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的钟声

2020-11-22 16:37相如歌
骏马 2020年10期
关键词:钟声教堂

相如歌

读了《记忆中的海拉尔西头道街》和《消失了的海拉尔西头道街》两文,被作者优美的文字和对家乡的眷恋深情所撩拨,不禁引起动笔的冲动,虽然有续貂之嫌。

海拉尔西头道街也是一个小有名气的地方。我记得曾经有两个画家在街头作画,画的是教堂(人们叫它喇嘛台),俩人画的角度一样,画出的画却不一样,大约是色调明暗不一样的关系。有一人还在上面画了一只鸡,我们提出疑问,他却回答,跟你们说你们也不懂。曾经有不少人来西头道街采风、写生、照相。

西头道街的木刻楞从东沿道路两旁排列,一直到西山脚下,形成了规模。这里逐渐成了蒙古族、回族、朝鲜族、达斡尔族、汉族等多民族聚居地,也有俄罗斯人、以色列人生活其间。不同的历史,人文环境从而形成不同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其独特的建筑和人物,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土人情,在异域风情的主基调上,也带点地方风味,这里的人也因此见多识广、眼界开阔。海拉尔有“小上海”一说,大约也与此有关。

西头道街最有特色的当然是教堂,建在这条街的中心地带。它不是木刻楞,而是砖墙,墙上有铁铆钉,周围有茂密葱茏的榆树和杨树。最突出的是高高的钟楼,以及屋顶上前后两个很大的桃形装饰。

大教堂在道北,我家对面。做礼拜、婚丧等都在此。早上常被教堂的钟声敲醒。钟声嘹亮,响彻环宇,并且非常优美,通常是由缓慢的蕴酿到热烈欢快地歌唱。钟楼上,中间一个大钟,钟锤在中间,用绳子系在地板上一个类似风琴踏板样的木板上。周围四个拱型窗上各挂一组小钟。每组用绳子连在一起,有两组两个小钟,有两组三个小钟。三个小钟的中间是一个稍大,两边各一个小的。敲钟时依不同的需要,敲不同的乐曲。大钟当然是低音,大、小钟算起来也有七音或五音。表达相当丰富,有丧钟、喜庆钟、祈祷钟等。敲钟时,敲钟人一手抓住一组小钟,脚踩踏板,踩一下便发出低音沉重的“咚”声,悠远沉稳,在乐声中起到稳定,压仓作用,使高音不飘。小钟应是中高音,随着手臂快速拉动,便随着发出欢快的“丁零当啷”“丁零当啷”的响声。回想起来犹在耳边,用两个字形容,叫做“美妙”。

礼拜的早上,在教堂悠扬的钟声中醒来,躺在床上欣赏够了,出来一看,从教堂到街道都是人和车,大多是俄罗斯人赶的那种四轮马车,他们很多是从外地赶来的。教堂门口站满了人,说着俄国话,悦耳、流畅。多数是中年男女,挺拔、健壮。教堂门口也有了乞讨的人,每个进门的人都会施舍。教堂里面点起许多蜡烛,气氛肃穆。

敲钟人叫“弱博”,俄罗斯人。中国人发音不准,管他叫“萝卜”。我当时很奇怪,为什么叫“萝卜”,不叫“土豆”呢?由于年龄小,始终想不通这个问题,比我年龄大的孩子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很奇怪,“萝卜”居然很像敲钟人卡西莫多,也许是上帝用钟声把他们震成这个样子。“萝卜”不算十分丑,也有七分丑,高而偏瘦的身材,背有点儿驼,脖子稍向右歪,连肩膀也有点儿歪,嘴唇扁薄向两边伸长,也略歪,总是闭着。表情呆滞,眼睛不大灵活,大约不会笑。他不跟我们说话,有时看我们玩,东西掉到阳沟里,他帮我们捡出来,有时帮别人家收煤。但他居然敲出那么美妙的钟声,他一定懂音乐。钟声那么响,他的耳朵怎么受得了呢?有的孩子说他的耳朵里塞了棉花,可是我看了好几次,从没有发现“萝卜”的耳朵里有棉花。

有一次,我们两个小孩偷偷爬进了钟楼,楼梯很陡,我跟着他往上爬,很紧张,当我的脑袋露出楼梯口的时候,就不敢往上爬了,可能是满足了好奇心,看清了钟楼的样子,就退了下来。当时敲几下的念头也有,因为不会敲,也因为做贼心虚,不敢掩耳盗铃,所以最终没有敲,留下遗憾。牧师姓杜,感觉很老,大胡子、不苟言笑、稍胖,有点像张飞,虽然不是豹头,眼睛大而圆,旁边还有肌纹,是真正的环眼。穿上法袍,带上高帽、十字架,很威严,从不和我们说话,我们都远远地避开他。

