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溪
龙腾万古,岩秀千山。
“龙飞何日起苍岑,洞壑蜿蜒窟宅深”(明·顾璘《游龙岩》)。作为中国南方龙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龙岩因城中翠屏山麓溶洞有岩纹形似腾龙而得名,成为全国唯一以“龙”字开头命名的设区市。
龙岩,是一片人文宝地。这里是享誉海内外的客家祖地、河洛人的聚居地和畲族人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平川畔考古,首现福建史前秘密;奇和洞发掘,更揭人类远古疑谜。这里曾是“闽越人”天堂“南海国”故都,一片乐土流淌千般神韵;这里曾是古新罗旧地古汀州辖区,三大族群交融万种丰姿……
闽西,地处武夷山脉丘陵地区,平均海拔460米,旧时主要交通动脉依赖贯穿全境的汀江和新罗、漳平的九龙江上游的船运;而旧时陆路交通,公路里程仅百余公里,主要靠肩挑和独轮车运输。闭塞的交通,为积淀深厚的闽西非物质文化保持较好的原生态提供了客观条件。
鸦片战争后,闽西开始与江、浙、赣、粤及武汉一带通商,使外地文化不断流入;闽西虽属山地丘陵地区,但又毗邻漳厦平原、潮汕平原,历史上交往频繁,故又受平原文化的浸润;闽西地处闽、粤、赣边客家大本营中心,是举世公认的客家祖地,但同时又包含了福佬文化和畲族文化,故闽西传统非物质文化同具客家文化、福佬文化、畲族文化的特质元素。
闽西的居民主体是讲客家话的客家人和讲闽南话的福佬人,他们都是北方或中原汉族为避天灾战祸几次南迁而来,他们的先祖在迁徙中带来了大量的北方或中原古文化,这些文化与闽西原有的土著文化、畲族文化不断碰撞、交融和相互吸收。闽西又是我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因而产生革命文化;闽西还是侨区,华侨遍布世界各地,又带来许多海外文化。这些多元文化在闽西这块大地上长期碰撞、交流、融汇,形成丰富多彩的闽西传统非物质文化。
龙传千年文脉,岩秀“非遗”丰姿。闽西传统非物质文化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历经历朝历代的风雨磨砺,形成了异常顽强的生命力。传统非物质文化一度被看作封建落后的东西而受到破坏。但闽西传统非物质文化却仍然以其独有的坚韧呈现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生命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当时代步入历史发展的正轨时,经过凤凰涅槃的闽西传统非物质文化,犹如火山喷发般一下子破土而出,重新在闽西大地上焕发出多彩多姿的生命力。
闽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总量大、门类齐全、分布广泛。据统计,目前龙岩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8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5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2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4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43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41人,建有非遗场馆8个、传习所14个、传习点35个。闽西传统非物质文化,是闽西数千年历史的深厚积淀,是多元文化在闽西长期碰撞、融汇的结晶。
一
