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翠娜
摘 要:文章分析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阐述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探讨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性发展的路径。要规划顶层设计,营造文化氛围;整合文化资源,创新宣传模式;创新课程设置,渗透文化理念;激发社团活力,拓展学习平台;聚焦融媒体理念,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新路径。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建设;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33-0056-04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expounds the importance of integrating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the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probes into the path of promoting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by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 China. It is necessary to plan the top-level design, create a cultural atmosphere, integrate cultural resources, innovate the publicity model, innovate the curriculum, penetrate the cultural concept, stimulate the vitality of the community, expand the learning platform, focus on the concept of fusion media, and innovate the new path of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Keyword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novation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指出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掉了精神命脉”。[1]中央相关意见提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2]在职业教育备受重视的今天,高职院校要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职业素养、扎实的技术能力、细腻的人文情怀的综合型人才,除了切实落实专业课学习之外,还需要为学生拓展学习领域,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职业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承担的教育责任。本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发,分析在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性发展的路径,为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培养具备高尚人文素养、职业素养的综合型人才服务。
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对人、自然事物的理解,各种精神理念、文化思想的总和。它包罗万象、哲理丰富,包括传统思想文化、传统技艺文化、传统风俗文化等等,其中包含的思想和哲理影响深远。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传统文化迎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专家学者们对传统文化都进行了不同层面的解读。但是在职业教育领域,由于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实用性,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一直难以获得实质性的重视,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
(一)重视程度不够,传统文化教育欠缺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对校园文化建设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特别是一些底子薄、规模小、教育资源相对欠缺的学校,这种情况尤为严重。作者调查了所在省份部分高职院校传统文化类课程的开设情况,结果不容乐观。大部分院校的做法是,在部分系部开设如大学语文、传统文化等课程,比如社会传媒系、人文学院等与传统文化有直接关联的系部,而其他系部鲜有开设。有的学校作为选修课开设,但是教师发动不足,学生认识不够,部分学生只是为了学分而选课,学习应付了事,难以形成学习传统文化的良好风气。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教育的基础,一旦缺乏这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对于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深化职业教育内涵来说,都是一个难以弥补的短板。
(二)師资力量薄弱,校园文化底蕴不足
高职院校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等院校,对学生的培养具有一定的专门性、专业性,因此在教师配置上大多也是以专业课教师为主。从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上来看,能够全面并系统地掌握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而且缺乏相关的知识积累和系统培训,无论是进行与传统文化相关课程的授课,还是指导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都缺乏深厚的知识基础和理论修养,会直接造成校园文化氛围和文化底蕴的匮乏。文化是隐性的力量,可以对高职院校良性和有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就是校园文化的渗透者和传播者,缺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源头活水,缺少了教师的传道授业,校园文化建设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三)教育方式单一,缺乏创新性
创新精神是中华文明永葆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推动社会、国家向前发展,推动文明自我更新,更推动了我国传统文化革故鼎新,传承不断。即便是比较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高职院校,在传统文化教育上也基本是以开设相关课程为主、文艺演出、社团活动为辅,方式较单一,导致传统文化教育流于形式,普遍存在應付现象。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缺少必要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整体设计,缺乏对课程和教育方法的创新,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无法展示传统文化教育的优势与价值,大部分学生仅仅是通过大学语文等教材了解一些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或者在社团活动中学学样子走走过场,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不高,难以真正感悟传统文化的丰厚内涵。这种扁平化的学习和熏陶过程,亟待有创新理念的教育者去改变教育思路、创新教育方法,使校园文化呈现出更丰富的样态。
