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英丽
(南昌航空大学 体育学院,江西 南昌 33006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为促进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教育部强调,要着力推动高校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做好整体设计,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课程思政教育内容[2]。2020年教育部联合其他部门以1号文发布《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继续强调要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体教融合是以实现体育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社会价值引领为使命,坚持运动训练和理论学习并重的教育理念。2020年4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
社会体育导论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与国家社会体育事业、全民健身、个人健身休闲娱乐生活息息相关,以培养社会体育指导人才和服务健康中国建设为目标。受“重训练,轻理论”的传统观念影响,高校的体育类课程教学极少有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探索和实践。大多体育老师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认为体育类专业和思政教育关系不大,从而强调专项训练或专业理论而忽略课程教学中思政元素的融入。本文基于社会体育导论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索和实践,讨论在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以及社会体育导论课程思政的建设特点、教学策略和实施效果,认为体育院校或普通高校体育学院都应该抓住体育专业理论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高体育理论课与思想政治教育契合度,打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高地。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体育工作首要目标从“身体健康”向“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转变,路径模式也逐渐从体教分离经体教结合过渡,向体教融合转变。从体教融合首要目标、载体使命和路径优化等的要求中可以看出,社会体育导论这样的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同向同行具有其必要性。
体教融合旨在将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纳入教育系统,是一个尊重人的科学发展和全面发展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理念,其首要目标和任务就是解决青少年全面发展和竞技体育人才全面、科学、可持续发展问题[4-5]。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是一个包括德育、专业知识、体育、美育、职业技能和素养等各方面的多维度体系,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也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而德育最基本的手段就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体育导论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进行德育,可能比直接的思政课程效果更好。因为这样能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科学发展的各类体育人才。
高校是体教融合路径下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主要载体,这也说明体教融合之路不能再以体育系统为核心,而应在教育系统中进行。高等教育具有表现为专业、创新、开放和公益等核心理念共同点的价值相向性,该特征决定了高等学校承担着社会价值观引领的历史使命[6]。高校教师都应有加强专业课程和思政教育融通性的意识,以及时、全面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能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强国建设的意义和自身责任、担当[7]。社会体育、校园体育和职业体育构成了国家体育事业体系,作为国家体育事业的重要支柱之一,社会体育发展关系着全民健身、健康中国战略、小康社会、体育强国等目标的实现。而社会体育导论又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承担着为国家输送社会体育人才任务,所以,对该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思政元素融入,实施课程思政探索和实践具有特别的必要性。
体教融合的实施路径要求大学生运动员不仅要加强训练实现高水平运动技能,还要完成专业理论课程学习。社会体育导论是一门专业入门式的理论课程,其知识内容涉及整个专业课程体系,具有繁多、分散特征[8],加上体育生存在文化理论基础薄弱和对理论课认识不到位问题,如果对该课程教学内容的实施不进行仔细推敲和针对性设计,完全按照教学计划和大纲进行,极易出现学生理论学习效果不佳、继续重复“重训练、偏术科”的问题,导致与体教融合的实施路径背道而驰。若能深度挖掘社会体育导论课程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进行精心设计将其及时、恰当地融入教学过程中的各环节,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过程、呈现体育教育功能、提升教学效果,实现优化体教融合路径目标[9-12]。
体育类专业主要以培养体育类人才为主要任务,所以对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不可或缺。社会体育导论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所以在课程思政实践中应突出体育精神特点,注重体育精神风范、体育心态、体育精神面貌、体育期望等的培育。一方面,多“说”,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适时地讲述知名体育人物故事如马约翰、邓亚萍、坦桑尼亚选手艾哈瓦里等。另一方面,多“做”,通过各种形式学习提升学生思政素养,以社会能力为导向,将课程思政与课程实践目标、社会体育指导训练结合在一起,并在课程考核环节融入体育精神。
社会体育导论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突出价值引领尤为重要。本课程授课对象有两个明显问题特征,一方面是认识偏差问题,受传统观念影响,体育学生存在“重术科,轻理论”现象。部分学生对理论课学习目的不明确,纯粹是为了拿学分。有些学生只热衷于专业技术的学习和训练,认为体育生不需要理论课,只要自己专项优秀、拔尖、出彩即可。另一方面是理论基础问题,受招生制度影响,体育专业类学生存在文化理论水平偏低现象。由于普通高校在招收体育类专业学生时对文化课要求不高,很多体育类专业学生在高中阶段就中断或者较少学习,使得学生在入学后缺乏专业理论课学习所需要的理论基础。面对这种情况,体育类专业课程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必然要立足授课对象问题特征,进行正确的三观体系构建。例如,在授课过程中同时关注学生社会体育专业知识体系的完善性和立德树人的价值引领性,通过时事、历史思政案例向学生传递正确三观理念。
