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IZ 理论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0-11-23 08:32李竟达范哲超
就业与保障 2020年21期
关键词:创新型创新能力理论

文/李竟达 范哲超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离不开以人才为主形成的推动力量,随着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逐渐加快,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已不是模仿制造,亦步亦趋,而是重视创新,在保证综合性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勇于打破常规,善于突破技术瓶颈的技术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应重视现代教育理念和管理制度的融合,在此基础上致力于培养体系的构建。TRIZ 理论核心理念显示,创新过程其中的规律并不是无迹可寻的,而是存在普遍性规律,可以有效预测创新方法与创新结果,在此规律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最大化发挥创新效果[1]。

一、现阶段大学生创新能力不足

当前社会背景下,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深,大学生创新能力普遍较低,对外界或他人传授的学习方法,具有较强依赖性,学习创新的主观能动性较差。相关研究经过对某地四所高校的大学生创新能力调查后一针见血地指出,大四学生相较大一学生,在创新能力上区别并不大。现阶段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状况可见一斑,这既有大学生自身的问题,也有高校教育环境的问题,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一)创新主观能动性匮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营造的虚拟空间令众多大学生沉溺其中,分散了很多大学生精力,无法在创新实践当中集中过多精力。在初期填报志愿时过于盲目,未对专业产生较为浓厚的兴趣,自然影响到了在专业领域的主观能动性,令创新研究能力受到了影响。这导致个人积累的知识不能达到创新的标准,缺乏创新能动性。

(二)创新思维模式匮乏

外部世界变化日新月异,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产生较为敏感,接受程度也较高,愿意接触并多加尝试。这对于拓宽知识边界是大有裨益的,但是也容易造成博而不专的问题,无法真正沉淀下来,积累过深的专业知识。缺乏创新实践深度的前提下,会让大学生看问题相对单一,无法从各个角度进行剖析,全局性分析问题的眼光不够,自然无法准确找到创新的重要关键点,对突破创新能力产生了不小的阻碍作用。

(三)创新知识技能匮乏

大学生受应试教育思想较深,对各类考试、各类证书趋之若鹜,却忽视了自身实操能力的提升,导致学到的知识无法在实际操作中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在各个学科知识的应用上,脱节现象较为严重,和时代发展要求相违背。

二、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高校因素

(一)应试教育

大学生中的绝大多数,都是通过高考途径进入高校的,而高考的选拔机制就是一考定终身,以升学目标为导向,令学生受困于书山题海中,这导致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对参考答案依赖性较强,很难真正发挥自身发散性思维,对创造力的养成和发展带来了较大影响。

(二)高校学习环境较为宽松

大学之前的初高中学习阶段,在管理方式上都倾向严格管理或封闭管理,作息制度相对严格,但是大学则很少实行这种制度,需要学生自主学习,骤然放松管理压力后,导致学生对自身要求也每况愈下,在学习上不思进取的现象较为普遍。

(三)高校创新引导效果不理想

很多高校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只是将教学大纲作为纲领性文件具体落实到课堂和实训教学层面,未能达到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要求,学生并未受到系统性较强的思维训练,让高校创新引导效果大打折扣。除此之外,教师创新水平也相对较低,未能形成提升创新水平的持续动力,进而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形成较大负面影响。

三、TRIZ理论概念

TRIZ 理论实质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该理论对世界范围内超过200 万件发明专利进行分析,在多学科领域原理法则基础上逐步完善的理论体系。TRIZ 理论应当用辩证法、认识论和系统论来看待,根基为自然与思维科学,其中包含解决复杂发明与工程矛盾问题的分析路径、算法流程等。

