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陆仲任(1911—2011年)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音乐理论家。1911年出生在浙江省鄞县。陆仲任先生194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音专理论作曲专业,先后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音乐系、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48年,他于香港永华电影公司任专职作曲,并兼任香港音乐院院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南歌舞团副团长、广州乐团团长、广州音乐专科学校副校长、广州音乐专科学校(星海音乐学院前身)的首任院长,广州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前身)原副院长(主管教学)、教授。陆仲任是岭南专业教育事业的先驱,为创建广州音乐专科院校,广州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前身)作出了巨大贡献,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才。
陆仲任语录
“重视民乐,兼容并蓄。”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勤俭办学,以身作则。”
(艰苦创业,自力更生)
“培养德才兼备社会主义音乐艺术工作者。”
“领导带头,以身作则,上下团结,爱护学生,质量第一。”
《庆祝星海音乐学院建立五十周年》贺词
庆祝丰功勿忘省委陶书记,
星海灿烂源出广州五羊城,
音乐笑声陶冶高洁仁爱心,
学院子弟勤奋学习精益精,
建立决心多作贡献为人民,
五十寒暑培养人才遍中外,
周年四季山川人文万年青。
天下无难事,有志者成之;天下无易事,有恒者得之
音乐是有声音的艺术,这个声音必须通过演出,把声音传达给群众。同时通过演出,提高演奏家的水平,也因为演出证明作家作品的水平。
改良乐器,传统音乐发展的空间就会大起来。把外国乐器的优点和先进的制作方法引进来,改革充实我国民族乐器,这并不是洋化,而是把中国乐器的性能提高了,表演力加强了,这样才能把中国的乐器推向世界。
陆仲任1911年1月15日出生在浙江省鄞县东乡前徐镇。他出身农村蚕丝线制造手工业家庭,有兄弟姐妹9人。陆仲任少年正值第一次国民革命失败时期,当时袁世凯称帝,军阀混战,农村贫困不堪,加上家庭人口众多,生活十分贫苦。家境的贫乏没有让陆仲任放弃学习,他学习十分用功刻苦,在农村完成了初小教育。陆仲任自小热爱音乐,尤其是民族乐器,自幼学习笛子。据他本人回忆:“从小在农村没什么可玩的,我花一毛钱买了个笛子,每逢节日有舞龙、舞狮乐队来村里串行,那个时候叫‘行会’,我先是坐在门口听乐队吹,后来跟着吹奏队伍边走边听,模仿学会了《梅花三弄》,小学时还参加了笛子乐队。”初小学习完成后,陆仲任随二姐夫去镇海县立高小学习,两年后学成毕业,在二姐夫的资助下,他继而进入宁波“省立四中”。在当时受四中教师和学生中进步人士的影响,陆仲任积极参加打倒列强、打倒军阀、拥护国民革命军的北伐运动,受到革命运动的启蒙教育。
1929年,由于家庭生活困难到极致,陆仲任不得不辍学而工作以维持家庭生计,他在宁波、上虞、镇海等县都担任过小学教师。他当年任教的镇海灵山小学,由蔡元培创办。当时灵山学校是众多先贤思想汇集的地方:蔡元培、陶行知、杜威、道尔顿等多位教育大师的思想精华都在此得到了重视和运用。在这一教育思想先进、学习氛围浓郁、工作环境良好的条件下,陆仲任开始接受、学习蔡元培、陶行知等人的教育思想并付诸于教学实践之中,这也是他日后形成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著名的音乐理论家周大风先生就是陆仲任在灵山小学时教授的学生,周大风先生日后谈及恩师仍满怀感激之情。在各所小学任教期间,陆仲任一边工作一边刻苦学习,在课后及业余时间,自学高中未修完的课程以及音乐理论知识,同时抓紧练习风琴,希望有一天能够有机会考入大学继续学习,以期学成之后更好地改善家庭的生活环境。他的进取心和对家庭的责任感、尤其对父母的孝心令其大姐夫深受感动,1933年春天其大姐夫决定资助他大学两年的学费,陆仲任由此开始了大学生活,也开启了他正式的音乐生涯。陆仲任得此学