姑田镇,位于龙岩市连城县东部,姑田溪畔,玳瑁山区腹地。相传,古时董埔一少女出嫁,其姑赠田一丘陪嫁,传为美谈,故得名“姑田”。姑田平均海拔600米以上,山岭重叠,峰壑纵横,溪流密布,盛产毛竹。姑田连史纸久负盛名,素有“寿纸千年”“纸中丝绸”之美誉。明嘉靖年间(1522—1566),姑田所生产的玉版纸、书写纸曾是御用奏本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姑田手工纸继承传统工艺,宣纸、连史纸等产品畅销国内外。2007年,连城宣纸制作工艺被列入福建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在姑田,最吸引人的,是这里“游大龙”的习俗。
每年正月十五元宵夜,在姑田镇乡村,大龙巡游,看客云集。上百节、千米长的大龙,蜿蜒于乡间村野,穿行在大街小巷,腾挪起伏,活灵活现;一路上男女老少趋之若鹜,前后左右相随,游龙队伍浩浩荡荡长达数里,热闹非凡;所到之处,家家门前燃松明、点香烛、摆果茶、放爆竹,迎接“龙游大地,喜到人间”。
姑田游大龙习俗,盛行于连城县姑田镇上堡村、中堡村、下堡村等十几个村及其周边地区,传承了数百年,是当地一项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全民参与的民俗活动。这一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它是和睦邻里、凝心聚力、传承家风的良好载体,同时也寄托了族人迎春接福、团结协作、建设家园的美好愿景。
二
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蜿蜒清澈的青岩河穿村而过,雄奇秀丽的云龙桥宛如卧龙蛰伏在青岩河上——罗坊,是位于连城县西北部的另一个乡。这里的村民以罗氏为主,故称罗坊。罗坊的走古事民俗活动,以规模盛大、场面壮观、激情奔放而著称,被誉为“客家乡村狂欢节”。
2008年6月,连城罗坊走古事作为“闽西客家元宵节庆”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罗坊走古事,体现了农耕社会祈求风调雨顺、百业兴旺的愿望,也展现了客家人积极向上、奋发有为、改变面貌的团结心。
相传,当年罗坊常年闹灾,非旱即涝,民不聊生。明崇祯年间(1627—1644),罗坊十三世祖懋顕公在湖南衡阳府开设钱庄,明崇祯十七年(1644)腊月,回到家乡准备过年,在与族人交谈时说到,衡阳某乡下有一祈福活动“走古事”,可以消灾避难。后由乡约公召集了当地九大房族的房长和其他乡贤进行商议,决定从次年开始每年元宵节期间举办“走古事”活动,由九大房族各出一棚古事,正月十四、十五两天上午在屋背山走,正月十五下午在青岩河里走,以祈求村境平安、消災避难,同时又可以让乡亲们过上一个热热闹闹的元宵节。从此,原先在湖南衡阳一带盛行的走古事习俗传入了罗坊。
按九大房族出棚的习俗传承了上百年,后来有两个房族放弃走古事,其中有一房族改为元宵节晚上在屋背山搭台演戏,因此九棚古事成了七棚古事。再后来,由于房族大小不一,力量悬殊,由原先按房族出棚改成如今的按村民小组出棚。
罗坊走古事的全过程,都非常讲究传统程序和礼仪。
正月十二,全村开始斋戒并确定走古事的先后顺序。上午9时许,各棚古事的负责人来到罗氏祖祠,在“三大祖师”前烧香祭拜,抽签确定七棚古事行走的先后顺序,顺序抽到第一的同时也是“大福首”。
正月十三上午,分别将放置了一年的7台神轿抬到青岩河里,清洗得干干净净。
正月十四开始走古事。天还未亮,铜锣响起,催促装扮古事的孩童和抬古事棚的青壮年起床、沐浴,到始祖祠堂“三大祖师”前烧香祈福。而后是装扮古事的孩童化装,“大福首”这棚古事的上顶扮天官,手执朝笏,笏上写着“天官赐福”四字,下顶扮和合仙,手执如意;从第二棚到第七棚,装扮成帝王将相,依次为李世民、薛仁贵,刘邦、樊哙,杨六郎、杨宗保,高贞、梅文仲,刘备、孔明、周瑜、甘霖等古代名人。
孩童化装后上轿固定,每棚古事都由十几二十名青壮年抬着前往罗氏四世祖祠堂前集中,古事棚快到祠堂时都是狂奔而来,陆续到齐后浩浩荡荡前往屋背山戏台坪。与此同时,另一些人则到罗氏始祖祠堂将“三大祖师”请出,保持一定距离跟在七棚古事后面前往屋背山戏台坪。
激情奔放的走古事即将上演。“走”,在古汉语中是奔跑的意思,这在罗坊走古事活动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正所谓“有特色举世无双,很惊险乐在其中”。
