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主要害虫防治技术研究进展与综合治理体系构建

2020-11-21 04:09陈炳旭董易之李文景全林发池艳艳
广东农业科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蛀虫菊酯荔枝

陈炳旭,董易之,李文景,全林发,姚 琼,徐 淑,池艳艳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广东省植物保护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640)

荔枝生长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和常年不落叶的特点使其更易遭受多种病虫的为害。我国是世界荔枝第一生产大国,种植面积约占世界的80%,是我国在国际鲜果市场享有明显竞争优势的少数水果种类之一[1]。随着荔枝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不同熟期荔枝品种的混种和龙眼栽培面积的扩大为荔枝害虫提供了更多的最佳食物,延长了适合种群快速增长的时间,使虫害的发生为害日益严重,成为影响荔枝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

荔枝害虫种类很多,黄衍章等[2]曾统计有193种。近几年本研究团队又发现了一些荔枝害虫新纪录,累计种类已超过200种。在不同的荔枝种植国家,为害荔枝的主要害虫种类有所不同,我国荔枝发生为害最严重的种类有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荔枝蝽Tessaratoma papillosa、荔枝瘿螨Eriophyes litchii、尺蛾(如粗胫翠尺蛾Thalassodes immissaria、大造桥虫Ascotis selenaria、大钩翅尺蛾Hyposidra talaca等)、卷叶蛾(如褐带长卷叶蛾Homona coffearia、圆角卷叶蛾Eboda cellerigera、拟小黄卷叶蛾Adoxophyes cyrtosema、灰白卷叶蛾Argyroploce aprobola等)、毒蛾(如双线盗毒蛾Porthesia scintillans、荔枝茸毒蛾Orgyia postica、木毒蛾Lymantria xylina等)和荔枝花果瘿蚊(学名未定)等。印度、泰国、老挝和越南等南亚和东南亚地区以及肯尼亚、乌干达和坦桑尼亚地区等东非地区荔枝上发生为害最严重的害虫是荔枝瘿螨。澳大利亚荔枝发生最严重的害虫是荔枝异形小卷蛾Cryptophlebia ombrodelta,又称澳大利亚坚果蛀蛾Cryptophlebia ombrodelta,南非荔枝发生严重为害的害虫是卷叶蛾Argyroploce peltastica、地中海实蝇Ceratitis capitata和纳塔尔实蝇Pterandrus rosa。

目前,荔枝生产仍缺乏规模化和规范化,管理水平普遍不高,种植者对害虫防治技术掌握不到位,防控措施单一,技术不配套,用药不科学,农药乱用滥用情况依然十分普遍,农药残留问题一直无法杜绝,产品质量无法保证和提升,严重阻碍我国绿色荔枝产业的发展,对出口外销也极为不利。为提升荔枝害虫的防控技术水平,现对国内外近30年有关荔枝主要害虫防控技术研究成果进行总结,结合作者多年积累的生产经验,构建了荔枝主要害虫综合治理技术体系,以帮助广大荔枝种植者及技术人员提升荔枝害虫绿色防控技术水平,为荔枝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1 荔枝主要害虫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1.1 监测预警技术

准确的预测预报是制定病虫害防控措施的重要前提。现行荔枝蒂蛀虫预测预报方法主要有4种:(1)幼虫分龄预测法:根据头壳宽度对幼虫进行分龄,并确定主虫态,通过主虫态预测成虫羽化期和卵孵化期[3];(2)蛹分级预测法:根据蛹形态特征对蛹进行分级,并确定主虫态,通过主虫态预测成虫羽化期和卵孵化期;(3)化蛹进度预测法:通过化蛹进度预测成虫羽化期和卵孵化期[4];(4)摇树惊蛾法:通过摇动荔枝树冠,让成虫受惊飞翔,以记录成虫数量,当每株荔枝树的成虫数量超过1头时就施药[5]。对荔枝蒂蛀虫的测报通常是在3月中下旬至6月中旬,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采用的测报方法有所不同。

