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佳斌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
根据教学与调研经验,目前的高校体育现状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学生对体育课避之不及、谈“体育”色变的情况普遍存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不进行体育运动,活动量较少,在长期的缺乏体育运动的状态下,学生的身体素质难免会将降低。大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之后即将步入社会、踏进工作岗位,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生适应高强度工作的一项重要依据。因此,高校应当科学、合理的设计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体能素质,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形成强健的体魄,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身体保障。
在部分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比较放松,学生接受高校体育教学之后对体育运动没有科学的知识,平时不重视体育锻炼,长此以往就容易引起肌体受损或引发某些疾病,损害学生的身体健康。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体育知识的理论教学,使学生理解参加体育锻炼的意义,让学生树立自觉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意识,学会科学地进行体育运动,在适度合理的体育运动中增强自身的体能,增强自身的身体素质,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身体基础。[1]
在进行体能教学时,先给学生普及理论知识:体能是通过力量、速度、耐力、协调、柔韧、灵敏德国运动素质表现出来的人体基本的运动能力。然后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下体能训练常识,例如,体能训练之前的准备活动。准备活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热身运动”,在进行体能训练之前,要以较轻的活动量,先活动肢体,为之后的剧烈运动做准备,准备活动是避免发生运动损伤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准备活动能够帮助身体增加身体的肌肉温度,即能让身体肌肉更松弛、更灵活。准备活动又分为全身性准备活动和局部性准备活动。顾名思义,全身性准备活动就是以全身整体活动为主,主要包括跑步、跳跃等。局部性准备活动主要预防肌肉、韧带、关节损伤等,一般以静力性牵拉和动力性练习为主,主要内容有:转动关节、动力性牵拉、静力性牵拉等。
在掌握一定程度的体育理论知识之后,教师应当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生学习、工作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体育锻炼并非是简单地跑跑步,在锻炼过程中要注意动作的规范性,长期的锻炼动作不规范会造成身体上的损伤,最常见的是肌肉拉伤、筋骨扭伤、擦伤等。在进行体育锻炼之后,一定程度的整理运动十分有必要的,能够帮助学生缓解训练带来的肌肉酸痛感,让体育训练起到良好的效果。体育锻炼的规范性是需要引起教师和学生重视的,体育训练容易损害身体健康,规范、科学的体育锻炼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起到提高学生体能素质的作用。
就以跑步为例,跑步姿势最重要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向前,跑步的动作要领即是保持头与肩的稳定。头要正对前方,当然,道路坑洼不平的地方另论。在跑步时不要前探,两眼注视前方,肩部适当放松,避免含胸。在跑步过程中,抬腿不宜过高,腰部保持直立,也不要过于挺直。运动中一只脚落地时应是脚后跟先着地,然后由脚跟到脚掌,以减少跑步对踝关节的伤害。落地时膝关节应保持微曲,不要挺直,减少对膝关节的伤害。
体育运动也并非是锻炼越多越好,每个人的体质都有差异,在做运动时切忌盲目运动,那样不仅起不到强身健体的作用还会损害自己的身体,且过量的高强的运动会导致脱水、疲劳积累,造成肌体的免疫力下降,遇到病菌、病毒侵袭时就极易患病,除此之外,过量运动还可能引发本身的一些疾病例如心脏病的突发。为避免运动过量带来的过度疲劳,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运动时要做到循序渐进、量力而行,适度调配自己的运动与休息时间。[2]
因此,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和进行体育锻炼时的身体反应进行科学、适度的体育运动,在保证每天最低运动量的情况下根据自身情况加强锻炼,提高学生体能素质,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形成强健的体魄,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除了合理规划自己的体育运动强度和体育运动时间之外,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在其他方面也应多加注意。如饮食、作息等方面。想拥有健康的身体就应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和适度的运动。例如,在锻炼期间应摄入足够的水果蔬菜,这种含氧化剂的营养物能保护学生不受环境刺激的影响,能加速学生在锻炼后的恢复能力。同时,新鲜的水果蔬菜能补充人体在长时间疲劳中流失的钾元素。除此之外,在训练过程中,学生应做到有规律的喝水,保持身体的水分。
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让学生接受专业、正规体育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清楚体育锻炼对形成强健体魄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懂得科学体育锻炼的标准和要求,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体育锻炼中,从而形成强健的体魄,为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奠定坚实的身体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