费资助后,仍不忘孝顺父母,留下一半资助金在家维持家庭生计,便只身前往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进行考试。该年,陆仲任顺利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音乐系,学习期间陆仲任吃住在其二姐夫的朋友家,利用假期以及课后放学时间辅导其子女的学习作为回报。初入上海美专,陆仲任师从糜鹿萍先生学习和声,从卫仲乐学习琵琶,从李姓女老师学习钢琴。陆仲任在学习中刻苦勤奋,生活勤俭朴素,十分尊敬师长,糜老师被他的勤恳打动,介绍他在江湾两江女子体育师范当兼职钢琴老师来补贴生活所需。这时,他的处女座曲《夕暮》(郭沫若词)正式面世,发表于江西《音乐教育》。
1934年是陆仲任音乐学习道路上的重要转折点。这一年夏天国立音专开办暑假补习班,陆仲任选学了萧友梅校长亲自教授的“和声学”。萧先生在了解陆仲任家庭状况后感动于他生活艰苦朴实,学习上的勤恳用功,好学坚定,鼓励陆报考“作曲选科生”。经过考试,陆仲任被成功录取为“作曲选科生”并获得工读生资格,陆仲任不仅可以在两所学校继续学习攻读,还能得以免交学费,课余时间为黄自先生刻写音乐欣赏讲义。工读生的报酬基本上能解决陆仲任平时的生活所需及伙食费,由于刻写讲义这一经历,陆对音乐理论知识、书法、识谱、抄谱等都有很大的提高,同时于上海美专继续学习钢琴与琵琶演奏。陆仲任在上海美专和音专学习期间,白天往返两所学校上课,课后时间在阅览室刻苦阅读书籍,钻研理论知识、刻画讲义、进行创作并风雨无阻,全年坚持每天练琴。陆仲任深切地体会到在学习生活中的“只有刻苦努力,振作奋进”才能够克服重重困难。1935年冬,陆仲任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1935年起,陆仲任与同学开始搞电影音乐和组织乐队配音,先后为电影《思乡》配“琵琶记”插曲,为电影《采莲》配“西施”插曲,并为电影音乐故事片《云裳仙子》和中国第一部长篇动画片《铁扇公主》作曲。陆仲任创作的《铁扇公主》,其音乐铸造了中国动画音乐史上的第一个高峰,音乐中采取了多样的音画结合的形式,素材简洁,个性鲜明,体现出音乐丰富的创新性,达到早期电影动画音乐的顶峰。此时陆仲任在生活条件及其收入上都有了一定的提升,在满足自己日常生活开支之余寄钱回家补贴家用,回报父母。
1938年陆仲任正式转入上海音专作曲本科学习,与钱仁康先生同班。在上海国立音专“理论作曲组”求学期间,他师承萧友梅(和声指导)、黄自(高级和声)、李维宁(主科作曲)、朱英(副科琵琶)、查哈罗夫(钢琴)、萧淑娴(复调)、陈洪(视唱练耳)、龙沐勋(文学诗歌)。1939年陆仲任创作的钢琴独奏曲《胜利颂》获得国立音专作品一等奖。
1941年陆仲任从上海音乐专科学校毕业。随着太平洋日美战争的爆发,敌寇纷纷进驻租界,上海音专在此潦倒中也随之陷入绝境。毕业后,陆仲任历任南京中央大学音乐系、北平艺专以及福建音专教授。在福建音专任教期间,陆仲任积极支持全国学生发起的“反饥饿反内战”运动,当时福建音专的学生是福州大学生运动中的带头人,国民党当局捕下四名带头学生,当国民党同意可由音专教授保释几名学生时,陆仲任当即签名具保四名学生出狱。在福建音专期间,陆仲任在教学之余,积极举办全校性的“中国和声探索”“中国民歌”等学术讲座,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浓郁的学术氛围。
1948—1949年,陆仲任受聘于香港永华电影公司,担任作曲工作,在这两年期间,他先后为《国魂》《春城花落》《山河泪》《大凉山恩仇记》《火凤凰》《新红楼梦》等十几部电影音乐作曲,成果丰硕。这一期间陆仲任出任香港音乐院院长,除业余音乐教学外,香港音乐院还为团结香港音乐界人士,开办工人夜校识字班,传播解放战争信息,团结工人等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时,陆仲任被推选为“上海国立音专留港校友会”会长,在任期间,他积极组织校友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社会发展史”等等。陆仲任在香港时仍心系祖国,并带头组织了一系列的爱国运动。1950年元旦在香港大酒店举行“国立音专留港校友音乐会”,庆祝广州解放。