对于一年只发生一代的荔枝蝽,每年越冬成虫复苏并进入产卵盛期前,虫体脂肪含量低,自然抗药性弱,是防治最佳时期[6]。因此荔枝蝽测报的目的是预测越冬成虫产卵盛期,现行的测报方法主要是“越冬雌虫卵巢发育进度预测法”,该法按雌虫卵巢发育进度将卵巢分为5个等级,各等级卵巢在常温下的发育历期为10~80 d[7-8]。雌虫卵巢在越冬前为1级,越冬复苏后为2级,因此以2~3级卵巢为起点,推算发育至4级卵巢的日期,即可估算越冬雌虫产卵盛期。通常荔枝蝽测报的实施时间多在每年的2月上旬至3月中旬。

梢期食叶类害虫(尺蛾、卷叶蛾、毒蛾等)种群动态测报可使用“历期预测法”,即通过对相应害虫的卵孵化率、蛹羽化率、成虫盛末期产卵率等的系统调查来确定始盛期(16%)、盛期(50%)和盛末期(84%)等,再分别参考相应害虫各虫态不同温度下的发育历期,结合当地气温即可推算出下一个虫态的发生期[9]。梢期食叶类害虫测报的主要目的是准确把握幼虫盛孵期或低龄幼虫盛发期,而它们往往与荔枝新梢的抽发是相吻合的,因此在荔枝新梢抽出5~6 cm、小叶刚开张时对果园嫩梢进行及时调查十分关键。

1.2 农业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指结合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措施,有目的地改变害虫生存的环境条件,使之不利于害虫发生发展,而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10]。目前,荔枝上应用较多的农业防治措施有间伐疏植、回缩修剪、清理落果、果园生草和间种豆科作物等。其中,通过间伐疏植,将荔枝园栽植密度由每35~40株/667 m2减少至20~25株/667 m2后,主要害虫种类明显减少,而且荔枝褶粉虱Aleurotrachelussp.、叶瘿蚊Litchiomyia chinensis、花果瘿蚊、荔枝瘿螨、荔枝叶螨Oligonychus litchii和卷叶蛾等害虫为害程度均减轻[11-12]。回缩修剪包括两类措施,一是将荔枝树顶部直立大枝条剪除,对树冠进行“开天窗”处理,可使荔枝蒂蛀虫虫果率减少19.87%~24.76%[13];二是严控冬梢,并结合冬季清园,剪除荫蔽枝和病虫枝,可减少越冬虫源[14]。果园生草和间种豆科作物可提高节肢动物物种丰富度,有研究表明,在草本植被茂盛的荔枝园节肢动物种类和数量都大大增加,适度的草本植被既能增加天敌的数量,又能降低害虫的大暴发[15]。

1.3 生物防治技术

1.3.1 荔枝蒂蛀虫 荔枝蒂蛀虫寄生性天敌主要有蒂蛀虫绒茧蜂Apantelessp.、甲腹茧蜂Chelonussp.、白茧蜂Phanerotomasp.等多种寄生蜂[16];占志雄等[17]报道扁股小蜂Elasmussp.对荔枝蒂蛀虫自然寄生率为11.2%~15.6%;曾赞安等[18]在室内筛选出食胚赤眼蜂Thichogramma embryophagum和安荔赤眼蜂Thichogramma oleae两种荔枝蒂蛀虫卵寄生蜂,寄生率分别为21.67%和29.00%;张英杰等[19]筛选出的斑螟分索赤眼蜂Trichogrammatoidea hypsipylae对荔枝蒂蛀虫卵寄生率达55%,而且对其进行“过寄生”驯化使个体变小后可在荔枝蒂蛀虫卵内成功完成世代发育,有望可在荔枝园建立稳定种群,对荔枝蒂蛀虫持续有效控制。此外,中华微刺盲蝽Camtylomma chinensis对荔枝蒂蛀虫卵具有较大捕食能力[20];中华草蛉Chrysopa sinica可捕食荔枝蒂蛀虫的预蛹和蛹[21]。

