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建筑60秒

2020-11-21 05:10栏目主持叶扬
世界建筑 2020年11期
关键词:花园绘画社区

栏目主持:叶扬

我们仿效BBC的广播节目“60秒改进世界”(Sixty Second Idea to Improve the World)推出了“改进建筑60秒”栏目,每期将在世界范围内采访两位人物,请他们就建筑、城市、景观、技术等相关问题在60秒的时间里讲出一个或两个有启发性、批判性甚至有争议性的观点。本栏目如实记录了他们的话,采访所拍摄的视频将会出现在我们的相关网页上。所述观点只代表嘉宾本人,与本杂志立场无关。□

桂学文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

GUI Xuewen

National Engineering Survey and Design Master

Chief Architect, Central-South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当今智能化、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极大方便的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方方面面。2020 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已造成全球4000 多万人感染,110万人死亡的重大损失,如今疫情仍在世界蔓延、爆发、肆虐。这场有史以来最为罕见的疫情也必将深刻影响(改变)我们的生活、经济、工作、城市、建筑……甚至会重构世界的格局。传统建筑学专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危机和挑战,我们不能固步不前,更不能因循守旧……这的确十分困难,困难在于既要坚守建筑的初心、匠心和梦想,又要以开放、批判、进取、学习的态度迎接未来与挑战。□

冯正功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集团首席总建筑师

FENG Zhenggong

National Engineering Survey and Design Master

Chief Executive Architect, Chairman, ARTSGROUP

向中国园林致敬

古典园林是中国建筑的顶峰之一,更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之所在。文学爱好者可以品诗词之妙,建筑爱好者可以赏空间意境,史学爱好者得以了解园林主人的隐世哲学……不一而足。园林正是中国古人对美好而精致生活的完美想象与体现。

中国文化绵延几千年,中国特有的哲学与美学观已成为我们潜意识的特质。当代建筑创作不应只简单地注重解决功能与造型问题,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让建筑像中国园林一样成为反映今天中国人独有的美学思考及美好生活的有机载体呢?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应发现与探索场地的地域、时间、人文、自然、历史、记忆等独特的特征,在基于当代建筑语境与多重需求的基础上,将以上元素传承、延续并创新地运用在设计之中,这不仅是深刻认知与尊重建筑所承载的时空环境与人文精神的体现,更是以现代建筑的语境回应以上诸多元素所构成的复杂设计问题与内在需求,以最终达到延续与创新的目标。我将此称为“延续建筑”。□

共建美丽家园——社区花园实践手册

作者:刘悦来,魏闽

出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交织的目光:西方绘画500 年

编者:杜鹏飞,等

出版:上海书画出版社,2020

如果你是一个种植爱好者,如果你热爱生活也热爱你所生活的社区,这本书是你一定要阅读和收藏的。你将看到一个用绿色种植连接身边伙伴、用共同行动改变社区生活的团队在多年实践中沉淀的工作方法,以及他们是如何将这些工作方法转化为简明有效的工具,让更多热爱生活的人得以行动起来。

社区是人们生活的载体,一个充满魅力并给人归属感的社区,不仅应当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更要提供生机勃勃的居住环境和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融洽氛围。为了营造这样的美好社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和社会工作者开始选择通过不同媒介调动居民参与到社区建设之中,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类,即是由建筑师、规划师、景观师等空间设计者牵头,以社区公共环境提升为切入点,调动居民共同设计并落地实践的社区空间共建、共治活动——本书的作者同济大学刘悦来和魏闽老师所率领的四叶草堂团队就是这一领域的引领者之一。

自2014 年机构成立以来,四叶草堂团队一直专注于以社区绿色空间建设和参与式的种植活动为媒介,引导居民共同营造社区绿色景观,激发居民共同维护社区家园的热情。尽管团队推动建设了许多极具代表性的社区花园,但本书并不重在展示作品,而是对多年深入一线实践过程中积累的工作方法进行了系统总结,形成了一本通俗简明的工具书。在阅读本书的基础上,每一个热爱生活且对绿色种植感兴趣的普通人都有可能通过自发的努力启动和完成一个社区花园的共建与共治,并使之成为连接社区居民行动与情感的纽带,给社区带来富有生命力的改变。

