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爱国主义精神视域下学校武术的教育教学①

2020-11-22 02:45
当代体育科技 2020年34期
关键词:武德武术爱国主义

(北大附中西三旗学校 北京 100096)

武术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它根植于中华大地并接受炎黄文化的滋养,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殊的价值功能,是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传承,是践行爱国主义的重要载体。武术蕴含的精神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是凝聚民族力量、彰显国家意志的利器[1],还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有重要作用。针对学校武术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该文提出学校武术教育教学的四项建议,以期助力学校武术的发展。

1 学校武术是爱国主义精神的载体

“爱国主义”是指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热爱祖国和忠于国家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是对待祖国的一种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2]。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维系着华夏大地民族大团结的精神支柱,是激励着代代优秀的中华儿女为祖国独立发展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内核,是支撑中华民族为国富民强而砥砺前行的精神脊梁[3]。爱国主义教育与国家责任、国家意识紧密相连,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1916年,国家开始将武术引进校园。1961年,教育部修订1956年出版的《教学大纲》,将武术归入民族传统体育并列入《全国大、中、小体育教学大纲》[4]。作为一项身体教育和文化传承两者兼备的具体实践,学校武术教育逐渐成为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还被发展为培养学生国家认同感的民族文化资源。

基于武术的文化内涵,学校武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身份认同和使命意识。《中国武术发展五年规划(2016—2020年)》也明确提出“倡导武化终身教育、构建全民武术教育体系”,但是,如何通过武术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成为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2 武术教育教学的“虚假繁荣”

从武术首次被引进校园到新中国成立,学校武术作为武术存活和发展的重要方式和场所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在制订教学大纲和编写教材方面,我国教育部门在不同学段都严格规定了授课的内容、课时[5];在人才培养方面,我国有近40所高校招收攻读学士学位的武术专业人才,武术教育已经全面地进入了学校教育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路径中;在学术地位方面,我国设立了武术方向的博士学位授予点,可以培养最高学历人才。以上都体现了学校武术教育的显赫成就,但如果从学校武术教育的质量与效果方面评价,当下的学校武术教育面临着巨大挑战。

第一,学校武术课程并未实现根本普及。调查研究显示,我国有70.3%的中小学没有开设武术课,一些开设武术课的学校甚至减少武术课以增加跆拳道等国外武道项目。此外,一些学校将武术作为体育课程的部分内容,更多的学校不进行武术教育教学。

第二,体育教师的武术素养亟需提高。目前各大、中、小学武术专业教师的比例较低,武术专业人才培养面临困境。同时,中小学一线体育教师缺乏定期的武术培训,甚至有教师从未接受武术教育,对武德的理解存在偏差,他们的武术素养难以支撑其开展武术教育教学工作。

第三,武术教学资源相对缺乏,武术教学策略问题亟待解决。武术是一个大概念,包含了许多分支,如太极拳、南拳、长拳、少林拳、形意拳等。同时,武术教育教学的开展需要一定的器材器械,部分学校不具备相关条件。现有的武术教学资源较为单一,对武术的教育教学带来一定的限制。此外,采用怎样的武术教学策略才能更好地实施教育教学已经成为武术领域的研究热点。

第四,教学重形式与技术,轻实质与文化。当前的武术教育教学大多以竞技运动、技能教学为主, 缺乏技击技法传授和人文内涵、武德的熏陶[6],这样的武术教育教学难以达到培育精神的目的,并非真正的武术教育。

3 学校武术教育教学培育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路径

3.1 深化教学内容与形式的改革,加强技击技法与人文内涵的熏陶

武术的教育教学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动作技能形成规律,在教学内容选择方面可以从基本功入手,帮助学生打下良好的武术基本功根基、增进身体的协调配合能力、掌握动作之间衔接的要领和提高学生的身体反应灵敏性,帮助学生感受武术魅力、领悟武术学习的方法。同时,教师需要注意教学内容选择的合理性与连贯性,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逐步提高技术难度,能促进学生的持续、稳步发展,还能锤炼学生意志,弘扬自强不息的品格。