微生物农药主要有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简 称B.t.)、 绿 僵 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等。B.t.已被制成杀虫剂防治多种鳞翅目害虫,可把它与其他药剂混配后防治荔枝蒂蛀虫[22]。金龟子绿僵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08个/mL分生孢子浓度对荔枝蒂蛀虫有良好的控制作用,被侵染的老熟幼虫不能正常化蛹,被侵染的蛹不能正常羽化,尤其在阴雨天气,侵染效果更为明显[14]。

植物源农药的杀虫活性成分主要是植物次生代谢物质,如生物碱类、黄酮类、有机酸类、酚萜烯类、精油类、光活化毒素类等,对害虫的作用方式有胃毒、毒杀、拒食、忌避、忌产卵、麻醉、抑制生长发育、光活化毒杀等[23]。除虫酯、菊酯、鱼藤酮、烟碱、印楝素等已被开发成有效的植物杀虫剂。印楝素、迷迭香、薄荷、薰衣草、柠檬植物汁液等对荔枝蒂蛀虫都有良好驱避作用[24-25],非洲山毛豆、飞机草、大叶桉、香紫苏油、肉桂油、香茅油及芸香科的四季橘和沙田柚等植物提取物对荔枝蒂蛀虫产卵也能产生驱避效果[26-28]。

1.3.2 荔枝蝽 孙国坤等[29]通过对广东深圳、东莞和福建厦门的荔枝、龙眼园荔枝蝽的天敌类群进行系统调查,发现控制荔枝蝽作用最为显著的寄生性天敌是平腹小蜂Anastatussp.和卵跳小蜂Ooencyrtussp.;李伟群等[30]调查发现,在南宁5-6月上旬期间,跳小蜂寄生荔蝽卵的寄生率可高达83.18%~98.81%,每头雌蜂平均能寄生1~8 d卵龄的蝽卵8.8~22粒。

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蝽的研究和应用已取得了显著效果,现已可以工厂化大规模生产,是成功应用于田间防治果树蝽的主要蜂种,是目前国内荔枝主产区荔枝蝽的主要生物防治手段,在台湾防治效果达到52%~98%,泰国和香港也有应用[31]。

利用微生物防治荔枝蝽也越来越受重视,白僵菌、绿僵菌、淡紫青霉(荔蝽菌)和淡紫拟青霉Paecilomyces lilacinus等均可寄生于荔枝蝽成虫或若虫的体外,并相互传播感染,对荔枝蝽的致死率相当高。贾春生等[32]筛选出的绿僵菌Ma01菌株对荔枝蝽的室内感染致死率可达到73.13%,范继巧等[33]曾报道金龟子绿僵菌Ma03、球孢白僵菌(Beauveriabassiana)Bb07和玫烟色棒孢霉(Isaria fumosorosea)If10菌株可使供试荔枝蝽病死率分别达到93.33%、89.66%和86.21%。

1.3.3 荔枝梢期主要食叶害虫 荔枝梢期食叶性害虫主要有鳞翅目的尺蛾、卷叶蛾和毒蛾类等,其捕食性天敌主要有猎蝽、螳螂、蠼螋和蜘蛛等,寄生性天敌有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灿丽步甲Calleida splendidula、甲腹茧蜂、广大腿小蜂Brachymeria lasus和厚唇姬蜂Phaeogenessp.等[34]。冼继东等[35]报道通过释放赤眼蜂能较好防治荔枝尺蛾、卷叶蛾和荔枝蒂蛀虫等。谢钦铭等[36]研究表明1 d内两头叉角厉蝽Cantheconidae furcellata平均可捕食3.75头3~5龄尺蛾幼虫,捕食潜能较大。彭辉银等[37]用油桐尺蛾核多角体病毒(BsSNPV)对油桐尺蛾Buzura suppressaria第1代和第2代幼虫防治效果均在90%以上。郭义等[38]测试了4种生物农药对荔枝秋梢害虫的防效,结果表明B.t.B稀释2 000~1 500倍和B.t.C稀释1 000倍的防效较好,可替代除虫脲防治为害荔枝秋梢的鳞翅目害虫。

1.4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根据害虫独特的生活方式,利用简单工具和各种物理因素,如光、热、电、温度、湿度和放射能、声波等防治病虫害的措施。目前用于控制荔枝害虫的物理措施主要有灯光防控、色板诱杀、阻隔技术、辐射技术和低温冻杀等。