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在高职院校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评价一所高职院校优劣的标准是多元化的,而校园文化正是院校形象和文化品位的重要体现,是院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之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那些有价值的思想和理念必将对新时代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起到积极的影响。
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是新时代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作为治国理政重要思想文化资源,并将其融入中国道路,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完美“超越式传承”,这也为我们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最完美的表率。在当前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普遍欠缺的情况下,学校要提高思想站位,理清工作思路,结合时代特点和学院特色对优秀传统文化加以继承和发扬,将中华传统文化价值和理念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一方面,中华文化的内在品质有利于高职院校的良性发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和高度,对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和内涵建设会起到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在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中,学校通过文化建设树立富有特色的文化形象,展示学校浓厚的文化底蕴,打造持久的校园文化品牌,可以走出一条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之路。
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是提升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
校园文化不仅反映一个学校的综合实力、文化品位,更反映一个学校师生的精神风貌,价值取向,其作为校园这个育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人格品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职业院校要面对的是生源更加复杂、个体差异更加参差不齐的学生,在物质丰富的当今社会,部分学生信仰迷茫、精神空虚,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是学校乃至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职业院校如何加强思想教育,把学生培养成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这是我们要做好的功课。高职院校应着眼于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树立人才培养特色,通过加强文化教育,吸收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思想和理念。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为我们积淀了博大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精华,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献身精神,“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事方式,“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等,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提升其文化素养、整体素质都裨益良多。而综合素质、文化素质、职业素质兼备的人才,必定会在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从而彰显出高职院校的正确的人才培养方向和全面的人才培养机制,在全社会提升院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是创新校园文化特色的重要依托。
纵观我国一些百年重点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做到了卓越、厚重而有传承,比如传承百年的“北大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思想,“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复旦精神等等,其文化的渲染已经深入骨髓,思想与精神已经渗透到每一名师生的心灵,对传统文化的借鉴和发扬已经根植于这些百年名校的发展历程之中。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和价值理念、精神风貌和哲学观点能够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思想和精神助力,从而厚植文化底蕴,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职院校在专业方面的建设已经有目共睹,而文化的渗透和浸染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对提升职业院校内涵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对于一些本科院校,职业院校起步较晚,其校园文化的影响力也相对薄弱,提起校园文化,年年是大合唱、运动会、贺新年这三件宝,毫无创新可言。在新时代职业院校大发展的背景下,职业院校应紧紧抓住机遇,全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根据自身发展和特点,提炼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理念,从传统文化中找到和时代紧密相连的理念和思想,古为今用,古今结合,让老祖宗留下的智慧焕发出新时代的光辉,借传统文化的传播,培育和凝练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有新时代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
第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文明的果实,不能只让其躺在书本里,需要走入社会,走进人心,通过融入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发挥其滋养心灵、哺育成长、以文化人的作用,让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年一代中落地生根、接续相传。大学生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坚定文化自信,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将会对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创新性发展的路径
在职业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实现创新性发展,需要院校管理层、教育者和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校内外各种文化资源的积极参与。任何一方的缺席都无法促成其实施。其路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划顶层设计,营造文化氛围