他的儿子小杜一点也不像他,白净、漂亮、文雅,讲一口京腔,像古代书生,跟电影里的唐伯虎差不多。我跟一个姓顾的是朋友,我们仨总在一起,他俩比我大许多,作为小弟,我整天稀里糊涂地跟在他们后边混,到处跑。他家在教堂后边的小屋住,家里没有女人,感觉他们在外地有亲人。门前养了一头奶牛,他们喝最新鲜的牛奶。小杜好玩空竹,嗡嗡地响,我在旁边看,不解这玩意儿有什么意思,感觉这是一种无聊的东西。后来长大了,上学了,我们就渐渐来往少了。突然有一天,让我大吃一惊,小杜居然穿上法袍,戴上高帽、十字架,当上了庄严的牧师,不苟言笑。莫非老牧师走了或是回老家了?反正小杜接了班,我感到莫名的悲伤。大约世事的突变,好朋友的离去,都会造成强烈的刺激吧。

教堂北面是北大营。那时候,成群的各民族的孩子常在那里玩,玩得热火朝天,直到天黑。在一起捉迷藏、打棒球、拔棍等。拔棍是两个人坐到地上,脚顶脚,中间用手抓住一根棍子,把对方拔起来为赢。那时候感觉俄国孩子比我们力气大,很不服气,心想,他们比我们年龄大,而且吃得好,吃肉、牛奶、面包,我们苞米面都吃不饱,心中稍有宽慰。

摩尼是以色列人,住在教堂对面13号。那时他大约五十多岁,中等个,身材丰满、健壮,好穿人字呢衣服,高档,挺阔。长方脸,相貌堂堂,绅士。他不说话,也不笑,但并不严厉。这可能是他们民族特有的表情。他常坐在大门前的长凳上看我们玩,有时他脸上会浮现一丝慈祥。他看我们,孩子们也观察他,并且看懂了他,觉得不管哪国人,人性都是一样的。

摩尼家院子很大,前门在头道街,后门在二道街。院子中间是一排房子,盖成直角型,把院子隔成前后院。后院作为养牲畜,放牧草的地方。西边的房子作为西院墙,窗户开在西院,即17 号院。我们常在那里踢足球,玻璃总被我们踢碎,有时索性就安上窗板。摩尼及他的工人从来没有跟我们红过脸,甚至没有说过我们,只是把玻璃换上,把窗板打开。其修养可见一斑。

摩尼的前院大门是两扇对开的高大的大门,进出大车用的。旁边是人走的小门,大门及立柱有雕花或拼花,精美大气。他家的后院,养的有奶牛及一匹大洋马。这匹马非常高大,强壮,即使赤兔马和它放在一起可能也会相形见绌。其脊背离地有一米八左右,四个蹄腕大如盘,全身皮毛黑亮如闪光的锦缎。拉着一辆仅能坐两个人的双轱辘车,大大的马拉小小的车。跑起来昂首挺胸,蹄腕扣在地上“哒哒”响,从容不迫,节奏鲜明,轻松自如,威武雄壮。俄语管这种车叫“灭了杆子”,属于贵族车,极昂贵。有一次,摩尼赶着“灭了杆子”出来,据说是要上草地,从我们眼前经过。我刹时被惊呆了,是真正被帅呆了,直着眼睛一直目送到拐弯看不见了,也回不过神来。我从不知道世界上有这么美妙的风景,甚至直到现在,我觉得即使全世界最美的风景也赶不上一辆“灭了杆子”。他是一种气势的美、雄壮的美、从容的美,一往无前的美和昂扬的美。当时心中就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有一辆自己的“灭了杆子”。这个愿望从来没有忘记过,前两年还跟孩子们说起这件事,他们很不屑,认为爷爷老了,在说梦话,老太婆还过来摸摸我的头,看看有没有发烧。我知道这个愿望这辈子可能永远实现不了了,或许实现不了的梦想可能更美好,因为他永远年轻,永远新鲜,得不到的东西反而更珍贵。心中有美景的人,一定是幸运的人。

我在“灭了杆子”前加一“小”字,使它在字面上稍含贬义,真正的含义我自己知道,在下棋时常拿它来回敬对手,以示鄙视,说,小灭了杆子,让你跟我嘚瑟。说得多了,成了口头禅。有时他们也认真地问,啥叫小灭了杆子?我故作深沉地说,大人的事小孩不要问。