1.4.1 灯光防控 对于有趋光性的夜行性害虫可用黑光灯、紫外灯和频振式杀虫灯等进行诱杀[39]。目前,用频振式杀虫灯在荔枝园可诱集荔枝害虫6目24科64种,其中主要诱杀荔枝小灰蝶Deudorix epijarbas、尺蛾、叶瘿蚊、瘿螨、卷叶蛾和金龟子等[40]。除此以外,灯光也能影响昆虫的昼夜节律,干扰其取食、交尾、产卵等行为活动。近两年,利用灯光干扰防控荔枝蒂蛀虫应用技术在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得到了一定规模的推广应用,并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该技术通过荔枝园安装LED白光灯,果期夜间照亮荔枝树即可对荔枝蒂蛀虫进行有效控制,不需喷施任何杀虫剂[41]。

1.4.2 色板诱杀 黄色板可诱集到6目23科57种昆虫,其中比较重要的荔枝害虫有: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spiniferus、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瘿蚊、蓟马Scitothrips dorsalis等[42];蓝色板对荔枝园蓟马诱集效果明显。

1.4.3 阻隔技术 在荔枝上套袋可完全防止荔枝蒂蛀虫危害且不影响果实的生育[43],但在劳动力价格日益增长的背景下,套袋技术应用空间将越来越窄,从果穗套袋到果树“套袋”是荔枝果实套袋技术的发展方向[44]。此外利用防虫网可以更大范围地阻隔荔枝害虫的为害。

1.4.4 辐射技术 利用低剂量γ-射线辐照处理是进出口水果检疫处理措施中一种有前途的物理方法[45]。研究表明,γ-射线对荔枝蒂蛀虫生长发育、产卵、性竞争等都具有明显的负面影响[46]。用0.60 kGy剂量辐照荔枝蒂蛀虫卵后,卵不孵率和幼虫死亡率达93.64%;用0.25 kGy剂量辐照荔枝果实中的蒂蛀虫幼虫后不能结茧化蛹[47];用0.50 kGy剂量辐照预蛹后不能羽化为成虫,用0.50 kGy和0.60 kGy剂量辐照4~5日龄蛹,其羽化率明显下降,分别为74.93%和67.68%,且羽化出来的成虫为不育成虫[48]。

1.4.5 低温冻杀 荔枝蒂蛀虫耐低温能力差,采后荔枝果实在1.39(±0.39)℃下冷藏8 d可完全杀死果实中的荔枝蒂蛀虫幼虫[49]。

1.5 性信息素开发与利用

利用昆虫性信息素进行害虫监测和防治具有高效、无污染、不伤害天敌昆虫等优点。

Mcquate等[50]利用(Z)-8-dodecenyl acetate在美国夏威夷荔枝园内成功诱捕到多种卷叶蛾雄虫;常明山等[51]利用成虫触角电位反应明确了诱捕荔枝卷蛾成虫的关键物质为(Z)-8-dodecenyl acetate;Rei等[52]在粗胫翠尺蛾Thalassodes immissaria雌蛾上发现了性信息素(3Z, 6Z, 9Z,12Z)-3, 6, 9, 12-二十碳四烯,并进行了人工合成和田间诱蛾试验,表现出一定活性。

荔枝蒂蛀虫性信息素分泌腺体位于腹部末端第8~9节节间膜内,雌蛾性信息素提取液对荔枝蒂蛀虫雄虫有引诱效果,其中雄蛾对3日龄雌蛾提取液的EAG反应最大[53],采用GC-EAD和GC-MS技术分析得知荔枝蒂蛀虫雌蛾腺体提取液的主要化学成分为顺-9,17-十八碳二烯醛(Z-9,17-Octadecadienal),但其生物活性及田间诱捕效果还待进一步验证[54]。黄振声等[55]最早从荔枝可可细蛾Conopomorpha cramerella性腺提取的5种性信息素合成性诱剂诱杀荔枝蒂蛀虫雄性成虫, 在果园引诱持效期达3个月。张志东等[56]利用性信息素诱集荔枝蒂蛀虫成虫的方法对泸州地区荔枝蒂蛀虫进行监测,取得较好的效果,但由于诱集率低、成本高等原因,仍难以用于大田防治。