全书在介绍社区花园发展概况、定义解释和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社区花园营造应遵循的原则,并系统梳理了社区花园调研记录、设计、营建、维护、管理5 个阶段全过程、可持续的营造方法。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这些营造方法具有十分立体的跨学科视角,例如:在刚刚进入社区时,我们应当如何利用心理学和社会学方法寻找社区内潜在的合作伙伴;在开展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如何利用景观学、建筑学知识划分空间功能与流线、进行合理的植物配置;在营造过程中,我们如何像真正的“园丁”和“木匠”一样,自己搜集社区中可以回收利用的各类资源并亲手制作花园中需要的各类设施;同时,在花园营造和长期维护的全过程中,我们应当如何运用社会工作方法逐渐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协作的热情与默契,并最终形成社区内多方协同、长效自治的秩序。

截至2019 年底,四叶草堂团队已在全国范围内直接参与建设了社区花园88 处,间接指导团队或市民自主建设社区花园超过600 个。相信在这本书的帮助之下,将会有更多社区花园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而生长起来,而人们心中的美丽家园也终将在自己手中实现。□(撰文:赵幸,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2018 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了《西方绘画500 年》大展。从日本富士美术馆商借的藏品中,包括了鲁本斯、安格尔、库尔贝、米勒、马奈、莫奈、塞尚、梵高在内的60 幅经典画作,扼要地展现了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

以展览为契机,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与上海书画出版社合作,邀请陈丹青、包林、彭锋以及一批新锐的画家、学者撰文,推出了一本依托展览,但又不局限于展览的文集——《交织的目光:西方绘画500 年》。就体例而言,本书不是论文集,也不是一部西方绘画的简史,而是一组“观后感”的集合。

目前国内的艺术界,资讯之便捷丰富,远远超过1980-1990 年代。但人们往往怀念那时的艺术和学术气氛,以之为黄金时代。原因之一,或在过分专业化造成的艺术学领域内不同学科——尤其是实践与理论两大门类——的割裂,甚至对立。同时,这种割裂也影响到了艺术与大众的关系。当前各类展览的文本,要么是陈旧笼统的说辞,要么是过分专业的解读,要么是缺乏批评精神的评论,令普通观众无所适从——一言以蔽之,即是观众与画展之间,缺乏一座有效沟通的桥梁。

画展/博物馆/美术馆除了为专业人士提供研究的对象及场域外,同时也要向大众普及艺术教育1)。观众在艺术品前,皆会有感性认识,但因个人阅历、性格、趣味有所差异。对于画家和学者而言,面对艺术作品时也有感性的认知阶段,即未调动专业知识前的本能反应,这和普通的爱好者并无区别。这种感受,便是彼此之间产生交流的基础。以这种感受为起点进行的专业阐发,便是上文所谓的“观后感”。

每位作者均重视自己的直觉。比如陈丹青有感于当代自拍的泛滥,反思传统肖像画的意义何在;包林梳理东西方的时间线索,源自他10 年的留法生涯;彭锋提出哲学家和美学家的分歧,指明了现代艺术的多义性,则是基于他的好奇。年轻一代的画家、学者专业素养的立体化和综合化,随着直觉带入更复杂的问题:韦羲提出绘画与观众的距离感;董丽慧跳出绘画,感知图像是历史的遗存;孙墨青指出绘画与观众、绘画与对象相遇,有赖于“特异的时刻”;江上越和葛华灵分别落脚于日本绘画的现代化,日本传统绘画与欧洲现代绘画的互动,为本书增加了一个重要的维度。以上种种“观后感”最终被划分为4 个板块:美术史的线条、关于巴洛克时代、现代绘画的分歧与重构以及借镜日本。虽然框架仍然不脱离传统史论的书写方式,但也包含着翻新既有展览文本的一种尝试,至于是否有效,则交由读者决定了。□(撰文:马萧,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师)

注释

1)19世纪,洪堡改革了普鲁士义务教育制度,同时建立国家博物馆,出发点即此。

猜你喜欢
花园绘画社区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可爱花园
夜晚的花园
影像社区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