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境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

2020-11-22 07:25:54徐雅甜
散文百家 2020年10期
关键词:创设课文情境

徐雅甜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河埠乡中心小学

俄国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充分注重启发学生,让他们自由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

一、选择合适的问题进行情境创设

教学是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最重要的表现,教师在选择教学的方式上很重要,决定着一堂课的好坏,甚至还会影响到学生的对课程的喜爱。因此,要重视开展学习,就要做好课前准备。语文是最具创造性的一门课程,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想象力丰富。可塑性强,因此要尽量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得到最好的发展。问题情境是指在语文课堂中为学生创造出一个相对能够理解并具有熟悉感场景。让他们享受轻松、互助、多样的活动气氛。这种场景能够让学生的知识易于转化为学习成果。

首先,我们要提出一个与众不同的问题,不同于过去的学习,老师不能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在提问的过程中只顾自己的教学进度,从而忽视学生的学习程度。比如:在学习《海的女儿》这一课程时,首先要定好自己的教学目标,例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感受童话的美妙,体会人鱼公主善良、单纯、美好的人物形象。因此,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提出各种问题,通过各种形式来使学生获得体验。创设出问题的情景,使学生充分理解,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大大提升课堂效率。

在小学语文中,通过某种气氛来引起学生的猎奇心理,把学习内容拉到学生的眼前,让他们深入到课堂环境中。依旧以《海的女儿》这一课时为例,可以采用情感陶冶的方式,利用环境潜移默化来感染他们。可将教室装扮成海底世界,在黑板上写“欢迎同学们来到我们的海洋世界”等话语,一下子就能将学生拉入到海底世界中,既有趣又高效。从而引导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认识课文中的生字词,大大解决小学生难以进入书本的问题

二、选择合适的策略进行情境创设

1.利用故事导入。

在上好一堂课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目的,不能像无头苍蝇一样毫无头绪,那么这样的话,你的课堂会乱成一团,变得没有纪律、没有组织。《海的女儿》人教版四年级的一篇课文,是安徒生的一篇童话故事,学生在此之前对童话这一题材并不陌生,对作家也耳熟能详,因此在导入过程中可以唤起学生的记忆。主人公小美人鱼舍弃了安逸的海底生活,在海上大风暴中,义无反顾地拯救他人,不惜牺牲自己。她渴望能得到王子的爱情的动人故事。人鱼公主善良、执着、勇敢的精神品质,可以启迪孩子的心灵,具有教化的作用。本课文形象生动,故事性强,有很高的情感教育价值。教师要明确这一目的,基于课程的框架来开设活动。

2.利用多媒体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每个教室基本上都配有多媒体,我们可以通过各个网站来丰富活动的形式。比如《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我们可以在视频网站中先播放与教学相关的视频,通过直观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本篇课文讲的是伟大毛主席的故事,具有爱国主义的教育意义。之后可播放PPT 开始进行活动,比如可以放入一口井,让同学们找一找与我们平常所见到的喝水的有什么不一样。在这一环节上可多插入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注重学生的兴趣。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我们要加以观察学生的情况,将教学过程动态化,尤其是在创设问题情境这一关键环节上,要更加注意。兴趣是学生最重要的老师,当问题不够得体。有趣,那么课堂就热闹不起来了。比如在学习人教版一年级课文《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课文时,要增加问题的丰富性和互动性。我们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如:“同学们喜欢画画吗?最喜欢画什么呢?有同学在雪地上画过画吗,雪地上的画是什么样子的呢?”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思考进入到文章当中。同时,我们应尽量的去面向全体学生,要考虑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每个班都会有基础好、基础相对不那么好的学生,因此在问题的设置上要有所不同。

三、总结

小学语文注重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因此,我们在创设问题情景时也应该要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实现师生共同学习,让学生达到沉浸式的学习效果。可以通过预设学习情景、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选择正确的直观教具和恰当的语言讲解,营造出一个有意境意蕴的教学情境,让我们的课堂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努力做一位高素质、高素养、能教会讲的优秀的人民教师。

猜你喜欢
创设课文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学生天地(2020年17期)2020-08-25 09:28:54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20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背课文
新少年(2017年3期)2017-03-23 12:46:52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