摩尼雇有三个工人,两男一女。女的是俄罗斯人,干净勤快。她擦地板时光着脚,这在我们眼中是不可思议的,人家的地板一尘不染。男的是父子俩,达斡尔族,勤劳、和蔼、良善。前后院收拾得整洁利索。他家有三个儿子,在摩尼家做工的这个是老大。老二极聪明,人品也好,所谓德才兼备,后来很有作为。老三叫永久,身材高挑匀称,晃着草地牧人的骨架,英俊潇洒,有活力四射的力量美。“要说勇敢的小伙子,数那放马的阿尔斯楞,他那动人的眼睛迷住了姑娘的心。”如果你没见过永久,就不会体会到这句歌词的内涵,或者说你只有见过永久,才能真正品出这句话的味道。他的美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他是人们心中的那个神话。他的家全是自己装修,十分漂亮,有自己的风格。一次,老二拿出一个花架,对我们夸赞道:“看看,这是永久做的。”确实做得好,整体造型合理美观,规方榫卯标准严密,能达到专业水平,手工操作,相当不易。

那时候孩子多,家家都有三四个孩子,孩子多耳目就多,常常是外边不知是谁喊了一嗓子,草车回来了。于是各家的孩子蜂拥而出,直奔草车。草车是摩尼家从草地拉草的骆驼车,一辆挨一辆,一直排到西山上,望不到头。有的车辕下有一个袋子,里面有工人吃剩下的列巴,谁捡到归谁,工人们并不阻拦。对于整天吃苞米面的孩子们来说,相当有诱惑力。草车隔一段时间回来一次,草车的到来,就是孩子们的节日的到来,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欢呼庆贺一番,也是别有风趣的。真情永远是动人的。

摩尼有个女儿,女婿叫雅什克,大约是俄罗斯人。英俊勃发,风流倜傥,拉得一手漂亮的手风琴。每个礼拜六都组织舞会,其他节日等更不必说。每到这时,他的手风琴声就会弥漫在街道上空。他是俄罗斯歌舞的灵魂级人物,是西头道街一道亮丽的风景。

摩尼的女儿特别胖,腰阔十围不止,估计得有二十围。开朗大方,说唱就唱,说跳就跳。我们对她很好奇,总想摸摸她的屁股,看看是真是假。别人从腰往下是斜着顺下去,她那里像突然起了个台阶,我们怀疑她硕大的屁股是假的。至今仍然怀疑,而且坚定不移。

摩尼后来去了澳大利亚,据说没几年就去世了。他应该最后也去了教堂,鸣响丧钟了吧。

摩尼的东邻11 号住着名人阿拉坦仓(蒙古族人)。他医术高明,在人们心中如神一般,他的刀也是神刀,不是一般的手术刀。据说他平时不做手术,什么活也不干,等到攒够了病人,他才干活,同时做十台阑尾手术,一刀一个,一会儿就做完了。看来过去许多神话传说都是这么来的。人们喜欢想象,夸张,先是捕风捉影,然后把它夸张到离奇,使人们感到愉悦、满足。

他的两个儿子很淘气,也很聪明。有一次我们在一起闹了意见,他俩就找了五六个人,在放学的路上打伏击,埋伏在胡同里。老二负责放哨,暗号是“弹玻璃球”。作战计划周密,也很合理。但却功亏一篑,他发现我时,我已经到他跟前了,他在发出暗号的同时,企图抓住我待援,但他比我慢了一点,被我成功逃脱。看来细节决定成败不假。

摩尼的西边是17 号院,这个大院中间是一个大房子,周围是一圈小木刻楞。中间这个大木刻楞非常高大,是这条街上最大的房子。有近五百平米的面积,近似正方形,特别高,跟教堂差不多。它的地基就高出地面有一米,在地基上铺上锁口圆木,在此圆木上铺地板,搭墙。朝西的房洞前有一平台,有一架巨大的木梯固定在平台上,贴墙而放,不可挪动,梯子约有七八米长,房子高度可见一斑。

后来这院住进了近三十户人家,有一户回族,其他全是汉族,来自河北、山东、山西、东北各地。

老刘头爱讲故事,他是唱着讲,有两本带着插图,竖版线装的书,上过几天私塾。我听不懂他讲的啥,只依稀记得“待月西厢下”“吕布戏貂蝉”。他是有文化的人,也有理想,他的理想是发财,做有钱人,做梦都想,是真正的“梦想”。后来,梦想竟然成真。他到老年的时候,穿上了皮鞋,戴上了手表,却没穿过西服。穿了一辈子布鞋的脚,一下子穿上革履,腿脚一时适应不过来,走起路来,模样有点怪,表情也不对。还不时把胳膊向上一下子高举,然后落在眼前看下手表,好像时间很紧,大约是赶会议,可是又记不住时间点,不得不重新再看一遍。穷人要翻身真是不易。

读书人做事自有读书人的道理。他的儿子把别人的眼睛碰了,人家要他赔钱,他的回答很智慧,说,我的儿子我都不要了。下面,用解释或发挥这句话的意思来跟人家周旋。大意是,我因此作了这么大的牺牲,都大义灭亲了,你就受了这点伤,还来找我,好意思吗。弄得人家无话可说。大概用的是反客为主之计,攻守之势异矣。