同年春节期间,陆仲任、叶鲁(原福建音专毕业生,建国后任广东音协副秘书长)组织七十余人的“港九音乐界回穗劳军观光团”在广州中山纪念堂和南方戏院举行劳军音乐会,受到军管委会主任叶剑英同志的亲切接见和赞扬。音乐会后回到香港陆仲任与叶鲁立即召开记者招待会报告回穗劳军以及观光感想,以澄清当时香港对广州解放的谣言。1950年7月,陆仲任与夫人汪容琛(上海国立音专琵琶本科专业毕业生)带着女儿回到广州工作定居,参加祖国建设,报效祖国。许多香港音乐家受到陆仲任牵头组织的一系列爱国运动的影响,也纷纷回到祖国。同年,陆仲任当选市人大代表,并且积极参与广州市文工团(后为华南文工团)的筹建。在此期间,他创作的管弦乐《朝鲜组曲》《红玫瑰舞曲》《岭南组曲》《昭君出塞》,由市文工团公演。1951年,陆仲任下钢铁厂参加民主改革,1953年于广东罗定县参加土地改革。
20世纪50年代初,陆仲任从罗定县参加完土地改革后回到广州。随后他暂调于从事影片《华侨故乡》的配乐工作。这部影片拟于东南亚放映,向当地人民展现解放后福建侨乡的新面貌。陆仲任采用闽南地区最流行的传统音乐“南音”作为这部影片配乐的主要素材。创作完成之后,陆仲任回到华南歌舞团,任华南歌舞团副团长,他深感该电影的片头曲十分优美,典雅朴实,于是在此曲的基础上继续创作完善,谱写成完整的、可以单独演出的《锦罗春》,这首曲子后被上海唱片公司灌成唱片发行。在华南歌曲团期间,陆仲任创作了《阿细跳月》《红花舞》等舞蹈音乐。这段期间,陆仲任先生对民族乐器的改革做出了极大地贡献。萌发改革想法源起一次华南文工团在海南岛的演出。据蔡余文(秦琴改革者)回忆,当时是海南岛的三、四月份,天气非常冷,调好了音的乐器到了室内后由于温度变高导致民族乐器变音严重,演了几十场,合唱队和舞蹈队对这一情况都很有意见,乐队的演奏员心里更不舒服。从海南回来后,文工团成员蔡余文、张天平等人就开始商议乐器改革的事情,并请陆仲任作指导。陆仲任十分支持乐器改革这一举措,随后其夫人汪容琛带头开始琵琶改革,华南文工团的另几位成员也开始了自己的任务,张天平负责改革唢呐,滕仲英负责改革笛子,姚朝负责改革扬琴,赵丙德负责改革阮,蔡余文负责改革秦琴。在陆仲任的指导下大家热情高涨,合作默契。通过大家的努力,1954,汪容琛做出了全国第一把六相三十品十二平均律的琵琶,可弹十二个调。赵丙德改革出第一把中阮。姚朝通过对扬琴的改革使其音色得到很大的改进。笛子、唢呐、秦琴的改革也攻克了众多难点,在大家的合力下,改革终于取得成功。改革后的乐器在音色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1955年,陆仲任等人带着改革后的乐器去大连、北京演出,获得当时文化部的办公室主任兼中央音乐学院院长赵沨的高度赞赏。1956年,陆仲任任广州管弦乐团第一任团长兼作曲。同年他用管弦乐队改编的广东音乐《昭君怨》,开创了用西洋管弦乐队演奏广东音乐乙凡调的先河。
陆仲任采取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能请的就请进来,请不到的就送出去。』他充分利用广东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资源,摒弃学界的偏见,打破传统,请来优秀的民间艺人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取长补短。同时学校也聘请了一些有正规教学经验却身兼他职的老师,学校专门把学生送至这些老师的家里学习。
1956年秋天,广州音乐专科学校开始筹办,陆仲任担任筹备委员会主任,开始潜心教育事业。后在一次访谈中谈及广州音专的办学经过,陆老先生说:“这所学校能办起来很不容易。”1957年,文艺界正为广州市是否应该办一所音乐学校争不下,陆仲任在时任广东省委书记陶铸同志召开的座谈会上提出办校的两点理由:第一,广东音乐与潮州音乐都很有名气,并且广东地区的音乐资源很丰富;第二,广东地区的音乐人才很出名,冼星海是有名的音乐家,马思聪是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他们代表了广东地区音乐界的人才,如果不办学校,就没有了后继人才,宝贵的音乐文化资源无人继承十分可惜。与此同时,陆仲任提出了切合实际的办校方法,他提出若资金不足,规模可以小一点,先从音乐专科学校办起再适时扩大规模。陶铸书记听完陆仲任的意见后当即拍板决定办校。为此,时隔多年,陆老先生仍对陶铸书记感恩于心。1957年10月4日,广东第一所音乐专科学校——广州音乐专科学校(星海音乐学院前身)正式开学,陆仲任担任副校长(主管教学)兼作曲系主任、教授。