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 诗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腾桥镇中心小学
众所周知,学习是一个课前预习,课上学习,课后复习,练习巩固的过程。课前预习是经常被忽略的环节。预习不是提前学习,其目的是给高效率听课作好铺垫,如果误将预习等同于学习,耗费大量精力,可能造成自满的心理,正式学习时反而无法投入精力。但如果缺少预习的环节,也会降低听课效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预习,喜欢上预习。
带着设置好的问题去预习,预习的过程也就是解答问题的过程。梳理知识框架,可以构建思维导图,对概念进行标注,此时只是对本章内容框架有大体了解,毕竟预习的过程不是学习,并对具体概念不需要完全理解。[1]
例如,在教学“克和千克”的时候,教师应该提前布置学生完成预习任务。首先,学生需要了解:克和千克是用来表示什么的单位?它们之间存在什么联系?用字母怎么表示克和千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又是如何运用的?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称量用的称,认识每种秤时都要做到:知道它的计量单位是什么?它最大称重是多少?每大格代表多少?每小格代表多少?另外,学生还可以到超市认识克与千克,如:尝试称500g 的米,估计一块橡皮、一袋盐、一支铅笔、一盒牛奶、一桶油等的重量,比分析是用g 还是kg 表示。这样,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完成前面预习部分之后,已经对新课的内容有了一个很充分的认识了。建议学生在预习时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在笔记本上,在教师进行课堂讲授的时候着重学习在预习时没有全部学懂的部分,或者听一听教师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
学生应该学会正确的预习方式,划分出新旧知识点,对本章节内容所涉的旧知识点进行复习,知识之间是存在联系的,很多时候新章节的内容都会涉及到之前学习的知识点,旧知识好比地基,预习也实现对旧知识的巩固。
例如,在学习“100 以内的加减法”一课的时候,学生可以联系先前学过的知识点,复习一下100 以内的数,试试能不能完整地背下来,再从一位数加两位数到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试着把课本内的习题自行解决,遇到理解不了,不会做的题目标记下来,课上可以大胆提出问题。把这些问题记下来是至关重要的,这是预习的成果,也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问题,是学习的重中之重。这样一来,学生能很好的复习之前学过的简单运算,通过自己的努力把难题化简,提升计算能力,巩固旧知识的同时也增加新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习数学的热情,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求知欲。以便更好地听懂教师讲课,提高听课和做练习的效率。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为以后的独立学习打下基础。
预习习惯是每一个学生最为重要的学习习惯,一个会预习的学生,一定是具备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的。而这两种能力,是一个人终身学习的两个核心支柱。课前预习方法的特点是具有学习的自觉性,学生能自觉地克服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而继续前进,进而养成良好的习惯。[2]
例如,在教学“负数”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生活中的负数,做好预习工作,可以查阅资料自行了解什么是负数,通过不断的查阅工具书,可以帮助扫除阅读的障碍,也能培养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思维。所谓“嘴过三遍,不如手过一遍”,动手计算、圈画,能够培养学生自身的判断能力,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课堂上时可以请学生起来介绍正负号,检查一下学生的预习情况是否良好。在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整数的基础上进行预习,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通过收集的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正负号的含义。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情景中的内容,帮助学生感受数学符号化的简洁美。学生在生活中已见过一些负数,知道用负数表示零下温度,但对于负数产生的意义,0 的含义理解上还存在一定难度。通过结合自主阅读课本中正负数的相关内容,明确意义相反的量可以用正负数表达,
预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持之以恒方能见效。大部分学生都习惯了教师讲什么、就学什么的心态。事实上是,教师所能教给学生的只是最基本、最起码的知识,不可能针对每个人的问题面面俱到,也教不了学生方法,更教不了学生的能力。而预习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主动学习在任何时候都是一种可以逆天的能力,教师不可能时时相伴,更多的时候只能靠学生自己。只有在做好预习的同时,在其他学习环节中才能取得满意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