1.6 化学防治

利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具有速效、高效的优点,目前仍是防治荔枝病虫害最重要的手段,尤其是在病虫害暴发流行时[14]。

韦德卫等[57]田间试验表明,13%高氯·唑磷乳油1 250倍、22%毒死蜱·氯氰乳油600倍、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000倍、5%氯氰菊酯乳油1 000倍、48%乐斯本乳油1 000倍、40%毒死蜱乳油800倍防治荔枝蒂蛀虫,其效果均在92%以上,可供生产中大面积防治时使用。赵亚等[58]通过田间药效试验后认为:在荔枝蒂蛀虫卵孵期,推荐25%灭幼脲悬浮剂和3.4%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悬浮剂复配施药;在虫害高峰期,推荐连续使用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和25%灭幼脲悬浮剂复配施药。

徐荣文等[59]田间试验表明,2.5%敌杀死乳油3 000倍、52.25%农地乐乳油2 000倍、30%敌百虫乳油1 000倍和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000倍对荔枝蝽都有良好的防治效果。黎柳锋等[60]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认为防效良好的药剂为2.5%功夫悬浮剂3 000倍、10%醚菊酯悬浮剂3 000倍、50%噻虫胺水分散粒剂2 000倍和2.5%敌杀死乳油3 000倍,其药后7 d 的防效分别为94.93%、93.46%、92.93%和91.14%。徐淑等[61]田间试验表明,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剂和20%呋虫胺可溶粒剂各1 000倍药后7 d对荔枝蝽蟓若虫的防效达到100%,而25%啶虫脒乳油和90%敌百虫晶体各1 000倍药后7 d防效分别为90.09%和85.05%。

郑绍双等[62]用溴氰菊酯、氰戊菊酯和马拉硫磷等药剂,分别于荔枝新梢展叶3~5片前与药后10 d左右喷洒嫩梢荔枝褐带长卷叶蛾Homona coffearia,防治效果可达95%以上。陈炳旭等[63]用15%科绿乳油、40%毒死蜱乳油和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各1 500倍喷雾防治荔枝粗胫翠尺蛾,防效分别为90.59%、85.33%和84.71%。黎柳锋等[64]试验表明,20%甲氰菊酯乳油、2.5%敌杀死乳油、4.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3种杀虫剂药后2 h即可有效击倒害虫,药后24 h防效在90%以上,是应急防治木毒蛾的首选药剂。

冯远斌等[65]用克螨特1 000倍和石硫合剂0.3 Be喷雾防治荔枝瘿螨,效果分别为89.4%和91.2%。郑云云等[66]认为可以用16%哒四螨1 500 倍、73%克螨特2 000~2 500倍、10%苯螨特1 500~2 000倍、50%溴螨酯1 500~2 000 倍、15%哒螨灵1 000~1 500倍、20%速螨酮2 000~3 000倍等防治荔枝毛毡病。

2 荔枝主要害虫综合治理技术体系构建

荔枝主要害虫有蒂蛀虫、荔枝蝽、瘿螨、尺蛾、卷叶蛾、天牛和花果瘿蚊等,防控这些害虫的策略是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在预测预报基础上,将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统筹结合,根据荔枝生长的物候期,因地制宜予以实施,保障荔枝产业安全生产,荔枝产品高产优质。

2.1 农业防治

(1)营造合理的果园群体结构。通过间伐和回缩修剪,降低果园、树高和枝干密度,保持园内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孳生。(2)健壮树体。加强肥水管理,多施有机肥,提高树体抗逆能力。(3)统一放梢,缩短嫩梢期时间,减少害虫食物,并可集中时间喷药保梢。(4)除杀冬梢。冬梢是很多食叶害虫的冬季食物和过冬场所,没有冬梢,许多害虫将会饿死或冻死。(5)果园生草。保留树与树之间的杂草,尤以菊科草种为好。生草时,草的高度控制在40 cm以下为宜,可保持园内良好的生态条件。(6)涂白树干。冬季清园时,以生石灰15份,水30份,食盐1份,粘着剂(如粘土、油脂等)2份,石硫合剂原液2份,配成涂白液,把从基部至0.8~1.0 m高处的树干涂白。(7)清理落地果。自第1次生理落果开始,捡拾树下落地果,集中深埋或销毁,可有效压低蒂蛀虫的虫源基数。

