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吉林长春 130000)
当代大学生的体能素养堪忧,从近几年的数据中显示出其正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大学体育教师要在“以人为本、终身体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体能素养。因此,该文通过探讨现阶段大学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能素质的现状,找到现阶段存在的不足,并针对问题提出合理的改善措施,为有效提高大学生的体能素养提供参考依据。
任何素质的培养都需要优质的教师进行指导,否则再优质的学生也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水平。大学生在体能素质培养过程中需要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训练手段,更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充足的经验,现阶段,大学体育教师中坚力量较少,过于年轻化,在人才素养上不能满足体能素质培养的需求。年纪轻的教师精力充足,但缺乏实践经验,年纪大的教师虽然经验丰富,但由于和学生年龄的差距,很难理解学生的想法,容易出现代沟,影响训练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制约体能素质的培养。
体能素质的培养需要一定的运动强度,传统的体能训练模式让学生觉得体能训练充满着苦与累,内容也较为枯燥,训练兴趣不高。原因在于训练过程中,教师没有顾及学生心理状态,对于有疲倦感的学生没有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导致学生对体能训练的认知存在偏差。此外,通过了解得知,大学体育教师多数都擅长运动技能的培养,对体能训练方式的前沿动态了解不及时,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训练模式的优化,对未来培养大学生体能素养也将带来不利影响。
一个人对事物的认知程度是个人主观能动性得到良好发展的前提,在认知的驱使下,人们更愿意去排除来自于身心的影响,整个过程是积极的、乐观的。而现阶段的学生受训练模式的影响,在心理上觉得体能课程是一项充满苦与累的项目。体能训练形式多样且运动强度较大,训练后会有强烈的疲劳感,这样的认知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影响体能训练的效果。
场地设施是大学体育体能训练的物质保障,虽然它与体能训练效果没有直接的关系,但会间接影响训练效果。通过走访调查得知,场地设施能满足多数教师的日常体能训练需求,但也存在多个教学班占用一片场地的现象。此外,多数大学没有专业体能训练辅助器材。虽然体育场馆能够满足日常的体能训练,但要想体能素质培养效果有进一步的提升,需要借助多样的辅助器材来完成(如专业的体能检测器、疲劳恢复器材等),但专业器材需要高投入和定期的维修保养,这使得多数学校由于经费因素不能有效配备。从大学生体能素质培养方面来看,资金短缺、缺少专业器材都是影响体能训练效果的原因。
在高中阶段,学生为了备考将大量的时间投入在主科科目学习上,极大缩短了体育锻炼时间,导致学生在高中阶段体能素质无法提升。到了大学教育阶段之后,大学的体能训练是参考学生当时的身体素质,制订相应的体育训练计划和安排体育课程。受到学生身体素质因素影响,大学对体育学科重视程度不足,大学体育课程设置不合理,无法达到真正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养成良好体育锻炼观念的目的,没有制定完善的体育教学制度,学生在平时上课过程中非常松散,不愿意参加体育教学活动,导致学生在年度和期末体能测试中经常出现不达标需要补考的现象。
目前,我国大学体育教育在课程设置上普遍是采取学生自主选课的教学模式,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体育课程,这样的教学方式,确实提高了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参与度,但是学生在真正选择体育科目学习时,普遍都想要选择轻松容易、考核难度比较简单、体能测试难度小的科目,如篮球、太极拳、健美操等项目。而真正对学生身体素质有所提高的田径类体育科目选择的学生非常少,体育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导致学生无法提高身体综合素质,提高体能素养。
当前大学体育教师,多数对体能素养的培养方法与内容没有深层次的思考,也没有在训练后对学生的感受进行及时的反馈。基于此,在保证训练效果的前提下,教师应该多关注学生的主观感受,不断更新自身的训练手段,重视学生的疲劳恢复程度的反馈,从根本上推进自身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培养,从训练手段、训练实施方案、课后反馈等方面入手,让体能素养培养在实践中有效运用。此外,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学校应尽量满足教师的合理要求,定期安排学习与实践机会,请专业的体能训练人士定期给予指导,让教师在进修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训练水平和知识结构,让体育教师体能训练水平更具指导性与前沿性。
教学设施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态度,一个人在良好的教学设施中会有自由快乐的感觉,一个人在恶劣的教学设施上也会存在消极的情绪,学校应把解决场地器材缺乏的现象作为体能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学校应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引进有助于体能训练的辅助器材,对现有的场地设施及时进行维护。
大学生对体能课程存在的认识偏差很容易影响培养效果。首先,高校应当关注落实政府制定的体育发展政策,摒弃“强调专业学习忽视体育锻炼”的片面观点,提高体育学科在大学学习中的地位。其次,高校应当加强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加强对提学教学工作的检查力度,确保学生能够得到优质的体育教育。最后,高校也应当顺应社会的发展需求,积极对体育教学工作进行改革、创新,完善体育教学工作。
教师在训练中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改善训练手段,改善学生对训练的认知偏差,从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中引导学生,对学生的感受要及时关注,并进行反馈,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学生的课堂情况,以便今后更好地开展体能类课程。
《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已经明确规定大学必须提高对体育学科的重视程度,改变传统教学中只重视学科成绩忽视学生体育身体素质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科学合理的体育课程设置,结合学生身体素质实际情况,为学生有针对性地安排适合的体育锻炼方式,以达到增强学生体能,提高学生体育综合素养的教学目标。积极开展丰富的体育竞技和体育表演活动,调动学生对体育科目的参与积极性,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热情,如乒乓球比赛、排球比赛、足球比赛、健美操比赛等。同时也应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体能管理制度,引导学生遵守制度,参与各项体育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身体综合素养,提高大学体育教学质量。
为了提高大学体育教学质量,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体能的教学目标,大学应丰富大学体育教学模式,构建“基础体能+选修课”的教学模式,实现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基础体能课程主要是帮助学生提升各器官协调性,增强身体各部位肌肉的协调能力,提高学生基础体能,选修课程是结合学生兴趣爱好选择体育项目。比如,华南理工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既能提高学生体能素养,又能提高学生体育项目参与的热情,培养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
在新时代下,对于大学体育教师而言,要清晰认识到培养体能素养对学生身体的重要作用,设置具有针对性的对策,不断探索与创新以适应学生对体能素养的需求,切实提高自身教学能力、注重体能训练方法、优化场地设施、构建科学的反馈方式。在实践过程中也要结合实际情况来推动学生体能素养的培养进程,重视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与持续性,有效地改善学生对体能课程的认知误差,积极关注学生的身心需求,更好地推进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能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