老郭头也讲故事,可是他不会讲,他不识字,他只是讲,要是打起仗来,你就趴下、趴下,啰啰嗦嗦地反复这点事。大约是羡慕会讲故事的人,他也附庸。他好喝酒,但他喝的方式和别人不一样,把小桌放在门外,一壶酒、一个盅,一两个小菜,坐在那里慢慢喝,很惬意享受的样子。大概认为这就是人生最高境界。

老李头,十一岁时从山西一个人徒步来到海拉尔,跟在大车后边,走困了,就先到前边打个盹儿,再走。到海拉尔后,自己挖了个地窨子住,后来给一个蒙古族老人干活,那个人曾把钱丢在路上考验他,他捡到以后,把钱还给东家,从此,人家把家业交给他打理了。他惊人的毅力和胆气使人感动,他的故事,自立精神和诚实不欺的品格,赢得了人们尊敬。

老程头,也爱讲故事,他讲得好,人物生动。他十三岁时成了孤儿,饥寒孤苦,跟同村人从山西步行来到海拉尔。后来到商店学徒,人聪明,很快学会了算盘、蒙古话、俄国话。作为年轻的小伙计,按照掌柜的吩咐,常把日本人买的东西给送到日本人家里,有时也代买了送去,一来二去,很快学会了一些日本话。此人热情,爱笑,人缘好。

萨沙当然是认识的。有一次我们在朋友家中玩,从窗户中看到萨沙走在大道中间,高抬腿,蹦跳着往前走。低着头,嘴里哼着歌,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这时从后面过来一辆马车,萨沙从车后扒了上去。在他抬腿上车的时候,从裤兜里掉出一封信。我们说,看,萨沙把信弄丢了。我们赶紧跑过去,把信捡回来,说,别告诉他。然后回到屋里等他。果然,一会儿,从邮局那边转过来一个垂头丧气,愁眉苦脸的萨沙。他不再唱歌,也不再蹦跳,我们赶紧把信还给他。萨沙是个内向的人,不管是高兴,还是丧气,常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难以自拔。据说后来因为酗酒早逝,大概和性格有关。可惜。

尤拉和别佳是表兄弟,性格迥异。尤拉开朗活泼,喜欢开玩笑贫嘴,话音中带点俄罗斯味道。可以想象出他当时兴高采烈的样子。别佳比较严肃,额头高耸,高出眼睛许多,认真睿智的样子。多年以后见过别佳一次,在林区开货车。只是个子没长起来,很是遗憾。尤拉的妈妈和舅舅是俄罗斯人,他妈妈对我们很亲切,带点俄罗斯乡土气息。

西山脚下有一口大井,和摩尼女婿雅什克家的一样,有摇把,绳头上栓一只“维得罗”(俄语,小水桶),井水清凉,特别甘甜。那时候常到山上玩,先到樟子松林,再到大沙坑,再到“毛子坟”,然后返回。这时候,常常是又热又渴,跑到井边,摇上一桶水,像马一样,痛饮一番。方这才体会到什么叫望梅止渴,什么叫沁人心脾。现在回想起来那井水的甜味,依然口舌生津。

那时候,我们这些人也很讨嫌,有时好奇,往井里扔石头,看溅起的水花,听石头落水的声音。有一次,突然从对面大院里冲出两个俄罗斯女人,大约是娘俩,挥舞着胳膊,厉声喊叫,发出赶狼一样威胁的声音,吓得我们撒腿跑到山里去了,意识到我们的行为可能不对了。那个姑娘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身材高大而强壮,从里往外散发出力量,面目不是凶恶,更不是狰狞,用剽悍来形容才能算准确。她是力量与强悍之美,她是战斗民族中的一员。

站在远方,遥望我的故乡,错落有致,形态各异的木刻楞排列道路两旁。高大的教堂,耸入云天的钟楼,发出悠扬的钟声。高大笔直,一线排列的白杨树,随风摇曳。粗黄沙铺就的大道洁净,宽阔,伸向远方。其间,一匹雄伟的骏马,昂首阔步,节奏鲜明地在欢快沉稳钟声的伴奏下,意气风发地奔驰在笔直的大道上。我的故乡,不但给了我丰富多彩的人生,给了我独特的风情和众多亲人般的各色朋友,更给了我独特永恒的意境,这是无价的财富,也是最曼妙的风景。

我的故乡,永远的西头道街。

猜你喜欢
钟声教堂
Tikkurila教堂及住宅多功能综合体
盛世钟声
新年的钟声
教堂
海楼钟声(上)
掩耳盗铃
关键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