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俊裕 李宝国
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策略分析*
黄俊裕 李宝国
(石河子大学体育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
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剖析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制约因素并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研究发现我国学校体育执行及课程设置实施、家庭观念、青少年生活方式是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重要因素。建议优化学校体育课程与实施、改变家庭对体育的观念偏颇、加大社会对体育的开展力度,以改善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
青少年;体质健康;影响因素;策略
当下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物质条件颇丰,反观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却并未与经济、物质条件发展呈正相关。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逐年下滑,其中视力不良、肥胖率更是持续攀升[1]。青少年体质问题引起国务院、教育部及社会各界的重视,并推出一系列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相关文件,诣在解决青少年体质健康下滑问题。造成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的因素并非单一层面,应从各层面全面分析可能引起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的因素,有效解决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本文从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分析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不良因素,并根据各因素提出相应措施,为提高青少年体质提供理论支持。
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曲线总体呈现先下后上的趋势。从2000至2014年每5年进行一次的国民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对照显示[2-5]:在经济基础与物质基础的保障下我国青少年身体形态(身高、体重)出现稳固增长的态势,肺活量、仰卧起坐相继于05年和10年后持续上扬;耐力、爆发力、柔韧性项目总体趋于稳定;男子测试项目引体向上等力量素质指标持续下降;此外呈劣势方向发展的指标还有肥胖率与视力不良率。
总的说来大部分测试指标都出现稳中向好的趋势,但仍有一部分指标形式不容乐观,如立定跳远项目男子测试指标与国家体质健康测试指标评分标准最低指标(对比方式下同)对比为222.8/208CM、女子为165.5/151CM。虽数据处于及格边缘,但立定跳远指标近年也未有上升的趋势,需要引起关注;引体向上项目中为4.8/6个,远低于国家要求标准;耐力方面,男子1000米与女子800米比分分别为4´34/4´32、4´21/4´34,总体而言并不理想。
综上所述,青少年体质下降问题的解决整体已取得一定成效,此现况离不开国家政府对青少年体质问题的关注与大力支持,通过持续完善并规范的政策及学校与各地方政府部门的贯彻落实达到补救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6]。但就目前而言,力量素质、视力以及肥胖率的持续恶化问题仍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青少年是国家民族未来繁荣富强的中坚力量,也是我国在国际站稳脚跟的生力军。“身体是革命之本钱”,在一切成果体现的前提必将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与中正的社会道德观。应加大力度对青少年体质问题进行透析,对症下药以解决发展下滑的问题。
2.1.1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执行困境
学校体育课程存在身体接触、教学环境开放、运动负荷承受特点,导致意外伤害事故时有发生,加之媒体夸张命题虚化报道,使学校体育施展更加“畏缩畏脚”[7],最终过分强调“安全第一”而忽视了体育的健身功能所带来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我国学校体育项目多为竞技性项目,但课堂执行未能保证学生有效进行体育锻炼,为防止出现校园安全事故,降低体育课质量、部分项目及难度,出现走多于跑的现象,缺乏创新的同时对场地设施未作规范。相比美、英、日等国家的学校体育教育更加侧重“强健第一”,追求激发人类自我潜能,开展挑战自我的娱乐性体育活动,如险滩漂流、高空弹跳、山地滑翔等运动[8]。
学校是提高和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要场所,通过各种体育项目或直接进行肢体活动在一定负荷下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然而“宁让学生坐死,不让学生跑死”成为学校体育的“潜规则”,加之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校方关注的升学率与家长的期盼交互影响形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潜意识,使体育课可有可无并逐渐沦为从属地位。在没有负荷与强度的体育课中,学生谈何增强体质?如何达成《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如此教育理念必然导致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成效拙略。
2.1.2大、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重复性及衔接不畅