从此,陆仲任把他的工作重心从作曲创作转移到了办学及培养人才上。陆仲任当时开始思索如何办好这所学校,他发觉当时北京、上海、福建等地都已经设立了音乐学院,并包含中西方音乐的教育,唯独没有将重心放于地方音乐的教学上。陆仲任秉持着恩师萧友梅“复兴国乐”的具体措施“重视作品民族风格”的做法,以广东民间音乐为重点,学好传统作基础,发扬“人无我有”的岭南特色,由此确立了广州音乐专科学校的办学方向。在确立了办学方向后,开始进入师资的引进阶段。由此陆仲任也开始面临办校最大的拦路虎——师资和资金方面的缺乏。为此,陆仲任采取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能请的就请进来,请不到的就送出去。”他充分利用广东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资源,摒弃学界的偏见,打破传统,请来优秀的民间艺人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取长补短。同时学校也聘请了一些有正规教学经验却身兼他职的老师,学校专门把学生送至这些老师的家里学习。陆仲任的夫人汪容琛女士也在广州音专教授琵琶,她采取“高年级带低年级”的教学方法来解决师资缺乏的问题。这一系列的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校当时面临的棘手问题的同时,促使学生民间音乐知识与专业音乐知识结合统一,拓宽其知识面,做到独立学习与知识革新。学校建设过程中,为了建立适应培养岭南音乐人才的师资队伍,陆仲任先后引进岭南各传统乐种以及不同流派的音乐家为教师,如广东音乐名家易剑泉、黄锦培、甘尚时、王文友,广东音乐理论家、作曲家陈德钜等。此外,还聘请了著名高胡演奏家刘天一、朱海,笛子演奏家梁秋,扬琴演奏家方汉著名潮州民间艺人张忠裕、黎族歌手符其贤、中山民间歌手梁容胜等为兼职教师。陆仲任不仅积极引入大量优秀民间艺人,同时帮助他们了解专业音乐训练的特点、方法等,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适应专业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常见问题,民间艺人自身的音乐素养也得到提升。据他本人回忆:“学校开办时民乐教师主要是民间音乐家,我有七年的专业音乐训练,对专业音乐教育比较了解……,需要让他们(民间音乐家)有一定的时间了解专业教育的一些规律,比如备课方法与内容、课程设置、技巧训练、艺术实践……从而使他们有系统地授课,如原华南歌舞团高胡演员甘尚时,我重点帮助他如何编写教材,提高教学质量……”1958年,广州音专开办第一期‘群众音乐系’,陆仲任借鉴北京师大、上海音乐学院对音乐教师与干部培训课程计划,拟定群众音乐系“培养一专多能,组织指导群众”的教育方针。群众音乐系不仅在广州地区招生,其范围还面向潮汕、海南、粤北等地。招收的对象主要是干部教师、工农兵青年爱好者,采取年龄资历稍稍放宽,名额也相应增多等措施。同时广州音专设有附中初中班以及高中班。初中班的教学着重感性教学,学校将具有乐感、反应敏捷、手指条件好、对音乐兴趣较浓厚的孩子招来,专家们给他们上课作示范。专科学生给他们进行课外辅导,指导初中生的专业学习。高中班的教学法则是“由感性逐步转向理性”,通过三年的感性教学,指导学生打下良好的专业学习基础,继而跟随专家上个别专业课,使学生逐步建立独立思考的能力,发展培育学生的个性。陆仲任十分重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他把所有的经费都投入学生的学习与老师的工资中,学校专门腾出一笔经费用于理论研究、乐器改革、学术交流、学生外出学习以及困难补助等。行政上的经费则是能省则省,能降则将。在学生的学习方面,他亲自参与学校课程表的安排,直至每个学生的大课小课、专业主课、练琴时间都安排妥当。在培养、爱护、使用人才方面,陆仲任以一颗慈爱、细腻、包容、平等的心温暖并扶持了众多学子成才。黄金城当时报考广州音专时由于报考笛子的人数较多、难度大而选择用二胡考学,考试中陆仲任让学生演奏完专业后将所有会的乐器都表演一遍,黄金城拉完二胡后吹奏了笛子,陆仲任发现黄的笛子演奏水平比二胡好很多。他亲自询问黄金诚为何不考笛子,知道真正原因后他鼓励黄金城坚持学习笛子专业,并请来广东笛王王文友亲自教授黄金城,在学好广东传统竹笛的同时,为了他能够掌握更全面的专业知识技能,继续派他去上海、天津学习深造。