可以说公务用车对于公务员处理实际工作变得更加方便,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公车数量的增加,导致管理相关成本增加,由此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滋生腐败问题。加强公车管理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但也是行政工作中的突出难题,积极有效地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为构建服务型政府、效能型政府,推进放管服改革发挥应有作用,是当前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有利于遏制公车腐败,维护党的形象。在实行公车改革前,我国各级行政部门的公车采取的是分散经营的方式进行的。各单位、各部门自行负责自己的车辆管理业务。这种管理模式简单方便,便于各单位及时、高效地调配车辆开展工作。但是,要求每个单位和部门都有高度的管理意识。一旦缺乏管理,就会出现公车私用、超标准配置公车以及腐败浪费等突出问题。因为以前国家没有系统的公车管理制度,所以各地公车腐败现象非常突出,人们对此反映强烈。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有“三分法”使用公车的说法,也就是说,用来处理公务的只占三分之一,供领导干部和亲属私人使用的占三分之一,供司机私人使用的占三分之一。原本为方便公务活动或日常工作开展的公车变成了滋生腐败的温床,从长远来看,如果任其发展,党和政府的形象将受到严重影响。
(二)有利于抵制特权思想,实现与群众的密切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国家实行公务用车分配制度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履行公务,提高日常事务处理效率。然而,由于管理的乏力和监督的缺位,加上一些领导干部思想认识不高,特权思想严重,公车的使用逐渐沦为特权的象征。今天,随着信息的发展,各种公车的丑闻和恃强凌弱的现象被无限放大,最终将损害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治国理政最大、最可怕的危险是脱离群众,公车的滥用就是这种危险的具体表现。如果领导干部习惯于“官老爷”的姿态,沉迷于搞特殊化和奢侈享乐,他们就会失去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就会越来越疏远。这种特权腐败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就会导致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产生不信任,从而失去民心,损害党的执政根基。
(三)有利于遏制公务浪费,减轻财政负担。公务用车改革前,各级各部门公车的支出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一是公车购买成本。虽然各地都制定出台了相应的公车配置价格和标准,但由于监管不严,非法采购、超标准采购等现象在各地一定程度上存在,正常情况下购车成本一般在20万以下、10万元以上,而非法采购、超标准采购却没有上限,导致我们时常听说个别领导干部、贫困单位配置豪华公务车的现象。二是公车日常使用费用。经费主要是保险、日常保养和出差时路费、燃油费、停车费,由于报账审核手续不规范,审核把关不严格,常常出现虚开发票、虚列开支等违规腐败现象,导致公车使用费用居高不下,财政资金流入个人腰包,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浪费。三是司机日常待遇。改革前,各单位公车司机可以分为几类:一类是单位编制内的职工,其待遇由国家财政负担;另一类是各单位的临时聘用人员,其工资福利由各聘用单位自行解决。一般来说,公务用车的正常运行费用在每年6万元至10万元之间,有些地方甚至超过10万元。地方公务用车消费占政府支出的8%左右。为了维护公车使用的开支,各级政府每年都要投入大量财政经费,加大了财政负担。
公务用车改革是遏制腐败问题的关键问题之一,科学合理地推行公车改革势在必行。从更深层次上讲,公车改革的实质是改变领导干部官本位思想和特权意识,只有消除了公车特权观念,公车真正实现为方便处理公务活动服务,这时领导干部就会回到公务员的角色上来,他们会心无旁骛为民办事。
2014年7月,从国家层面颁布制定的《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规划》和《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正式出台。公车改革顶层设计由此拉开,在此背景下,全国的公车改革轰轰烈烈启动实施,这次改革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严厉的一次。相关文件规定,在取消一般公务用车的同时,保留必要的保密通信车辆、执法巡查车辆、日常应急车辆、特殊专业技术车辆和其他需要配备的车辆。中央和国家机关各单位保密通信和紧急使用的车辆不得超过5辆。同时,确定明确的补贴标准,按照不同标准发放交通补贴,一个地区内普通公务员的交通出行方式,可以根据自身实际统筹解决,通过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租车或使用私人车辆和其他社会渠道来解决出行问题。在保证成本节约的前提下,可以适度发放交通补贴。根据不同地区和参与人员的水平,实行不同的补贴标准。为了保障改革有力推进,落实落地,文件提出了“六个严禁”的纪律要求。该计划还设定了改革时间表,在2014年和2015年按照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的顺序完成,力争在两到三年内完成全国公车改革。