2.2 物理防治

(1)人工捕杀。立春后,荔枝蝽越冬成虫陆续复苏,在清晨气温较低时,用力摇晃树干,成虫假死而坠地后,将其捕杀。天牛幼虫蛀入木质部以后,可见新鲜虫粪从蛀道口排除,此时以硬铁丝伸入蛀道,来回搅动,可杀死其幼虫。

(2)灯光诱杀,诱杀趋光性害虫。每0.67 hm2置放诱虫灯1个,能诱杀到鳞翅目的尺蛾、卷叶蛾、夜蛾、毒蛾、天蛾、灯蛾、透翅蛾和螟蛾等,鞘翅目的金龟子、天牛、独角仙、叶甲、锹甲、吉丁虫等,半翅目的蝽科、盲蝽科等,同翅目的蝉科、蜡蝉科等,直翅目的蝼蛄类,双翅的实蝇类和瘿蚊等,等翅目的白蚁等多种具有趋光性的害虫成虫。

(3)灯光干扰。在荔枝树上挂LED白光灯,保证果实附近的光度在20 lm以上,可抑制荔枝蒂蛀虫成虫的交配和产卵,有效控制其为害。

(4)物理隔离。对果实进行套袋或对荔枝树罩防虫网,可杜绝外来虫源的为害。

(5)食物诱杀。将糖、醋、酒按1∶1∶1比例配成的混合液加至三角式诱捕器中,再把诱捕器挂于树冠内离地1.5~2.0 m处,每667 m2挂10~15个,每2周加补1次糖醋酒混合液,可诱杀卷叶虫、尺蛾、果实蝇及部分蒂蛀虫害虫的成虫。

(6)辐射技术。γ-射线辐照荔枝蒂蛀虫卵,能有效降低孵化率,且增加初孵幼虫死亡率;辐照预蛹能导致其不能正常羽化;辐照4~5 d龄蛹可降低羽化率或导致成虫不育;低剂量辐照有虫果能使幼虫不能结茧化蛹。

(7)低温冻杀。采后荔枝果实在1.39(±0.39)℃下冷藏8 d可完全杀死果实中蒂蛀虫幼虫而又不会冻坏荔枝果实,同时还到达保鲜的目的。

2.3 生物防治

(1)天敌昆虫的保护与利用。自然天敌昆虫的保护与利用是害虫生物防治的重要手段,可通过引导果农使用高效低毒农药,或选择专一性强的杀虫剂,并根据害虫的发生特点,调控施药时间、剂量及施药方式,减少用药次数等措施。

(2)释放平腹小蜂防控荔枝蝽。根据当年气象因素和果园荔蝽雌成虫卵巢发育情况确定放蜂适期。一般在荔枝花蕾期和开花期开始挂放平腹小蜂人工卵卡,10日后再挂放1次。大树每次放蜂400~500头/株,两次共放800~1 000头/株,小树每次放300头/株,两次共放600头/株。

(3)生物农药的应用。荔枝嫩梢期往往会受到尺蛾、毒蛾、卷叶蛾和蒂蛀虫等鳞翅目害虫幼虫的为害,可于新梢抽出1~2 cm时用B.t.制剂,或印楝素、苦楝素、川楝素、鱼藤酮和苦参碱等植物源农药制剂兑水喷雾。

2.4 化学防治

(1)喷药保梢。每趟秋梢用40%毒死蜱、4.5%高效氯氰菊酯、2.5%高效氯氟氰菊酯1 000倍或1.8%阿维菌素1 500倍喷雾1~2次。

(2)开花前3~5 d,使用90%敌百虫晶体和4.5%高效氯氰菊酯各1 000倍,对树冠内膛枝条和花穗喷雾,防治蝽象、蒂蛀虫、尺蛾、毒蛾、瘿螨、叶瘿蚊、花果瘿蚊等害虫。