社会体育导论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与国家社会体育事业、全民健身、个人健身休闲娱乐生活息息相关[13],蕴含了丰富的思政元素。在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对这些承载着思政教育功能的元素进行了深入挖掘和恰到好处的融入,如利用知名体育学者、运动员和团队的事迹进行严谨治学、爱国敬业和创新精神的思政教育,利用体育热点事件进行法律意识、规则意识和国际视野的思政教育等。
通过介绍中国社会体育发展的几个阶段,教授学生以讲故事形式对马约翰的生平经历,特别是其在清华推崇的体育理念进行展示,让长于“重术科”的体育学生能了解体育学者、体育教师的生平事迹和他们克服困难推崇体育育人的敬业精神。敬业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职场人都应具备的基本品质,作为未来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严格遵守各项动作规范。引导学生们进行课后阅读和观看著名运动员和女排团队的学习资料与纪录片,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创新合作意识。
在学习体育相关概念知识时,应有辩证思维和客观理性思维。与社会体育相关的概念有群众体育、大众体育、生活体育、终身体育、全民健身、体育锻炼等,如何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内涵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需要学生们采用辩证思维去对待。社会体育是国家体育事业的重要支柱之一,关系着国家健康战略,与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影响着个人健康、娱乐休闲水平,对国家、社会与个人都有着积极意义。虽然如此,但我们要认识到,社会体育并非万能,也没有直接证据证明其与健康之间的直接关系或影响程度,所以在讲解这部分知识点时,要提醒学生用客观理性思维对待。通过指导学生讨论与体育相关的热点事件或热点人物(孙杨禁赛、东京奥运会推迟程序),让学生们开拓国际视野,了解国际体育法、奥林匹克宪章等体育相关法律和规则。
专业认同包括对专业价值、情感与品性的认同,和学习志趣和理想信念之间有着内在逻辑关系。首先,学生专业认同程度会影响其参与专业理论课程学习的志趣,而学习志趣又会影响学习效果。通过在课中,不定时融入运动健康城市、社会体育与健康中国关系等最新研究成果,培养学生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价值的认同,能够增强学生对于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志趣、使命感,帮助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另外,还可通过教学分析把握社会体育研究热点和趋势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感认同,进而增强学生的课程自信、理论自信和专业自信,而这些所带来的良好学习体验和专业归属感,会无形中增强专业理论的内在学习动力。最后,可将术科训练所需要的意志力引至理论课程学习,增强学生的专业品性认同,从而使得学生能处理好理论学习与项目训练的关系,以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提升专业认同感、学习志趣和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人生价值实现的前提,课程教学中,通过积极挖掘和融入承载着这些教育功能的元素,来提升体育理论课程效果并实现培养目标。
为获得社会体育导论课程融入思政元素实践的课堂效果以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采用线上访谈法和线上课程调查问卷法,对学生的课程学习体会进行调查总结。其中,线上访谈法以获取学生对本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看法和建议为目的,选择部分同学为调查对象,以线上即时聊天形式进行一对一的问题访谈。线上调查问卷法以获取本课程融入思政后的教学效果信息为目的,以所有授课教学班同学为调查对象,调查问卷围绕学生学习兴趣、价值观引领、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方面进行了设计。调查结果显示,89%的同学表示对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案例印象深刻,使得理论学习过程中不那么枯燥乏味,甚至有同学调侃之所以掌握某个知识点,是因为想起其中融入的思政案例。83%的同学认为,在社会体育导论课程中进行思政教学,不仅把教材知识内容与社会现状联系起来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还有一种在潜移默化中被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感觉。81%的同学认为,通识课中的思政课程说教痕迹过于明显,更愿意接受社会体育导论课程思政过程中的诸多案例,有些同学会不由自主地在课后讨论专业课程的思政案例,这确实会激发他们重新审视并树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当然,也有同学指出本课程思政案例的不足,13%的同学认为融入的案例有点简短,有些故事可以更详细一点,希望在后期的课程学习中能有更精彩的案例可以学习。还有10%的同学表示,目前的社会体育导论课程挖掘的思政元素还不够丰富,若每次课的教学内容都能融入不同形式的思政素材,可能会弥补自己体育理论背景知识不足的短板。
从个人访谈和问卷调查的结果能看到,绝大多数同学对社会体育导论课程思政教学持肯定态度,说明该课程前期教学过程中的思政元素探索实践较为成功。至于学生提出的希望挖掘和融入更多不同形式的思政案例问题,考虑到毕竟是专业课程,不能为了思政教育而耽误专业课程的学习,初步设想后期教学中,在适当增加课中思政要素的同时,更多地利用线上教学平台进行课后思政素材的推送,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了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借由学校的教学检查,对前期教学内容进行了测试。答题结果也显示,对于融入了思政元素的相关知识点,学生答错率普遍偏低表现出一致性特征,而对于其他知识点的回答情况表现出参差不齐特征。这进一步说明,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融入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同学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印象,提高体育理论教学效果。
体教融合视域下在社会体育导论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的探索实践,是提高体育理论课程地位、充分发挥体育教育功能的具体表现,是实现立德树人和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在今后的教学中,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自身思政素养和教学水平,继续挖掘思政元素,并根据承载不同教育功能的元素设计相应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另一方面,毕竟个人能力和精力有限,学院应该考虑建立体育理论课程思政的教学团队,依靠团队力量优化专业理论课程思政路径,并建立思政教学案例素材资源库。总之,提高体育生的理论水平,实现价值观引领,完成人的全面发展培养目标是体教融合视域下体育教师的职责所在,不能急功近利,需要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积累经验,在教学科研过程中长期探索和研究,同时也需要学校给予体育教师必要支持,允许体育教师有思政能力成长的时间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