教学内容的重复已然成为我国学校体育学科显著的问题。如大、中、小学体育教材内容中均设有跑、跳、投等基本内容。跑步从小学到大学的“一跑到底”,甚至连大学田径课的学习内容亦是从“蹲踞式起跑”开始;初中教材设有立定跳远内容到大学教材依然存在;大学教材的背越式跳高是否与高中的有区别[9]?与“一跑到底”类似的教学内容颇多,如小学到大学的蹲踞式起跑、小学到大学“一滚到底”的前滚翻。教学内容重复拖沓无法体现教学的目的性。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的目标。目前我国中小学的体育课主要以兴趣培养为主,甚至大学体育课也是只要求学生参与,对学生技能考核要求不高。多数学生运动技能掌握情况不佳,除能保证身体活动外,并不能达到掌握一至两门技能的要求[10]。中小学以兴趣引导形式进行学习,高中甚至大学阶段却仍以兴趣为主、全员参与,在如此课程衔接下导致的后果即学生只学到皮毛未学到精髓,在学生无法掌握体育技能的情况下逐渐对体育失去耐心,兴趣作为学习的原动力,在缺失的情况下学生自然不会主动进行体育运动,体质增强更难以实现。
我国体育教学内容重复与各阶段课程衔接不流畅直接导致了教师和学生产生兴趣倦怠,致使学生出现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现状。失去对体育的兴趣便逐渐失去了增强体质的动力支撑,体质问题的突兀也就在所难免。
在物质条件改善的情况下,家长们在科学营养知识储备不足和根深蒂固的养育观念的影响下,时常忽略对孩子膳食的合理管控[11]。独生子女家庭导致家长对饮食从以前的平均分配转变为直接对口,孩童对肥胖的概念模糊,面对各种食品全然接受,于是乎便导致了青少年肥胖率。
教育是阶层流动的工具,盲目地逼迫孩子学习,各种辅导班成为了压死学生兴趣与好奇心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此学习使白领阶层的流行病——久坐病年轻化出现在了学生身上,研究显示跑步健身爱好者关节炎发病率为3.5%,而久坐人群关节炎发病率为10.2%,久坐等于“慢性自杀”,对关节损伤的同时脑部、心血管方面都有影响,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不论性别每周久坐的时间愈发增长[12]。一味地文化课学习只会导致学生身体各机能的下降,虽有部分家长意识到并通过报体育项目的兴趣班来防止单一学习对孩子产生的影响,但到高中升大学阶段的特殊时期,依然一头扎进知识的海洋,为获取高等学府的赏识而努力。
随着我国生产力的解放,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生活方式发生极大改变,总体体现在饮食与娱乐方面。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一章中谈到加强对食品安全风险的监测评估,到2030年,构建职业化检查员队伍,加强检验能力建设,强化日常督察,扩大产品覆盖面抽检,加强互联网对食品经营治理[13]。目前深受青少年喜爱的快餐类食品诸如奶茶、烧烤等,此类食品的质检合格时刻关联着青少年身体健康发展的方向,若不能加强管理则会造成青少年生长发育上的问题,不利于健康发展。
互联网在带给人类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影响着青少年对互联网的使用态度,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第三次网络成瘾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网民网络成瘾比重约占 14.1%,约 2404 余万人;在非网络成瘾青少年中,存在网络成瘾倾向的青少年比重约占12.7%,人数约1800余万,此数据仅为城市青少年网民,农村青少年网民暂未计算在内[14]。在虚拟世界中我国青少年最大的特点是热衷于娱乐类应用,其中网络游戏使用率高达 64.3%,我国未成年群体的网络游戏使用率已达到 67.9%[15],部分游戏或应用在适当娱乐下确实能达到提高青少年智力与反应的效果,但在身体形态、机能、性格发展上却一无是处。
综上所述,物质生活的嬗变极大影响着人们行为习惯方式,尤其是食品安全及互联网使用问题对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解决异常尖锐,受二者影响的青少年所占比例相当之高,是我们对青少年体质健康谋策的重点对象。
学校是青少年了解与参与体育运动的最佳场所,在义务教育阶段务必让学生了解体育的本质与内涵,达到主动运动的效果,并转移至校园外成为感化并带动各阶层公民进行体育锻炼的中坚力量,最终实现“终身体育”。
首先,学校应在“健康第一”的前提下保障安全,切勿过度强调安全而完全摒弃学校体育。学校体育的风险主要包括阶段教学内容设置、场地设施配置、课外体育活动意外损伤等。国家应对学校采取硬性规定开展并支持体育活动,根据各阶段学生的身体发育状况配置运动器材设施并定期检查维护,撇去不适合当前阶段学生学习的体育内容,运动会充分准备医疗防范措施工作及赛前风险须知通告,入学及开学定期进行体检,将不能从事体育运动的学生记录档案,课堂另外安排内容。校方应转变思路,切勿为学生安全健康而放弃体育,如今将风险因素逐一排挤,以体育为媒介达到强身健体从而达到健康;其次,课程内容精细化改良,剔除各阶段重复及不适合该学段学生学习的内容,如小学阶段的立定跳远在大学阶段只能作为引导或唤醒记忆,大学不应再重复立定跳远技术动作教学,可进行项目延申如三级跳远。各阶段衔接融合,从初级阶段的引导使学生产生兴趣后进行项目深入,自主进行探究与学习,让兴趣作为推动学生对体育发掘的驱动力。例如根据一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等身体发育特点安排基础前滚翻、跳绳等。在三四年级身体发育较一二年级更好情况下可衔接前滚翻至空翻等基础武术体操,花样跳绳及多人跳绳内容;再次,校方多开展校级间比赛,同时引导学生观看,一方面参赛队员为学校争光的同时,比赛氛围激烈程度更能带动其他学生对体育的积极性并产生浓厚兴趣,为校园文化增添色彩。除此之外,面对青少年体质健康出现的问题,学校可建立运动处方咨询室,学生可根据自身体测数据进行分析,制定现状改良方案[16]。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与孩子接触时间最长,理应成为各方面思想行为的启蒙导师。就体质健康促进而言,为孩子拥有更强健的体魄,家长应鼓励其进行体育锻炼而非服用各种营养补品。从体育中得到快乐,增强体适能。多数家长对体育的下意识即为劳累辛苦不愿让孩子参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群体能抑制甚至强化身体机能,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有更强烈的进取心及在生活中追求幸福感。