陆仲任的鼓励成就一代著名演奏家,黄金城日后谈到陆先生更是满怀感激之情。对于家境不富裕的学生,陆仲任也是关怀备至,帮助他们度过困难。当时音专学生崔金书在求学时患上了肺病,当学校通知他先退学休养时,当时由于考试临近,崔金书想要坚持完考试再退学,崔找到陆仲任说明自己面临的困难以及自身的实际情况,陆仲任当即为他腾出一间单独的住房,给他公费医疗并补贴营养费。并且十分关心崔金书的病情,嘘寒问暖,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怀。在陆仲任的照顾下,崔金书的病很快就恢复健康继续求学,毕业后于中央民族乐团任职。陆仲任在任校长期间,这样的实例比比皆是。他对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的培养与关心,培养了众多优秀的演奏家,更是成就了他们的一生。在音专建设过程中,陆仲任对乐器改革也一直在坚持,乐器改革之路从华南文工团初始,1958年之后,当陆仲任得知广州音专许多学生也对乐器改革这方面有自己的建树,他身体力行,大力支持教师以及学生们的改革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胡奇文将二胡改为四胡,改革后的四胡专业技术性强,并取得了“中央专利权”。黄金城改革笛子,从吹口至按指之间切断,用铜包起来,可拉长、缩短,大幅提高了笛子的音准。还有陈其谌的扬琴改革、陈天国的三弦改革、陈安华的古筝改革等等。作为校长,陆仲任给予学生细心、专业的指导,鼓励学生勇敢去尝试、去改革,成为学生们的坚强后盾与精神支持。积极践行他对学校领导、对自己的要求:“领导带头,以身作则,上下团结,爱护学生,质量第一。”
1981年,广州音专改名为“广州音乐学院”,陆仲任任第一副院长兼作曲系主任、广州音乐学院第一任学报主编。1982年学院成立“音乐研究所”,陆仲任又兼任音乐研究所所长及重点学科项目带头人。他坚持立足岭南音乐,带头开启对广东音乐的研究,并发动民乐系教师如温萍、陈天国、罗德栽、陈安华等着手进行各自相关专业的岭南民族民间音乐的研究。并聘请研究员黄锦培为专职研究员,李雁,甘尚时、黄英森、黄日进、殷惠麟等为特约研究员。据陆仲任本人回忆:“1982年高教局要求每个学院申请几个重点研究项目,我对梁寒光院长提出:我们是广东的音乐学院,因此重点项目应该是广东地方的民族民间音乐……”他怀着神圣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以身作则投入岭南音乐的研究中,并撰写《广东音乐音阶调式》《五度协和与民歌旋律》等相关论文。1985年,为纪念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广州音乐学院改名为“星海音乐学院”,陆仲任退居二线,1987年正式退休。从广州音专的创办到星海音乐学院,陆仲任付出三十年的时光为学院的建设呕心沥血,以振兴民族音乐为其一生的办学宗旨,为学院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教学体系与相关机制。陆仲任先生人生中一大半的时间奉献给了音乐,尤其是民族音乐教育,可谓居功至伟!他曾历任广州市第一届、省第三届人大代表,省政协第一、二、四、五届委员,省音协第一、二届副主席、第三届顾问,省文联委员、全国第四届文代会代表、省粤乐研究会名誉会长。1992年获广东省第四届“鲁迅文艺奖个人音乐奖”。陆仲任先生是星海音乐学院师生的榜样与楷模,为广东乃至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甲子风华,星海芬芳”,2017年11月25日,星海音乐学院度过了它的60周岁生日。在全校师生共同为母校庆贺之际,我们永远铭记一位慈祥而又杰出的音乐家、音乐教育家,为如今朝气蓬勃的星海音乐学院做出的无私奉献的陆仲任先生。作为学院的创始人之一,陆仲任是音乐教育事业中的楷模与典范,是岭南音乐的忠实守护者,是音乐学子求学路上坚定的后盾。
在音乐教育建设上,陆仲任先生呕心沥血为学子们开创音乐的新天地。广州音专创办之初,遭遇重重阻力之际,他用他独到的见解,睿智的思想,坚定的决心指出广东建立音乐专科学校的必要性与优越的人文地理条件,并提出切实有效的办学方案,开创了广州音专这所地处岭南音乐学子求学的家园。陆先生的音乐教育思想深受其恩师萧友梅、黄自等人的影响,在音乐教育事业中,他谨记恩师对“复兴国乐”的坚持,提出“岭南音乐先行”,以传承与发扬岭南民族音乐为己任。在教学中,陆仲任先生引进大批岭南民间音乐艺人,在培养学生之余帮助教师接受专业音乐教育,实现民间音乐人才与学子双培养、双发展。
