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
——以青岛黄海学院为例

2020-11-22 02:07王晓梅青岛黄海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15期
关键词:形势民办高校思政

■谈 笑 王晓梅/青岛黄海学院

党中央和教育部高度重视形势与政策教育,2019年1月,教育部专门针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提出若干要求和建议,各高校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民办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基本状况

目前,绝大多数民办高校都能够根据中央及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并进行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探索和实践,如,有将“形势与政策”课设置成四年不断线的接续性教育,有把课程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等等,也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

但是相较于公办院校而言,目前民办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教学情况并不如人意,甚至与开设这门课程的初衷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很多民办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并没有开到实处,也没有统一订购教材,教学随意性很大,不能将最新的形势、政策传送到学生头脑中去,教学课时数随意删减,缺乏专业的教研室和教师团队,任课教师很多都是兼职教师或是辅导员,学生对这门课程并不重视,学习兴趣不浓,等等。

追根溯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民办高校的办学特点及办学层次是导致“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滞后的重要原因。民办高校的办学形式兼具企业和事业双重性质,其创业过程十分艰难,办学资金多为自筹,没有国家投入,因此,在教学管理的硬件或软件方面都不够健全。而且,民办高校大多进行的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培养的是高层次的职业技术工人,大部分专业为理工科专业,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资料、设施相对短缺。学生基础理论水平相对于普通高校学生来说要差一些,他们对政治兴趣不大,对政治课也不够重视,对当前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也缺乏关注。

民办高校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学校为开设“形势与政策”课而引进大量的思政课教师是不现实的。而目前民办高校这门课程的教师队伍流动性大,这就给“形势与政策”课的按计划教学增加了不稳定因素。另外,出于对办学成本的考虑,相较于其他思政课,“形势与政策”课课时变动的灵活性更大,所以授课学时更可能被挤占。

二是教育的主导者和参与者对“形势与政策”课认识不足,是民办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未受重视的根本原因。很多管理层和教师并没有将“形势与政策”课作为一门课程,虽然表面上看起来非常重视,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选择性忽视。而该课程的教学对象最多、层次最广、组织难度最大,就更加难以实施了。受前两者的影响,学生也会轻视该课程,认为“学了没用”,学习积极性不高。这就导致了“形势与政策”课在民办高校中往往成了被忽略的课程。

三是课程定位不明确、教学不规范是民办高校“形势与政策”课难以突破、创新的主要原因。从目前对“形势与政策”课的研究来看,课程定位的不明确及体系的不完善,就必然导致教学的不规范,在这种状况下很难实现课程的突破和创新,成长中的民办高校面临这个问题时更加彷徨。

二、改善民办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现状应重视的问题

民办高校如何改善目前“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现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民办高校提高政治站位,加深认识,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施及教学改革保驾护航

把思政课教学工作作为学校党委的政治任务来抓,使“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与高校学生德育工作有机结合,教学工作部、品牌传播部、学生事务部、各学院均参与其中,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二)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

形势与政策课是否能上好,关键在教师。要改变当前民办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的现状,学校应大力培养“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后备力量,加大对这支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建设一支政治意识强、理论功底深、创新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另外,权威效应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即由学校聘请校外知名专家学者对重大形势与政策问题进行专题报告,或者由校党委书记亲自上讲台为广大学生讲授“形势与政策”课程。若干高校的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完全可以应用到民办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来。

(三)打开思路,不断创新“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模式

根据民办院校的特点,可以考虑采取如下几种方式进行教学:一是线下理论教学模式; 二是社会实践模式,组织大学生走进社会,直接感受中国和世界发生的巨大变化;三是线上模式,即通过制作在线课程,组织学生参加线上学习、讨论等;四是专家授课模式。

三、青岛黄海学院“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实践探索

青岛黄海学院自2018年成立了山东省民办高校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学院,致力于做好山东省示范思政部项目建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上下足力气,因材施教,探索适应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成长需要的思政课教育教学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改革中,大胆创新,探索出了一条既符合民办高校自身发展要求,又能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求,还能增强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的模式,即“四阶段”教学法。

(一)“四阶段”教学法的指导思想和实施方案

总的指导思想是“立德树人”。结合学校的发展理念,该课程的改革主要是围绕学院的“四文化融合”的育人特色来进行改革创新的。

学生大学四年,以学年为单位,每学年分四个阶段授课,分别是名人讲堂——线上教学——实践研修——线下课堂。名人讲堂为学生打好基础、打开思路,线上学习充分给学生学习充分的自主性,实践研究让学生走上社会,线下课堂回归教学,形成一个闭路的设计,使每一学年的课程有始有终。

(二)“四阶段”教学法的具体内容

(1)名人讲堂。充分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邀请社会知名人士,以名家讲堂的形式向学生从更宏观的角度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这部分专家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一是聘请社会知名人士,如《雷锋》杂志总编辑陶克将军为大学生讲述永恒的雷锋,“大国工匠”许振超讲述改革开放中的工匠精神等等;二是聘请了一批高校退休的知名老教授组成专家授课团队,为大学生深入讲述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国际关系等理论前沿问题;三是一批政府机关人员、企业精英,对中国最新的政策、热点、时事进行分析。

(2)线上教学。采用大学慕课、自制线上课程等形式,组织学生在线上开展自主学习、互动探讨。这也是近年来思政课教学改革在不断探索的问题。但由于课程的特殊性,目前针对“形势与政策”课的现成的线上教学模块少之又少。所以,这项探索仅仅是起步,但却深受广大大学生的欢迎,他们学习的宽度和广度在不断地扩大,同时也激发了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实践研修课。思政课的社会实践一般都会放在其他四门思政课程中,但我们尝试放在“形势与政策”课中,让不同专业的学生深入到社会中,就其专业特定问题展开实践探讨,如让大数据专业的大学生去探讨中国和世界大数据行业发展的现状和前景,一方面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做好了课程思政,为学生未来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

(4)线下课堂。这是在传统课堂基础上的改革与创新,不仅仅是知识的讲授与传播,更重要是是要把前期的所听、所学、所见,在课堂上有所体现,进行交流互通,教师把好政治关,保证课程结束后每个学生的收获是正向的,是有价值的。

(四)“四阶段”教学法的实施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有了明显的效果,既符合了教育部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基本要求,也实现了民办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初衷,开启了大数据背景下“形势与政策”课多种模式混合教学的时代,而这种模式还将不断的创新发展,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最重要的是,教学形式和内容的创新,极大地调动了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开始更加关注国家、社会以及行业的发展,为走向社会,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新时代,民办高校更应抓住机遇,针对本校发展的特色和学生成长的需求,为学生量身打造适合他们的“形势与政策”课。

猜你喜欢
形势民办高校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民办高校图书馆电子书资源建设研究
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研究
思政课“需求侧”
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下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民办高校教师权益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