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 莹
在全国戏剧版图中,上海的民营院团一直十分活跃,不仅品种丰富,涵盖音乐剧、话剧、沪剧、京剧、滑稽、鼓乐等各个领域,并且展示出不亚于国有文艺院团的创作活力,发展势头备受瞩目。纵观这些年的上海舞台,昆曲《春江花月夜》、舞台剧《盗墓笔记》、音乐剧《犹太人在上海》等一些有艺术感染力和社会影响力的作品都出自民营院团之手,上海现代人剧社、上海恒源祥戏剧发展有限公司、上海锦辉艺术传播有限公司、上海张军昆曲艺术中心、上海文慧沪剧团等民营院团,也都在市场的洗礼中浴火而生,建立起自己的特色和品牌。疫情期间,这些剧团也利用各种方式突破困境,坚持创作新剧目,展现了上海演出市场的勃勃生气。
近日,以“上海民营剧团的担当——沪剧《早春》研讨会”为主题的研讨会在上海召开,来自京沪两地的专家就红色题材的当代表达、民营剧团的社会担当及大型原创沪剧《早春》的创作演出等问题展开深入而热烈的讨论。
沪剧《早春》是上海文慧沪剧团为献礼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彰显龙华烈士的革命精神而创作演出的一出戏。作品取材于作家、革命家、上海“龙华二十四烈士”“左联五烈士”之一柔石的真实事迹,艺术再现了柔石的人生篇章,展现了早期共产党人的英雄形象,体现了上海民营院团在挖掘上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艺术努力和热忱追求。该剧由马凌姗、吴佳斯、桑琦、李泓晔等青年艺术创作者和汝金山、蓝玲、张颖等知名艺术家联合主创,国家一级演员杨音领衔主演,知名企业家王慧莉、国家二级演员缪佩红主演。10月16至17日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首演后,获得了观众的欢迎。
与会专家表示,上海的舞台不仅需要国家院团“主力军”,同样需要民营院团“生力军”。以文慧沪剧团为代表的一批深扎在上海的民营院团,通过多年的生长生产和品牌的经营,逐渐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和观众的信任。近年来,上海全面打响上海红色文化品牌、海派文化品牌、江南文化品牌,共建海派之源。艺术家们通过积极参与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建设,为夯实文化源头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也体现了民营院团对上海重大主题创作的主动担当和奋勇争先。
研讨会由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上海演出行业协会、上海市徐汇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上海文慧沪剧团承办。
“一家民营沪剧院团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是因为上海这座城市海纳百川的文化精神,是培育戏剧艺术的深厚沃土。”在研讨会上,上海文慧沪剧团团长王慧莉在与与会专家分享剧团的发展经历时,感慨地说道。她介绍,成立于2010年的上海文慧沪剧团,一直坚持以原创为源泉,以打造精品文化为着力点,先后推出了《叛逆的女性》《风雨同舟》《白衣柔情》《槐花泪》《绿岛情歌》《四月歌声》等十余台大戏,其中既有响应党和国家号召的主旋律作品,又有反映社会现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正能量的人文作品,并先后荣获了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上海市群众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等文艺界各类奖项十余个。而这一次,《早春》更成为今年上海市民营院团唯一一部原创作品入选上海市“建党百年”“全面小康”主题首批重点文艺创作项目,同时也荣获2020年度上海市优秀民营院团展演优秀剧目奖,成为上海发展基金会资助项目。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荣广润从第一届上海民营院团展演开始,就在一直关注上海民营院团的成长。他将《早春》研讨会的召开看作是上海民营院团发展过程中一个阶段性成果的标志。“通常来讲,创办民营院团,有的是因为主办人的兴趣,有的是有些没有进入体制就业的艺术工作者的同人活动,有的是为了获得商业价值。因为没有国家提供的基本保障,完全要靠自己经营、创作、演出,他们普遍都会碰到生存需要。但是现在,上海很多民营院团有了主动的社会担当意识,主动承担国家、政府倡导的重大题材。不是接受任务,要我做,而是我要做。拥有这样的自觉又投入全力,做出这样的成果,真的很不容易。”