首先,通过体育社会指导员在社区开展体育锻炼讲座,逐步转变家长对体育的态度,以微观促使家长在家庭中起到牵头作用,带领孩子进行体育锻炼,以宏观达到全民参与,全民健身的地步,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体质健康的提高;其次,借助家长会提倡体育功能价值,使家长了解体育对人体的健康的重要性。家校联动,共同承担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监督任务,打造健康的身体;再次,学校举行运动会邀请家长进行观摩,并适当组织亲子活动,在激烈比赛和亲子活动中吸引家长对体育的兴趣,改变对体育的观念,使家长对孩子拥有出色的本领抱有幻想并以此为动机推动孩子进行体育运动。除此以外,家长可带领孩子进行户外拓展、爬山、游泳等运动,在体育运动后给予合理饮食搭配,从锻炼与饮食作息全面保证孩子的体质健康成长。
社会相对家庭与学校而言对青少年体质提升更为宏观,以学校家庭联合精准治理,社会辅佐,有效营造年轻充满活力的体育氛围,逐渐带动公民进行体育锻炼以达到“健康中国”的盛况。
首先,社会应多宣传体质健康对青少年的重要性,引入社会体育指导员,定期在社区开展有关体育有益健康的讲座以此提高人们对体质健康的关注度并间接转移到体育运动方面,逐渐改变对体育运动的态度;其次,政府应大力支持以休闲体育相关的产业创业,休闲体育主要以娱乐、活动身体、放松身心为特点,在人们对休闲体育进行了解同时还能进行身体运动,达到身体精神“双赢”。休闲体育的娱乐性与多样性更能吸引人们对体育的兴趣,摒弃以往对体育运动的刻板印象,在娱乐的同时又能进行身体锻炼;再次,完善与丰富社区周边体育公共设施,提供更多体育设施供人们使用,潜移默化的改变人们对体育锻炼的态度,加大与鼓励青少年对场地设施的使用率,让其在读书阶段既能提高文化知识又能强化自身体质;最后,有关部门应对食品行业进行严格监测与监督,有效保证食品安全合格率,软件研发人员应多在运动健身方面做文章,与学校对接,专门研发如手机时间使用监管,运动督促类应用。
近年来青少年体质健康不良情况一直萦绕社会,尽管得到大众的普遍重视,然而专家呼吁、国家出台各种政策却依旧效果甚微。归因在于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是由多因素相互影响制约,国家给予政策只得作为宏观调控,具体落实则需各层各界相互协调配合,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除此之外,体质下降切勿只将矛头聚焦到青少年主体上,应映射至其背后的各种因素,犹如仙人掌背后的根系。在政策不断改良颁发的宏观调控基础上,应对微观层面的社会、学校、家庭进行归因分析,寻求解决对策,为实现“健康中国”提供有力保障。
[1]张兵兵.如何改善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J].基础教育改革动态,2014(22):10-11.
[2]张洋,何玲.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动态分析——基于2000—2014年四次国民体质健康监测数据[J].中国青年研究,2016(6):4-12.
[3]2010年国民体质健康监测公报.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test/2012-04/19/content_2117320.htm.
[4]国家体育总局.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EB/OL].人民网,http://sports.people.com.cn/n/2015/1125/c35862-27855794.html.
[5]李宝国,韩童,缪柯.健康中国视域下新疆民族青少年体质健康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8,38(6):29-32.
[6]陈长洲,王红英,项贤林.改革开放40年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的回顾、反思与展望[J].体育科学, 2019(3):38-47.
[7]李宝国,张朋,吴建华.新疆地区民族中小学体育风险管理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4,34(5):16-19.
[8]范广军.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及促进策略——基于中外大学生体质健康差异的比较[J].中州学刊,(3):77-79.
[9]张晓林, 陈新键, 毛振明.我国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有效衔接现存问题及改进思路[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 49(2):78-83.
[10]王建伟.健康中国背景下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9(4).
[11]董静梅,陈佩杰,欧阳林.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社会学归因与策略[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3):40-44.
[12]郭强,汪晓赞,蒋健保.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与久坐行为模式特征的研究[J].体育科学,2017(7).
[13]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17(7).
[14]何予,刘军,周顺科.针灸对网络成瘾者神经系统影响的影像学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5, 21(1):86-89.
[15]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4 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5.
[16]慈鑫.韩国:体育不考试,但为学生开“运动处方”[J].人民教育, 2016,739(6):15.
Analysis of the Strategy to Promoting Teenagers' Physique and Health
HUANG Junyu, etal.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832000, Xinjiang, China)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新疆少数民族青少年健康促进、生命意义感与社会责任联动机制研究》,批准号:16cty006。
黄俊裕(1997—),硕士生,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
李宝国(1983—),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