(3)荔枝谢花坐果、蜜蜂回收之后,使用40%毒死蜱、4.5%高效氯氰菊酯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1 000~1 500倍,对树冠内膛和外层枝条喷雾。防治荔枝蝽、蒂蛀虫、尺蛾、毒蛾、瘿螨、叶瘿蚊、花果瘿蚊等害虫。

(4)荔枝生理落果期根据预测预报结果,在成虫高峰期喷药防控荔枝蒂蛀虫。通过捡拾落地果,放于塑料袋中,扎口,待落地果中的荔枝蒂蛀虫出果结茧化蛹。然后取30头蛹以上,放于干燥的透明塑料筒或矿泉水瓶内,用纱布封口或钻适量的透气孔,挂于田间树冠之下,待筒或瓶内出现约1/3蒂蛀虫成蛾时即可喷药,可选用40%毒死蜱1 000倍或4.5%高效氯氰菊酯1 000倍+25%除虫脲2 000倍或1.8%阿维菌素1 500倍进行全面喷雾。

(5)在荔枝进入果实膨大期,可用“摇树惊蛾法”观测蒂蛀虫成虫发生量,当发现平均每树起飞的成虫达到1头以上时,就可择机施药。可用40%毒死蜱1 000倍或4.5%高效氯氰菊酯1 000倍+25%除虫脲2 000倍或1.8%阿维菌素1 500倍、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2 000倍,对树冠内膛枝条和果穗进行喷雾。

(6)荔枝着色至收获前期,可选用20%氯虫苯甲酰胺4 000倍、25%除虫脲2 000倍等喷雾(图1)。

图1 荔枝害虫用药关键时期Fig. 1 Key periods of litchi pest control

3 启示与展望

3.1 重视农业措施

荔枝蒂蛀虫因其危害重、防治难而成为荔枝生产中的头号害虫,要防治好需要多种措施兼顾结合,如及时收果,收果后及时修剪,清除落果落叶等,这些措施都可以减少蒂蛀虫的虫源,同时还可减少荔枝瘿螨、叶瘿蚊等害虫的虫源。

整齐放梢,集中喷药保梢,可以直接防治嫩梢期发生的尺蛾、卷叶蛾、毒蛾、叶瘿蚊、瘿螨等害虫,还可兼治蒂蛀虫和尖细蛾等害虫。

冬梢不仅是食叶害虫的冬季食物,也是蒂蛀虫的过冬场所,所以是否能彻底消灭冬梢将直接影响蒂蛀虫的越冬虫源基数。

3.2 树立生物防治理念

生物防治是人们非常期待的害虫防治措施,荔枝园存在多种自然天敌,对多数次要害虫来说,与天敌维持种群数量上的平衡就可以不用人为干预,但对于常发性主要害虫,需要人工释放天敌才能进行控制。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蝽是荔枝生产上比较成功的例子,但由于成本高、操作技术复杂、防效不理想,且易与化学防治冲突等因素,造成在实际生产中也难以大面积应用。

3.3 正确理解药剂防治

农药是人类的重大发明,农药对农业贡献巨大,种植业永远离不开农药,科学用药是绿色防控的组成部分。有些人对农药有意无意进行负面宣传或夸大其副作用,是对农药科学的不尊重,而有些人轻信谣言,谈药色变,对农药产生了误解,是不懂农药科学的体现。

科学用药包括以下内容:(1)通过监测预警,确定防治适期、对症下药,兼治多种害虫,达到一方多治,减少用药次数;(2)依次选择生物农药、矿物源农药、特异性杀虫剂、微毒化学农药、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并按登记厂家推荐的使用技术规范操作;(3)合理混用和轮用药剂,混用不合理会造成药剂浪费、增加残留量,甚至会降低药剂或造成药害;药剂合理轮用可延缓害虫抗药性产生,避免不断加大用药量;(4)选用高效省药的施药器具。

