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夫
有朋自远方来,我总喜欢带他们去五夫走走。因为这个守望1700多年的闽北小镇,总能把人带入梦幻般的时光长河里畅游,给人插上一双奇思妙想的翅膀,在墨香中进行一次惬意的文化之旅。
那是一个不仅山川俊秀,而且地灵人杰的地方。有资料显示,继晋代出过蒋姓朝官五刑大夫一说之后,相传至中晚唐五夫古镇已具雏形。南唐时,有上大夫池繁禧、大将查文徽居此。后唐时,金吾上将军刘翔相中五夫地方之胜,携家迁入,衍育出忠显公刘韐、忠定公刘子羽、忠肃公刘珙、文靖公刘子翚等一家三代“三忠一文”。五夫胡氏先祖本为江南人,于唐末避乱而入迁五夫鹅子峰,出士大夫胡安国、胡宪、胡寅、胡宏、胡宁,作为福建的理学先儒,被称为“胡氏五贤”。还有抗金名将吴玠、吴璘、吴挺,以及一代词圣柳永与其兄柳三接、柳三复皆中进士,人称“柳氏三杰”。他们,都是五夫孕育而出的。此外,还有五夫张氏、彭氏、连氏等,史上也都出过才贤。
或许,刚有人烟的时候,这个地方并非就叫五夫。缘何得名,至今众说不一。一说五夫之名始于中晋,因早在晋代,这里就出过蒋姓朝官五刑大夫,五夫之名便由此而来。另一说是宋代时这里有胡氏一家,出过五个士大夫,五夫因此得名。还有一说,是史上这里曾有五贤过化,因而取名“五夫”以示纪念。但在我看来,五刑大夫之说也好,五胡之说、五贤过化之说也罢,尽管中晋过于久远,但至今五夫镇的兴贤街上,“过化处”的古门楼依旧傲然矗立,“五贤井”的清泉依旧畅流汩汩,无论“五夫”之名得于何说,都可传可唱。
宋代是五夫最鼎盛的时期。那时候,五夫学者云集,群贤荟萃,工商仕农无不昌盛。宋哲宗年间的公元1094年,金吾上将军刘翔之子刘韐得中进士后,历任建州知府、资政殿大学士、河东宣抚副使、京城四壁守御使等官职。他任职陕西时,率部出奇制胜,慑服入侵边境的西夏族。宋徽宗年间,辽地契丹人侵扰,燕州请求大宋出兵,刘韐应召河北河东宣抚副使,在河北一带招兵时,喜召岳飞成其帐下骁将。靖康之变后,刘韐被迫出使与金人议和,“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他宁死不降,自缢殉国。刘韐的长子刘子羽11岁随父从军,曾在和尚原、仙人关、饶风一带,与岳飞、吴玠、吴磷等人大败金兀术,后因与秦桧不睦,奉祠归里。刘子翚是刘韐的次子,他是南宋著名理学家、诗人教育家,以父荫补承务郎,曾任兴化军通判,因体弱多病辞职,筑室五夫屏山下潭溪边,讲学论道,人称“屏山先生”。
平心而论,作为一个老闽北,我过去对五夫的认识是相当肤浅的。直到1999年12月1日,武夷山以其奇特的自然地貌景观和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被世界遗产委员会作为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且是目前全国面积最大的双世界遗产地,我这才如梦初醒,惊喜不迭。却原来,武夷山的丹山碧水,全球特有,尤其作为全球文化遗产,没朱子,不可达。
循史而寻,朱熹是遵父遗嘱入籍五夫的。他的始祖是春秋时期的邾国贵族,唐末为避战乱,家族一脉迁至安徽歙州篁墩,后再迁至歙州黄墩,因歙县城南有紫阳山,故称紫阳朱氏,又因地处新安江流域,也称新安朱氏。北宋政和八年,也就是公元1118年,朱熹之父朱松受任建州军政和县尉,遂携父母举家迁闽,是为朱氏入闽始祖。10年后的建炎二年(1128),朱松移任南剑州尤溪县尉。建炎四年(1130)九月十五日,朱熹诞生于尤溪县城南的郑氏草堂。南宋高宗年间的公元1143年,朱熹的父亲朱松病逝于建瓯,临终前他向挚友刘子羽托孤,并致信刘子羽之弟刘子翚、堂兄刘勉之以及胡安国之侄胡宪等三位好友,请代为教育朱熹。是年,时年14岁的朱熹奉亡父遗命,搀母来到五夫里定居。刘子羽对朱熹视如己出,收为义子,让他在刘氏家塾就学。父者,师也。因紫阳朱氏之说,刘子羽建楼紫阳,供朱熹奉母居住,且为避朱熹顾虑“嗟来之食”,又在歇马庄购田百亩由朱家经营,消其顾虑。此后,朱熹在这里一住就是40多年,在这里创立了朱子理学,成长为理学宗师,缔造了宋代至清代700多年的中国官方哲学思想体系,也成就了五夫“理学之邦”的美誉。
为何史上五夫学者云集?我还真不知是五夫的山形地貌特别适合人居,还是自有人烟之后,自中原而来的先民带来忠君思想、家教文化,以及对子孙的真心之爱,从而在五夫繁衍并教育出一代代才贤。
的确,五夫是一个天光眷顾的所在。它的四周都是缓坡丘陵,山峦际线流畅环回,毫无突兀,彰显地形仿若天上飘落的一张荷叶。这个坐落武夷山市东南一隅的山区小镇,恰像一颗翠绿荷叶上的珍珠,圆润而闪亮。