除了致敬早期共产党人的《早春》,此外,还有向抗疫一线巾帼英雄们致敬的《玉兰花开》、反映上海“振兴乡村”的《银杏树下》、聚焦复兴大业中的时代新人的《一诺千金》……近些年来,上海的民营院团几乎每年都会涌现出几十部原创作品,取材于现实,内容、形式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也打破了人们对民营院团的既有印象。过去,民营院团往往会更多注重商业化的戏剧,现实题材作品可能不是很多。但在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吴孝明的观察里,这些年来,变化正在悄悄发生。“从这几年民营院团的选题来看,95%以上都是现实题材,在当下文艺创作过程中,这是一个难得的、可喜的现象。对一个院团来讲,无论它的出资方是谁,它的文化性质、文化内涵和文化追求应该是一样的。《早春》让我看到民营院团的文化追求和文化自信。”他这样说。
“民营企业的成长是改革开放的结果。在文化领域里,民营院团的发展会跟国有院团齐头并进,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从上海的实践来看,从文慧沪剧团的实践来看,从《早春》的出现来看,我们正一步一步走向这个方向,意义重大。”荣广润这样评价。
而从企业家王慧莉到沪剧演员王慧莉,也不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社会身份的转变,“王慧莉的文慧沪剧团是一个典型的上海文化现象。沪剧影响了她的一生,她又用她的一生去影响沪剧,通过《早春》可以惊喜地发现,她在关注沪剧题材的拓展,对当下红色文化的传承和推动、海派文化的传承和推动起到了很好的力量和作用。”吴孝明则这样说道。
“上海的民营院团不一样,我可以起码数出十个以上每年都在认真搞创作、排练、演出的剧团。他们经常说,我们不是业余的,我们也是专业的。”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会长韦芝已经伴随上海民营院团走过七届展演,亲眼见证了他们的成长。对于上海民营院团的发展变化,她显然有着更宏观的认识。“这些年里,我看到上海民营院团一年又一年的成长,看到了他们不断走专业化道路的追求,更加值得尊敬的是,他们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扎根于群众、扎根于基层,不断用社会责任感激励自己,去做对人民、对社会有积极引导作用的戏。”
2011年,上海市民营院团第一次以集体形式亮相展演,据媒体报道,当时大多数民营院团基本没有政府扶持,仅少数剧团有企业少量资助,经常演出的多是一些传统老戏,“没有实力,缺少资金,何谈剧目数量、质量?”有专家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然而,随着上海出台各项支持民营院团的方式政策和市场的旺盛需求,上海的民营院团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据悉,上海每年出资举办“上海市民营院团展演”,从原创新作中评选出当年的“优秀剧目”并予以嘉奖;设立民营院团专项扶持资金,从场租补贴、创作孵化、人才培养、文化交流、服务基层、剧目展演、绩效评估、宣传推广等八个方面开展全面扶持;举办民营院团长培训班;邀请专家对民营院团的创作进行指导,组织民营院团赴美参与全美演艺节目交易会……2014年,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还举办了首届针对沪上民营院团的演出交易会,让沪上大量的民营院团获得了比此前更丰富通畅的市场交流渠道,上海市公共文化配送中心更是成为此次交易会的大买家。在现场和民营院团面对面交流。2017年,上海民营院团优秀剧目首次赴京展演活动周在北京开展,上海市文广局和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从近百部舞台剧作品中精心挑选出海派话剧《汇贤坊》、原创沪剧《绿岛情歌》、话剧《永远的尹雪艳》、儿童剧《新葫芦兄弟》、音乐剧《致命咖啡》这五部由上海五家民营剧团创作的原创作品赴京展演,集中展示了上海三年来扶持民营院团的成果。
“上海民营院团成果很多,是因为得到了政府和社会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很多民营院团都有自己的‘娘家’,从题材到剧目的确立,再到上演,民营院团都可以获得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专家也是一个剧目一个剧目地帮民营院团做孵化,一点一点指导提升。可以这么说,上海为民营院团提供了很好的生长土壤,让他们有信心去做戏。”韦芝感慨。