3.4 关于登记药剂问题

目前登记防治荔枝害虫的杀虫剂有:高效氯氟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顺式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毒死蜱、敌百虫、除虫脲7个单剂以及高氯·三唑磷、高氯·毒死蜱、高氯·辛硫磷、高氯·虱螨脲、氯氰·毒死蜱和氯氰·马拉松6个复配剂。

已经在荔枝上登记的药剂几乎都没有杀螨作用,而生产上的荔枝瘿螨(毛毡病)往往需要使用阿维菌素、螺螨酯、哒螨灵等药剂来防治;另外,氯虫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多杀霉素等药剂由于其防效好已在生产上广泛使用。对于这些药剂,最大问题是它们在荔枝上的安全间隔期尚不清楚,希望有关厂家加快登记工作,管理部门加强引导监督和扶持落实。

3.5 关于荔枝害虫绿色防控

荔枝害虫绿色防控要从荔枝园的生态安全的角度出发,重视农业防治措施,以化学农药减施为目标,以精准虫情测报高效防控为指导,根据荔枝不同生长期不同害虫的发生于危害特点,抓住关键防控时期,利用平腹小蜂、灯光、微毒低毒杀虫剂等高效安全的绿色防控措施相互协调构建荔枝生长全过程害虫绿色防控技术集成模式。

在荔枝春梢、花蕾期,使用高效安全农药控制越冬代荔枝蝽,压低虫口基数,结合释放平腹小蜂等卵寄生性天敌,充分提高蝽类害虫防控效果。针对挂果期的荔枝蒂蛀虫,利用预测预报协同化学防治精准施策,贯彻“兼前、抓中、控后”和“成虫、初孵幼虫和卵一起杀”的防控策略,前期通过防治荔枝蝽、尺蛾和卷叶蛾等兼治其它害虫,狠抓第二次生理落果后的中期防治,在果实后期可使用灯光干扰技术防控荔枝蒂蛀虫。果实采收后,做好保秋梢、控冬梢,及时清园等工作,以清除越冬虫源,促进来年荔枝丰产、稳产。

3.6 展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也越来越重视,如何生产高品质、无污染、低残留的荔枝绿色果品是未来面临的重要课题。

农业措施越来越受到认可和应用,其对压低荔枝害虫的虫口基数,尤其对减轻果期荔枝蒂蛀虫的防治压力有重要作用。

人工生产和释放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蝽是目前荔枝上“以虫治虫”的成功例子,如能降低成本、进一步提高防效并协调防治其他害虫,则有可能在生产上广泛应用;B.t.和绿僵菌等生物农药制剂对荔枝鳞翅目食叶害虫的低龄幼虫有一定的防效,如果能进一步提高其持效性和防效,并降低使用成本,则也会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灯光干扰是近年来新开发的物理防控技术,可替代药剂防治荔枝蒂蛀虫,这对于果期控制蒂蛀虫危害、降低果品农药残留有重大意义。

化学防治仍然是目前防治荔枝害虫最有效的方法,随着除虫脲、灭幼脲等特异性杀虫剂和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等高效微毒化学药剂的登记和应用,未来不再需要过于担心荔枝果品的食用安全问题,更不应该“谈药色变”。

总之,只要坚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生物防治为首选技术,物理防治为辅助措施,科学用药为关键手段”的荔枝害虫防控指导方针,把荔枝害虫各项绿色防控技术贯彻执行到位,就可做到对荔枝主要害虫的绿色防控,生产出安全高品质的荔枝果实。

猜你喜欢
蛀虫菊酯荔枝
岭南荔枝红
气相色谱法测定苹果中联苯菊酯残留量的不确定度评定
蛀虫和蛀牙
ЛИЧИ: ЭКЗОТИЧЕСКИЙ ТРОПИЧЕСКИЙ ФРУКТ
千里采荔枝的鹤
欧盟拟禁止联苯菊酯在温室使用
荔枝
超高效合相色谱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茶叶中联苯菊酯
“牙老大”历险记
高效氯氟氰菊酯农药价格稳中有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