具体而言,TRIZ 理论在学科内容上,显示出较强交叉性,为创造发明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进一步让其作为系统理论的一种,能够有效发现并解决问题。重点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基于TRIZ 理论的创新启动,主要在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普遍规律基础上,其实质就是将特殊问题划分成TRIZ 理论的一般性问题,后续应用TRIZ 理论算法求解,针对特殊问题演绎出通用解法,形成具有普遍价值的创新思路。其次是TRIZ 理论基础上的思维发散。该步骤是应用各种发明原理形成的矛盾冲突,解决矩阵带来的问题。在应用创新原理基础上,实现对创新思维发散方向的引导,达到打破常规思维桎梏,拓展思维覆盖面的目的,形成创新的推动力。最后是TRIZ 理论基础上的引申成型。TRIZ 理论基础上的创新方法,可以高度概括创新过程,对世界范围内发明创造内在原理与规律,能够对其中的冲突进行快速确认和解决,同时打破思维定式。与此同时,在技术系统基础上完成规律的进化,以此控制并预测创新思维,基于TRIZ 理论引申成型过程整合之后,实现创新体系综合框架模型的构建[2]。

四、TRIZ理论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重视高校对创新管理制度的主导作用

传统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对于人才培养相对僵化,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无法有效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西方相关研究者指出,若高校各部门在教学管理工作上,给予学生更多的束缚,会为学生带来过多心理压力,减少学生独立自主的个性发展,限制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TRIZ 理论系统论思想表明,高校在设计教学管理制度阶段,一定要重视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的引进,在培养阶段上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自由心理状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除此之外,针对现阶段高校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种种不足之处,高校除了重视专业知识教学,还应当重视各个专业学科知识之间的融合,基于专业课程的相似性,致力于新型课程体系的构建,鼓励学生通过跨专业、跨学院选课,借此体现TRIZ 理论的学科交叉优势,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

(二)重视教师创新教育的关键作用

高校学生接受教育和学习知识层面,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基于此,教师首先要保持自身创新敏感性,全面提高创新水平,以求增强引导学生创新教育的效果。在TRIZ 理论基础上,教师应重点掌握应用实践,将课堂教学知识和学生竞赛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勇于跳出条条框框,增加更多创造力。另外,教师需要清醒认识到,问题的发现只是创新活动的起点,教师应重视对学生思考方式的引导,在TRIZ 理论基础上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不断验证真理,强化对创新方法的总结。

(三)重视学生创新教育的载体作用

西方发达国家各高校,在创造力开发课程上起步较早,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视。珠玉在前,我国高校应当扬长避短,在TRIZ 理论基础上,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将TRIZ 理论创新理论作为选修课,或让学生自主参加相应的学术讲座,不断融入专业教学和竞赛,实现对创新理论的推广[3]。

(四)重视实践创新教育的强化作用

高校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着眼于整个过程。教师在加强引导的同时,应尝试让学生在TRIZ 理论基础上完成解决问题的任务。基于此,可为学生创造投身科研项目的机会,借助科研项目的支持,达到创新实践培养的目的,这样既能强化TRIZ 理论的学以致用,又能直线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创新实践经验,为后续开展创新活动打下坚实基础。

(五)重视激励评价机制的保障作用

开展创新活动,不能忽视激励评价机制的作用。大学生在教师考核评价中,除了常规评价因素外,还要有论文、课题等,一定要提升教师的评价权重,让教师对学生的创新教育集中更多的精力。除此之外,教师在综合评价体系当中,应融入学生评价因素,学生课堂除了理论成绩,还应当着眼于学生问题分析能力的评价。针对学生的创新活动,应致力于激励机制的建立。举例来说,可设立创新基金,在形成实践创新经费对活动形成巨大支持力的同时,保证活动开展的顺利性,实现对创新成果的奖励作用,进而形成学生创新实践的推动力。

五、结语

社会对创新型人才求贤若渴,高校应当充分重视,改变当前课程设置存在的脱节现象。具体而言,高校应当积极树立人才观念,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在激励评价机制的基础上积极强化多元化评价,进而实现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

猜你喜欢
创新型创新能力理论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坚持理论创新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高等教育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