上海市徐汇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蒋艳则提到,随着近年来的发展,民营院团已经成为社会公共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来,徐汇区涌现了一批像上海文慧沪剧团这样的民营文艺院团,已经成为繁荣创作演出市场、服务基层、文化走出去上一股非常重要的力量。在公共文化配送体系当中,民营文艺院团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既可以有比较大型的演出,也有比较小型的适合走进社区、学校和白领园区的内容。”她这样说道。
确实,在创作的活力和自觉性、艺术的独创性上,以及对市场的适应和与观众需求的契合度上,民营院团更有优势。从最初的举步维艰到如今的“争相斗艳”,现在的民营剧团不仅有实力在上海大剧院、文化广场等地标性剧场开票,组织全国甚至海外演出,同时,他们还在寻找未来原创剧目演出空间的多样化。环境剧场、商街文化社区和商厦时尚沙龙的开拓,打造都市流行的第三生活空间,为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贡献了自己的独特力量。
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召唤”下,上海的民营院团也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公共事业中去。“除了正规大剧场的布景外,我们都设计了一套适合公共文化配送的小场景,方便送戏到社区文化中心等公共配送的场馆。剧团也非常重视观众群体的培养,积极参与公共文化配送服务,在每年大约三百场的演出中,有80%左右都是参加公共文化配送。除了剧场、基层演出外,我们还积极拓展长三角地区的演出市场,参加众多电视和广播节目的录制,通过更广阔的宣传途径来推广我们的剧目和品牌。”王慧莉介绍。
沪剧《早春》通过讲述柔石生命最后五年里的故事,展示了其柔似水、坚如石的英雄人生:生活在小县城里的文学青年柔石欲教书育人一展救国抱负,却遭受现实打压。在理想的召唤下,他背井离乡,投入文学革命的洪流,在鲁迅先生的提携下名声渐起,以笔为矛,开辟了一条通往新世界的革命路,最终以生命为代价成长为一个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1931年2月7日,在一个寒冷的冬夜,柔石等二十四名革命志士在龙华警备司令部看守所外的旷野上被秘密枪决。枪声响起,柔石走过了柔似水、坚如石的英雄一生。
“在题材的选择上,文慧沪剧团选择了这么一个有难度的题材,用上海的语言、上海的剧种讲述在上海发生过的红色故事,也体现出了民营院团的担当。”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艺术总监罗怀臻见证了《早春》诞生的整个过程,也看到了文慧沪剧团打造精品的决心。“一般来说,民营剧团排戏,会较多地考虑成本,考虑演出的便利性,考虑到主要成员的兴趣。但文慧沪剧团这一次创作《早春》,完全是按照艺术创作的需求和规律、以创作精品的姿态来进行排练和演出。这样的创作姿态,其实也是民营剧团担当精神的体现。”他这样说道。
据悉,文慧沪剧团这一次是倾全团之力打造原创沪剧《早春》,引入优秀的创作班底,高标准要求创作,自2017年正式投入创作以来,该剧历经七稿修改,反复打磨,才有了最终优质的舞台呈现。在创作过程中,主创团队阅读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多次赴柔石故居、龙华烈士陵园进行实地采风,以现代意识解读革命历史,赋予革命历史题材以现代审美。
“文慧虽说是民营院团,但《早春》的内容和艺术呈现超出了我的想象,”不遗余力地付出和投入终有回报,原《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评论家刘玉琴在观看《早春》后这样说道,“从《早春》《师者之路》《永不消失的电波》这一系列作品中,我感受到了上海艺术团体在挖掘当地历史文化、红色资源和英雄人物事迹上的探索和实践精神,感受到了他们表达地域又力求超越地域,感受到了他们带有当下时代普遍性的拓展和创造,感受到了他们贴近观众审美需求的努力,这样一种自觉意识和精神追求在当下的艺术舞台上十分难能可贵。从选材到呈现,上海的舞台从实践为艺术题材创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示范。”
“《早春》用生动的艺术形象讲述了革命历史。主创人员和剧团以文艺工作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用上海语言展现了上海的红色文化和‘左联’这段历史,细节丰富,表演有个性,非常准确地展示出柔石的精神成长轨迹。而真实的爱国情感和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是永存的,我相信,对年轻的编剧导演来说,他们也和观众一样,通过这部戏受到了一次理想信念和牢记使命的教育。”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刘明厚则这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