陆仲任在创作中始终扎根民族传统。他的一生创作成果丰硕。包括电影音乐十九首,民族音乐四首,管弦乐作品六部,舞蹈音乐两部,声乐作品九首,钢琴曲三首,理论著作三部,民族音乐论文五篇。他的音乐创作种类繁多且品味高雅,涉及多种题材形式,实践与理论兼容并蓄。在教学过程中,陆仲任先生十分注重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与创作,并且亲自带领学生深入民间学习采风,帮助学生将民间素材转化为音乐创作。他一直倡导岭南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是要在教学层面,而且要深入各个地区发掘民间音乐资源进行整理与研究,从理论创作并举,使民间音乐得以更深入全面的研习与传承。
在民族乐器的改革方面,陆仲任深刻地意识到振兴民族音乐离不开民族乐器的音色、性能等的提高与加强。早在华南文工团期间,陆仲任就开始与汪容琛、蔡余文、赵丙德等人对琵琶、秦琴、中阮等民族乐器进行改革,由此诞生了我国第一把十二平均律琵琶,其他民族乐器的音色、工艺等方面也都相应地获得了很大的改善。广州音专成立后,陆仲任在忙于学校建设以及教学的同时,仍大力鼓励学生们对自己专业的民族乐器进行改革,不仅给予他们专业指导,而且拨出专门经费支持,黄金城的笛、箫改革,胡奇文的四胡改革、陈安华的古筝改革等都极大促进了民族乐器的发展。作为音乐专业院校毕业的陆仲任,对待民族乐器改革,他秉承着借鉴西方之长,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基础上同中国传统相结合,采取最合适的方案对民族乐器进行改革。他一生都在探索、坚持音乐的民族化,并体现于他的音乐创作、理论实践、乐器改革等各个方面。他永远谨记中国音乐文化的“根”,立足民族音乐土壤,力图将民族音乐发扬光大,将中国民族乐器推向世界音乐舞台。
陆仲任先生在音乐教育事业中辛勤耕耘60多年,成就了周大风、施明新、黄金城、卢庆文、王小玲等一大批优秀的音乐家,可谓桃李满天下。他对待每一位学生都如自己的孩子,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上都悉心教导、关爱备至。他爱才如命,对于勤恳好学又有天赋的学生,竭尽所能为其聘请最好的老师,并十分鼓励学生外出学习交流,拓展专业知识面与技能。他无私奉献、真诚待人的品质感染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教师与学生,使他们在音乐之路上成就自己的梦想,成为优秀杰出的音乐人才。时至今日星海音乐学院已成为岭南地区唯一的一所音乐学院,当年深受陆仲任先生教诲的学生已成人成才,陆仲任先生的学生卢庆文、王小玲等一批留任学校的教师同陆先生当初一样,抚育培养着一批批音乐学子,为广东省乃至为全国的音乐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星海音乐学院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陆仲任先生等一批老音乐家不懈努力的结果。作为学校创始人,陆仲任把广州音专视作自己的婴孩,一路悉心照料,精心培育,见证它一路的茁壮成长。陆先生所教授过的学生每当提到他总是热泪盈眶,满怀感激之情。他不仅是一名优秀负责的音乐家、学校领导、教师,更是一代代学子的人生导师,在音乐之路上为学子们照亮明灯。陆仲任先生是我国音乐教育事业中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用自己的一生,为岭南地区以及我国的民族音乐的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为学校创始人,陆仲任把广州音专视作自己的婴孩,一路悉心照料,精心培育,见证它一路的茁壮成长。陆先生所教授过的学生每当提到他总是热泪盈眶,满怀感激之情。他不仅是一名优秀负责的音乐家、学校领导、教师,更是一代代学子的人生导师,在音乐之路上为学子们照亮明灯。
陆仲任《花城欢迎百灵鸟》(大合唱)片段:
陆仲任《铁扇公主》音乐片段:
程兴旺:陆仲任的音乐创作结合民间音乐素材和西方传统作曲技术,以简明而富有效果的音乐思维,精心建构了《铁扇公主》片音乐。它既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也有其时通俗的审美趣味,有怪异和抒情的渲染,也有恢弘的烘托。——程兴旺《早期中国动画电影音乐及其历史地位》