行走在五夫镇的兴贤街上,一袭清流,潺潺缓缓,顺势而走;一派古韵,氤氤氲氲,扑面而来。历史名人手书的“崇东首善”“五夫荟萃”“紫阳流风”“三峰鼎峙”“邹鲁渊源”等砖雕石琢横匾的牌坊林立。兴贤书院、刘氏家祠、刘氏节孝坊、朱子社仓、连氏节孝坊、张琰百岁坊等古建筑排列两旁。这一切,仿佛都在时光的雕琢中,诠释出一种天地大美。
擇要而述,刘氏家祠始建于南宋建炎年间的公元1130年,初建时在府前村,与屏山书院并列,彰显五夫刘氏满门忠烈。兴贤书院建于南宋孝宗年间(1163—1189),是因为纪念理学先贤胡宪而构筑,门楣横额“洙泗心源”,左进为“礼门”、右出为“义路”,取名“兴贤”,寓兴贤育秀之意。而朱子巷则是兴贤古街的一条叉巷,始建于南唐时代约公元937至975年间,距今1000多年。因朱熹寓居五夫紫阳楼时,每次外出都需经过这条小巷,后人因此称其为朱子巷。还有朱子社仓,是朱熹为赈济灾民,于乾道七年即公元1171年创建,朱熹亲撰《建宁府崇安县五夫社仓记》。刘公神道碑,则是朱熹感激涕零并遵义兄刘珙之托,为义父刘子羽设立的墓碑。有资料显示,绍兴十一年(1141),刘子羽因不附秦桧而归里。绍兴十六年(1146)十月初二,忽风雨大作,时年51岁的刘子羽怒视北天,大呼“国恨家仇”,愤然而逝。淳熙五年(1178)三月,刘子羽长子刘珙病逝于如今叫杭州的建康。临终前,刘珙修书义弟朱熹曰:“珙不孝,先公之墓木大拱,而碑未立,盖犹有待也。今家国之仇未报,而珙衔恨死矣。”遂将安葬家父和立碑之事托付给朱熹。由此,朱熹亲购上好石材,并请篆书大家张栻书写了“宋故右朝议大夫充徽猷阁待制赠少傅刘公神道碑”题额。收题额当夜,朱熹冒着凛冽寒风,手持灯盏,俯首冰凉石板,从其义父刘子羽之父刘韐遭靖康之难,自缢殉节后被运回家乡安葬,写到刘子羽与宰相张浚联合抗金;又从刘子羽率众鏖战和尚原,血战大散关,保卫饶风岭,写到慧眼识英雄,擢升吴玠、吴璘兄弟保卫秦陇,屏障巴蜀;最后写到刘家诸贤收留了扶柩执丧的朱氏孤儿寡母,收教自己,视如己出。长达3725字的碑文,他满含深情,泪眼婆娑,连夜一气呵成。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朱熹故居紫阳楼畔,古林楠木盈盈郁郁,朱熹手植之樟,枝干遒劲,绿叶荫人。循方塘水源上溯,果有灵泉一眼,泉水清澈灵秀,涌流不息。传说朱熹尤溪出生时,右眼角上有七颗黑痣,布阵像北斗七星,其父亲朱松请人卜问吉凶,卜人曰:“富也只如此,贵也只如此,生个小孩子,便是孔夫子。”
难道真是天意?朱熹14岁投托五夫,19岁中进士,定居五夫40多年,其间在外仕宦七载,仅立朝46天。他在五夫一边著书立说,一边设堂讲学,在此教授的首批弟子有蔡元定、范念德、林择之、刘爚、刘炳等理学名儒,晚年又育黄干、陈淳、熊禾等一大批高足。
朱熹一生刚直不阿,屡次触犯皇帝、权臣,注定他仕途难容,但他集孔子之后儒学思想之大成,形成儒家思想文化的杰出代表——朱子理学,被钦定为官方的哲学正统,其影响“行之于家,用之于国”,并传播东亚、东南亚及欧美诸国。他死后,屡被朝廷追封、改封为文公、太师、信国公、徽国公、齐国公等,并“从祀孔庙”。特别是清康熙帝,不仅诏升朱子入孔庙太成殿配祀,位列十哲之次,还御笔亲书“学达性天”匾追奖,命李光地等编《朱子全书》《性理精义》颁行全国。
五夫,这个偏安一隅的闽北小镇,始建于中晋,兴于唐,鼎盛于宋,今称五夫镇,古称五夫里。宋、元时期,五夫里分内五夫里、外五夫里,原隶属建州军的建阳县。宋淳化五年(994),崇安场升为崇安县后,于宋元丰五年(1082),朝廷将五夫里划归崇安,即现今的武夷山市。
山者,田之托,田者,山所依。今日五夫盛产白莲,食之,绵如细沙,香如至榛。还有杨梅,红如血,甘如饴。水中鲢鲤田螺,其品质之优,他乡无可替代。难道这些,不拜五夫的山水五行、人文厚道所赐?
夏日的五夫,荷香阵阵,放目望去,十里荷塘,一派嬌艳。正午时分,我肃立在荷塘边5米之高的朱子雕像前,眼望朱子的等身巨著《四书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资治通鉴纲目》《太极图·易说》《易通》《楚辞集注》《韩文考异》《参同契考异》《论语要义》《大学中庸章句》《大学或问》摞叠其后,不禁想起我国当代著名思想家蔡尚思的评价: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
孔丘,孔夫子,孔圣人也;朱熹,朱子,与孔圣人贡献并提。于是我想:五夫天光眷顾,以致孕育出朱子、“三忠一文”以及“胡氏五贤”“柳氏三杰”等一代圣贤!
责任编辑林 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