基层公车改革的大力推进和实施,净化了党风政风,大大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和维护了党政形象,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一是公车的成本大大降低了。公车改革带来的最大的成效是大幅度减少公车开支,节约了有限的财政资金。公车制度改革后,除特殊车辆经过审批予以保留外,所有级别的政府将取消车辆。改革后,公车开支主要由公车必要的日程费用,如燃油费、维修费、过路费、保险等构成,降低了公车的运营成本。同时,根据改革计划,将严格控制分配和更换新车,官方汽车的数量和成本、资金的使用严格按照中央和地方的分配和使用公务车辆管理系统。公务车经费将逐步减少,节约了开支。二是公车的管理严格有序。在公车改革过程中,各项制度得到严格有效执行,在中央八项规定和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背景下,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公车使用更加公开透明,改革体制设计科学合理,且监管到位,从源头上杜绝了腐败。同时,许多省市通过公车识别、GPS定位等技术手段,加强公车的科学管理,为公车贴标签,让公车在阳光下运行,有效促进了廉政建设。三是干部作风明显转变。公务用车改革的深入推进和中央八项规定的严格执行,极大地净化了基层政治环境。公务用车管理越来越规范严格,财务审计越来越细化,公务用车腐败现象在严厉的监督下基本消失,基层工作回到作风务实、密切联系群众的状态。随着政治生态和社会风气的净化,不仅节省了大量的财政资金,也使基层干部受益最大。随着公务接待的来来往往越来越少,基层干部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工作上,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工作之余的家庭生活上。
虽然当前公务用车改革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隐患。只有找到这些问题,才能为改革创新工作提供必要的指导。一是对公务用车使用缺乏监督。公务用车的有效使用离不开科学监督。只有建立健全监督机制,才能避免公务用车的不当使用和公车私用。二是公车管理的配套措施不完善。公务用车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很明确,但在实践中存在很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配套措施不够完善和具体,阻碍了公务用车改革的实施。
(一)提升党员干部思想认识。认识决定实践,意识形态问题解决了,一半以上的问题就解决了。公车改革也是如此。公车改革难以推进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公务人员的特权思想和官本位意识以及盲目竞争和追求享乐。因此,首先要从这方面开始,加强教育和规范,摈弃错误理念,使他们意识到官方车辆必须适量前提下,以促进工作作为第一需要,打破特权的思想,提倡正常和合理的消费,杜绝腐败的根源,从思想上消除公车滥用的症状和根源。
(二)完善公车投入机制。公共财政的目的是集中有限社会资源的国家和各级政府,提供各种各样的必要条件和基础,为开展公务活动提供更多便利,这应该成为各级尽职的保证和基础,但并不是为了满足个人利益。这与现代法治和民主是不相容的,就像公车的情况一样。因此,我们必须谨慎,在公车管理使用上,必须坚持节俭、规范、高效的原则,既节约财政资金投入,又发挥其最大的使用效用和价值,从而使公车更加合理和高效。
(三)完善管理制度体系。根据相关规定,在不违背大的方针原则的前提下,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实施细则和奖惩措施,使得公车改革制度可落实、可执行、能兑现。公务用车的监管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和约束。但目前相关法律法规还处于空白阶段,通过文件来加以限制,其约束力不高。因此,公务用车制度立法工作势在必行,通过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保障公车改革顺利进行。
(四)完善公车监管机制。监督权力的缺失必然导致腐败,尤其是在公车领域。公车改革一直难以推进,这与缺乏必要的监管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有必要加强公务员的服务意识,增强公务员接受群众监督和媒体监督的思想。同时,要建立党委监督机制、纪委监督机制、群众监督机制等,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相关政府部门要及时保障有关法律、法规、制度文件和公务用车情况的信息公开,自觉接受监督和质询,与群众实行规范的交流互动,建立规范合理的公务用车制度。
公务用车管理改革是行政管理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其矛盾突出,渗透了利益纠葛,有的甚至滋生腐败等问题。同时,行车安全也是需要保证和重视的问题。各地各单位要提升对推行公车改革必要性的认识,自觉遵守相关制度和规定,保障公车管理改革顺利推进和有效实施,抓紧实行公车管理的探索实践,规范政府、行政单位的公车使用行为,同时,自觉接受有关部门和群众的监督,切实打造服务型、阳光型政府,为推进法治型政府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