周大风:我深深体会,一个人如能逢到一位好老师,是最幸福的事。我因自幼得到陆老师教习,音乐上各种知识就源源而映入我的脑海之中,故在小学毕业证书对我的评语中有“音乐相当于专科一年级……”这是陆仲任先生赐给我的,使终身不忘恩师的淳淳教导。——周大风《我的音乐启蒙老师陆仲任先生》
卢庆文:陆老师以音乐成就辉煌人生,除了他的艺术魅力外,还有他的人格魅力。他职务高、地位高,但平易近人;他作品多、艺术造诣深,但低调做人。他对学生、同事亲如手足,对事业鞠躬尽瘁,对学术锲而不舍,对党和国家忠心耿耿。在广东的很长时期内,无论是本院留任的教授,还是全省其他地方的岭南音乐创作、演奏、演唱、音乐文化管理机构等方面的优秀人才,许多人都是陆先生的学生(或曾经受益于先生的教诲)。他是岭南文化“精神家园”的守护者、拓展者,又是岭南音乐“山峰上一棵挺拔的青松”。——卢庆文《备受尊敬的作曲大师、民族音乐理论家陆仲任》——写在我的恩师陆仲任先生百岁诞辰之际
汪红:父亲为人憨厚,工作认真,对学生非常关心,工作、生活的许多细节都无形中对她进行了做人、做事的教育。广州音专创立初期,父亲兼任广州乐团团长,为了专心投身于音乐教育事业,他辞去团长一职,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去。对于一位音乐家来说,作品可谓其艺术生命所在,但忙于学校各种事务的父亲只能在周末的时候抽空完成自己的作品和学术论文。父亲从来不求任何名利、回报,对他而言,培养人才、振兴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才更为重要。“前人摘树、后人乘凉”正是他的心理写照。在他看来,只有通过不断培养人才,音乐事业才能一代一代得以传承。——冰山《陆仲任:在音乐教育中传承》
王小玲:陆老师用他那深沉的爱,坚定明晰的音乐风格,滋润着华夏大地,造福普罗大众,更影响了一代代音乐学子,而我,就是其中的一位……忘不了我就读大学时陆老师对我的悉心指导(当然,也离不开其他老师对我的辛勤培育),为我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尤其是作曲与四大件(其中又以和声为最)整合能力的获取,更忘不了我童年时还不认识的陆老师所创作的音乐,早已为我脑海渗浸了民族音乐的语汇,播下了音乐的种子,形成我的艺术认识观并成就了我的工作。——王小玲《我的老师陆仲任》
崔国汉:特别怀念校长陆仲任教授,他不但是星海学院最早的创始人之一,而且是学院担任职务时间最长的领导者……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祖国的音乐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无私无畏,其高尚的品德和敬业精神,永远值得我们追思、学习和敬仰。——崔国汉《春华秋实 桃李芬芳》——星海音乐学院成立55周年及其发展轨迹纪实
沈浩杰:在培养、爱护、使用人才方面,陆仲任以一颗慈爱、细腻、包容、平等的心温暖并扶持了众多学子成才。作为学校创始人,陆仲任把广州音专视作自己的婴孩,一路悉心照料,精心培育,直至成为中国著名的高等专业音乐院校。在广州音专的创建和发展史上,陆仲任可谓居功至伟,堪称星海音乐学院的师德与学术楷模,也为中国音乐教育界树起了一块熠熠生辉的精神丰碑。——沈浩杰《音乐“宁波帮”与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初创》
符美霞:陆老师他从不厌烦,无怨无悔,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对我们每一位同学锲而不舍,由浅入深、循循善诱,以实践与教学相结合。——符美霞《回顾老师对我影响的点滴》。——写在陆仲任先生100周岁之际
1.《思乡》(1935年)《琵琶记》插曲,梅熹主唱。
2.《采莲》(1935年)《西施)插曲,袁美云主唱。
3.动画片《铁扇公主》及曲《取经歌》(1937年),万籁鸣主绘,上海艺华公司出品。
4.故事片《云裳仙子》及插曲《云裳仙子》(1938年),陈云裳主演及独唱,上海艺华公司出品。
5.《清宫秘史》(1948年)朱石麟导演,周璇、孙景璐、舒适主演,香港永华电影公司出品。
6.《国魂》(1948年)吴祖光编剧,卜万苍导演,刘琼主演,香港永华电影公司出品。
7.《大凉山恩仇记》(1949年)卜万苍导演,刘琼主演,香港永华电影公司出品。