武术的教育教学不仅要重视套路教学,还需要针对技术进行单独教学。技术学习时可以将空击练习、点击练习、攻防练习、喂招练习和递靶练习等练习方法进行结合,充分利用手靶和脚靶等辅助器材进行各个拳法、腿法技术的提高,增强学生对技术的运用能力,并培养学生的战术意识,有效提高学生技术动作中进攻和防守的动作质量,提高反应速度,建立稳定的条件反射,直至达到动作自动化。同时,教师需要注重每个技术动作的技击本质教学,防止武术动作变为简单的肢体符号。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武术套路动作背后的攻防含义,实现学生快乐学习、增强体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目标。

武术的教育教学还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师需要教会学生思考技术动作的技击本质,探究武术学习的目的与用途,促进学生“举一反三”、创编武术动作与套路。

教学评价是课堂内容的延伸,也是与学生建立良好沟通的桥梁。教师应该采用多种评价手段促进学生的发展,建立体现人文关怀的教学评价体系。

3.2 加强武术历史与武德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学校武术的精神脊梁,学校武术发展的前提是了解武术历史[7]。时至今日,武术在军事实践中的作用日渐式微。但爱国主义作为武术的精神脊梁,激发了爱国儿女的爱国热情,培育了岳飞、戚继光、关天培等民族英雄。“侠义文化”“武侠精神”“精忠报国”和“从军报国”也彰显了民族英雄的爱国爱民情怀,是武术人实践爱国主义的写照。武术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采用穿插讲解的方式为学生普及武术历史故事,介绍爱国武术人物的爱国行为和精神,彰显习武人士高尚的民族精神素养和爱国情怀,帮助学生树立榜样,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培养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武术文化底蕴丰富,其中振奋人心的民族志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奉献精神和为民族崛起拼搏奋斗的精神都是武德的核心内容,也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核。武术精神中所表达的“忠、义、信、勇”的精神实质, 更是提振民族精神, 团结民众, 凝聚力量,协调社会的重要基础[1]。武术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武术教育的德育目标,以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弘扬民族精神为切入点进行武德文化教育,提高学生学习武术文化的思想道德,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

武术教育教学需要与武德一体化发展,并将武德贯穿始终[8]。在武德教育过程中,教师不能把“爱国主义”看作空洞的宣传口号,要作为凝聚先辈精英们尚武崇德的文化符号。同时,教师也应该注重爱国主义的武场教化,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形成“未学艺先学礼,未习武先习德”的意识,把武术人文精神贯穿其中,教导学生以礼明德,加强武术礼仪规范,在道德品质、礼仪、行为习惯、精神品质方面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如“抱拳礼”的含义解读和上下课前师生之间敬礼。

3.3 注重教师能力与素养的提升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占有主导地位,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向师性”,用自己的学识、修养与能力切实影响学生的言行。首先,教师需要提高自身武德和道德的修养。只有教师充分理解武术的人文内涵,才能用“个人魅力”征服学生,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其次,运动技能与教学能力是体育教师的生存之本,教师需要重点加强武术相关理论的学习,提高技术,积极参加培训,注重教学方法与策略的研究,提高自身武术教育教学能力。陶行知先生曾在《古庙敲钟录》一文中说过:“不教人民学些真武艺, 偏偏还要学生坐在讲台下读死书, 像这样的教育便叫做奴隶的教育, 亡国的教育, 灭种的教育。”这充分说明武术教育应该从强身自卫、团结卫国的目的出发,弘扬爱国主义,提升民族精神[1]。最后,教师可以拓展哲学、教育学等相关领域,提升自身对学校武术教育教学中爱国主义精神培养的宏观认识。

3.4 重视学校武术活动开展

教师需要开展丰富的校园武术活动,积极倡导武术精神,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根植于学生内心。教师可以积极开展故事征集、武术社团、主题日、武术比赛等活动,切实从实践活动入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丰富的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武术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还能够树立文化自信,实现武术文化的传承。

4 结语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内核。中华武术博大精深,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是凝聚民族力量、彰显国家意志的利器,还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有重要作用。学校武术的教育教学赋予了学生民族文化的情感体验和民族形象的塑造,能通过身体练习内化民族文化的意识,塑造国家认同感和爱国思想。面对学校武术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构建以培育爱国主义精神为目的的武术教育体系是学校武术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应加强武术历史和武德教育,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自身素养,并开展丰富的活动来增强武术教育教学实效。

猜你喜欢
武德武术爱国主义
加强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策略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武德修养在当代中小学体育教育中的重要性体现
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是人格教育的重要途径
深山支教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