七棚古事边走边游来到屋背山戏台坪,稍作休息,“三大祖师”神轿快到戏台坪时,神铳齐鸣,“大福首”首先冲入椭圆形跑道,其余紧跟其后沿跑道顺时针方向狂奔,似万马奔腾,势不可当,直至“三大祖師”神轿到达戏台坪时才停下,并朝“三大祖师”作揖。随后,古事棚半游半走5圈,第6圈开始走“剪刀叉”(又称打“8”字形),然后逆走数圈,最后“出口”回到各自集中点卸妆。
正月十五,走古事活动进入高潮。上午,无数的当地村民和慕名而来的游客早已聚集在青岩河两岸,人流如织,水泄不通。到了中午时分,七棚古事从屋背山戏台坪“出口”,抬至青岩河畔的妈祖庙前游走,稍作休息后从云龙桥头一侧依次冲进河里。数百名壮汉抬着、护着古事棚,在冰冷刺骨的河里逆流狂奔,此时,青岩河两岸欢呼声、呐喊声、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古事棚一直狂奔到数百米外的莲章寺桥头才停下,上岸卸妆。
当地人认为,古事棚在屋背山戏台坪走“剪刀叉”,剪断的是祸根;在青岩河里奔走,浇灭的是灾源,荡涤的是心灵……
三
素有“连城南大门”之称的连城庙前芷溪村,是一个客家万人古村落,有着“千烟燃起、万家灯火”的气势和温馨。从高处俯瞰,这里的座座古宗祠和“九厅十八井”屋脊相连、飞檐翘角、青砖黛瓦,浸透着古建筑的文化精髓;远望,修竹茂林掩映,正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美景。
这里有一束绽放了300多年的绚丽奇葩同样让人叹为观止,它就是“芷溪花灯”。2008年6月,芷溪花灯作为“闽西客家元宵节庆”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芷溪花灯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乡愁记忆,也是祈求平安幸福、家业兴旺、共享美好的理想追求和人文情怀的象征。
据文献记载,芷溪杨氏十六世祖燕山公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任职苏州,娶苏州女子吴二姑为妻。二姑特别喜欢美艳绝伦的苏州花灯,于是,燕山公携妻返乡时,将苏州花灯的制作技艺以及锣鼓乐器、酒席菜谱也一并带回了家乡。从此,苏州花灯在芷溪一带生根、发芽,成为“芷溪花灯”,传承至今。
芷溪花灯制作精美、工艺繁杂,艺术性与观赏性融为一体。一架花灯由99盏各式各样的小花灯组成。其中有宫灯式的纱灯和象征祥瑞的鲤鱼灯、牡丹灯。小纱灯以竹篾为骨架,粘贴各色各样的图案花边,中间放置耐热的琉璃杯,杯中盛茶油。灯芯点亮后,整架花灯流光溢彩、晶莹剔透,神奇的“纸包火”令人惊叹不已。主体灯的上层是宝盖头,分内外两层,中间是绘有“天女散花”“大闹天宫”等人物形象的走马灯,点燃后不停地旋转,栩栩如生。
芷溪花灯的出游讲究传统与礼仪。芷溪村有黄、杨、邱和华四大姓氏,按传统习俗,游花灯由4个姓氏轮流做东,一个姓氏轮一年。当地人称游花灯为“出案”,轮到“出案”的姓氏,其裔孙以房族为单位,由一户或几户人合出一架花灯。
擎花灯不仅是体力活更是技术活。一架花灯的出游需要三四十人参与,走在最前面的是两个提灯笼的人,灯笼上写有堂号,这架花灯是哪一房族的一目了然;接着是锣鼓队,由一面鼓、两面锣以及大钹、小钹、铜钟等组成,乐队由鼓点指挥,音律独特,自成一体;擎花灯的壮汉短装打扮,腰带束腹,双手擎灯,马步半蹲前行,使花灯稳步行进,其他人则簇拥在花灯后面跟进护卫。
游花灯从正月初一开始至正月十二结束,正月初九至正月十二为“案日”,也是游花灯的高潮。“案日”期间,位于村里的安民庵设坛祈福,参加游灯的人都得斋戒;游花灯行走的路线严格按照约定俗成;正月十二“回礼”,花灯游到亲戚家,事先恭候在门口的亲戚接过花灯擎到祖堂行礼,再交还给灯主……
当花灯游回到家里时,宾客已在门前迎接。主人把玻璃杯从小花灯内取出,留一盏在灯架内,将玻璃杯移到各个房间继续点亮,表示“添丁”。锣鼓队、十番音乐在尽情表演,主人们热情地招呼着亲朋好友入席,开怀畅饮、猜拳行令。一直到深夜,4年轮一次的“出案”才徐徐落下帷幕。
多措并举传承文脉,多彩“非遗”焕发活力。
新征程新使命。龙岩,正以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在更广阔的舞台上演着新时代“非遗”传承和发展的精彩故事。
责任编辑林东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