8.《春雷》(1949年)李萍倩导演,李丽华主演,香港永华电影公司出品。
9.《春城花落》(1949年)李萍倩导演,李丽华主演,香港永华电影公司出品。
10.《山河泪》(1949年)吴祖光编剧,白杨、牛犇主演,香港永华电影公司出品。
11.《生与死》(1949年)朱石麟导演,俆立主演,香港永华电影公司出品。
12.《虾球传》(1949年)黄谷柳编剧,牛犇主演,香港永华电影公司出品。
13.《海葬》(1949年)李萍倩导演,陶金主演,香港永华电影公司出品。
14.《神鬼人》(1950年)朱石麟导演,香港永华电影公司出品。
15.《火凤凰》(1950年)王为一导演,刘琼、李丽华主演,香港永华电影公司出品。
16.《新红楼梦》(1950年)吴楚帆编导及主演,由吴楚帆独资制作。
17.《华侨故乡》(1954年)卢钰导演,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
18.《浥江两岸》(1958年)王为一导演,珠江电影制片厂出品。
19.《南海潮》(1962年)蔡楚生编导,王为一合作导演,珠江电影制片厂出品。
1.《锦罗春》(四重奏,1955年)参加全国音乐舞蹈会演,上海唱片公司制片发行。
2.《你追我赶》(1972年)广东民间乐团演出。
3.《花市漫步》(五重奏,1982年与甘尚时合作)由香港唱片公司制成密纹唱片。
4.《红棉花开》(1983年)用红花舞曲旋律,重新改编为民乐合奏乐曲,由香港唱片公司制成密纹唱片。
1.《阿细跳月》(1955年)编导梁伦;参加北京音乐舞蹈汇演,入选出国东欧演出,并拍成“华南歌舞”电影。
2.《红花舞》(1955 年)编导梁伦;参加北京音乐舞蹈汇演,入选出国东欧演出,并拍成“华南歌舞”电影。
1.《燎原火炬》(1977年,领衔合作)编导梁伦:参加北京舞剧汇演,获舞剧音乐三等奖。
2.《海底珍珠城》(1980年,领衔合作)编导梁伦;华南歌舞剧院公演。
1.《夕暮》(1933年)郭沫若词,江西音乐教育刊登。
2.《秋收》(小组唱,1955年)李季词,上海唱片厂制成唱片。
3.《珠江大合唱》(1959年,合作)朱光词;1959年十月建国十周年纪念,全市合唱团体联合在中山纪念堂演出。
4.《向秀丽赞》(合唱(1961年)广州音专学生音乐会上演。
5.《万花丛》(独唱,1976年)邓颖超词;20世纪八十年代被评为省优秀作品。
6.《羊城欢迎百灵鸟》(大合唱,1979年)郑南词;“第二届羊城音乐花会”广州音专专场音乐会上演出。
7.《花城颂》(独唱,1981年)郑南词;获评为广州市优秀作品。
8.《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大合唱,1982年)端木蕻良词,“第三届羊城音乐花会”广州音乐学院专场音乐会上演出。
9.《美丽的花儿大家栽》(大合唱,1982年)郑南词;“第三届羊城音乐花会”广州音乐学院专场音乐会上演出。
1.《晨》(1947年)于国立福建音专。
2.《忆》(弦乐四重奏,1947年)于国立福建音专;1950年元旦国立音专留港校友会在香港大酒店举行“庆祝广州解放音乐会”上公演。
3.《朝鲜组曲》(1951年)广州市文工团公演。
4.《岭南组曲》(1951年)广州市文工团公演。
5.《红玫瑰舞曲》(1951年)广州市文工团公演。
6.《昭君出塞》(1951年)广州市文工团公演。
1.《胜利颂》(1939年)获上海国立音专作品第一名。
2.《旱天雷》(1955年)广东音乐改编,刊登于《岭南音乐》。
3.《海底珍珠城舞剧音乐选曲》(1982年)。
1.《歌曲写作》(1974年)广东省艺术学院音乐系理论作曲专业教材
2.《器乐曲写作》(1975年)广东省艺术学院音乐系理论作曲专业教材。
3.《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旋发研究》(2011年)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
1.《广东音乐音阶调式》(1979年)广州音专学报发表。
2.《五度协和与民歌旋律》(1982年)广州音乐学院学报发表。
3.《粤乐旋法研究》(1984年)1989年在星海音乐学院学报分四期刊登。
4.《谈粤乐多声部写作》(1991年)星海音乐学院学报分三期刊登。
5.《谈音乐主题旋律的构思》(1995年)1996年星海音乐学院学报分两期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