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健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待炬火。
——鲁迅
人类害怕死亡,从古至今。在我这个年纪,本不应该去思考这些东西,但去年寒假的那场疫情,让我第一次感到,死亡离我们如此之近。
人类畏惧死亡,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皆滲透着这几个大字。前有秦始皇派人求仙入海的典故,后有汉文帝“不问苍生问鬼神”,更别说普通百姓了。即使是在社会进步科技发达的今天,人类也依然在不懈地追求着延长生命的技法,甚至在当今流行的网络小说里,动辄就是几生几世,寿命几百年,读者们并没有因此获得不朽的生命,反而是掏空了我们的钱包,腐化了人的思想,可见人们对“生”的欲望从没停止过。
明明畏惧死亡,可在这场抗疫之战中,我却看到了一个个奔赴抗疫前线的“逆行者”!前有医学巨擘钟南山,后有各省市的医疗支援队,在每一个做决定的深夜里,他们是怎样掂量着生与死的距离?权衡着“逆行”与退守的利弊呢?明明一个人的力量不足以拯救全城,明明这场逆行,让他们离死亡更近一步!
人类畏惧死亡,可人类更敬畏生命,尊重生命。是的,一个人的力量不足以拯救全城,但许多人的力量却可以拯救一个生命,许多次的努力凝聚在一起的力量,可以拯救一个城的大多数生命。生命是平等的,尊重每一个生命,是我们生而为人的本分。一个生命放在整个国家里,也许是渺小的,但每一个生命个体,又是伟大的,是独一无二的。正因如此,在这场抗疫中,我们扼住了死亡的咽喉,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人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
我曾在各种外国大片里听到了“敬畏生命”的口号,所以我以为疫情之下的他们会倾尽全力尊重每一个生命,然后这样的行为却只在中华大地上才发生——竭尽所能挽救每一个“新冠”肺炎患者,不计代价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在国外疫情失控时,又毅然出征帮助异国抗疫……对生命的敬畏没有国界,没有种族。中国人不是不害怕死亡,而是心怀着对生命的敬畏,认真地、竭尽全力地,去拯救每一个生命。
疫情当中,生命需要被敬畏。敬畏不是一朝一夕喊口号得来的,它是中华文明的沉淀,是将对死亡的害怕转化为奋勇向前的力量和勇气。敬畏生命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一个人的敬畏,让他成为微光,而这束微光会吸引另一束微光,微光吸引微光,形成一道光,照亮原野。这就是敬畏的力量。
指导教师点评:本文立意新颖,语言犀利。作者不写疫情本身,而是透过疫情,去审视生命,体现了作者的人文关怀和思考深度。在行文上,采用先破后立的方式,从自古以来人们对死亡的畏惧开始说起,畏惧是无法实现生命价值的,再结合当时的疫情现状,因为对每一个生命个体足够的重视,万众齐心,敬畏生命,才可以取得这次抗疫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