基于目前的高职院校管理体制,实施文化建设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高职院校应结合学校的发展历程、历史背景和学科特色,对校园文化建设作好总体设计和系统规划,从而推进和完善制度建设。学院可以根据统一规划,把文化传承的各项具体任务落实到各二级院系、各部门。每一位师生应自觉承担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教师要提高学习传统文化的自觉性,主动承担起文化传承的使命,在日常教育管理中,要注重把时代精神和价值体系融入其中,比如,重要纪念日和开学日同升一面旗、共唱一首歌、向革命先烈敬献花圈等主题活动, 利用通识课程、特色活动、社会实践等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推动促进传统文化进校园等等,将传承的力量融入学生生活,从而培厚文化土壤,激活校园文化的生命力。
(二)整合文化资源,创新宣传模式
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校内外文化资源,创新宣传模式,积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首先,高职院校图书馆要丰富传统文化类图书的种类,为师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提供完备和及时的服务,比如定期定时更新各种传统文化类、文学类、国学类等书籍和期刊;整合学院校史、校训、校风、学风、系部文化等文化资源,总结出学院精神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相契合的着力点,着重推出由上到下一以贯之的学院文化元素和文化脉络,便于广大师生推广和学习。其次,在宣传模式上,借助校园网、微信公众号等客户端向学生推荐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美文、图片、视频、慕课、时政新闻等,让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和师生密切相伴,将学习和生活融为一体,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校可以与所在地文化部门密切合作,让师生适时参观当地博物馆、艺术馆,了解当地历史文化、地域文化,接受文化艺术熏陶;讲座是高校最常见的宣讲方式,在职业学院,可以邀请企业工匠、国学大师进讲堂,有条件的甚至可以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进行宣讲和技艺传授,并且将这种讲座发展成为一个定期举办的活动,从而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参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
(三)创新课程设置,渗透文化理念
高职院校要根据办学特色以及专业特点,开展符合院校特色和专业领域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以语文课程、思政课程为基础,增设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化概论、诗词鉴赏、民间艺术鉴赏、工匠精神名篇诵读等相关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逐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另外,各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可以根据课程内容深入挖掘与职业精神、人文素养相关的知识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相关知识点的教学,在实践环节和作业的布置上,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理念激发学生的思考,实现人文素养与技术技能培养的有机统一,将传承的力量融入学科与课堂。 教师还可以根据专业性质的不同安排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例如,艺术专业的学生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国古代手工艺品以及传统古法工艺,比如参观博物馆、了解现在饰品领域比较流行的古法金工艺等;财经专业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代货币发展史、古代商业发展史、货币收藏等相关知识,在实践中更好地传承优秀文化。
(四)激发社团活力,拓展学习平台
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最重要的接受者和受益者,也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力军。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学生社团等方式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传统文化学习,成立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社团,如国学类社团、琴棋书画类社团、茶道美食类社团、服饰武术类社團等,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1.组织学生学习体验茶道、国画、剪纸、民乐、武术、舞狮等传统技艺;比如在欣赏和学习国画的过程中,学生会体验到国画渲染的魅力、笔墨的趣味和水墨交融的意境;在欣赏和学习舞狮过程中会感受到武术、音乐和舞蹈等多方面的元素的融合,既有运动美,又有趣味性,内涵丰富,文化气息浓郁。2.以中华传统节日为载体,组织学生开展具有文化意义和现实意义的活动,如清明民俗演变与传承,端午节包粽子念屈原,中秋赏月吟诗词,冬至包饺子赏雪景、春节民俗文化介绍等。学生参与这些活动会感受到各种节日文化气息,在动手的过程中感受合作的快乐和享受劳动果实的喜悦,活动形式多样、参与度高,同时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3.定期举办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国学经典诵读、诗歌朗诵会、国学讲座等活动,让学生熟读经典,让经典走向学生。
总之,让学生在社团实践中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拓展传统文化的学习平台,增加文化浸润和文化体验,提升文化自信。
(五)聚焦融媒体理念,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新路径
融媒体不同于过去单一媒体或者少量媒体的传播,其实现了多种媒体形态(如图形、文字、音频和视频等)在不同媒介(如广播、杂志、书籍、网站、报刊、微信公众号与 APP等)中的传播。[3]融媒体的传播特点是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传统文化借助融媒体的优势,可以实现裂变式传播。大学生对新生事物的接受力强、参与热情高,高职院校应及时聚焦融媒体理念,大力发展融媒体平台,吸引广大学生关注信息发布,结合时代特色,结合融媒体这一新信息传播形式,创造出富有新时代气息的文化形态,易于被学生所接受的文化样式,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继承。
1. 创新传播路径。借助新媒介新形式,高职院校要积极占领网络舆论高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通过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号、 APP、自媒体平台,资源共享、平台互通,营造出贴近学生生活、健康向上、富有青春气息的校园文化形态,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内的良性传播。
2. 提升学生参与度。融媒体以其海量的信息资源、快速的更新速度、愉悦的视听感受以及强大的沟通性,深深吸引众多学生置身其中,不仅实现了媒体互融、全员发声的信息传播样式,也为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3. 打破传统的课堂模式,探索以传统文化为内容的融媒体教学。在融媒体时代,“教师不只是把书本上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数据和媒介的优势,让学习变得有趣。”[4]当代大学生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新知识途径繁多,获得知识相对容易。如何穿透知识的壁垒,把繁多的知识融合贯通,变成学生自己的一套知识体系,这需要教师打破传统的课堂模式,探索融媒体方式改变课堂,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和教师的引领下,主动探索和思考,实现新的高效的学习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中蕴含的中国精神和人文性格代代相传,直至今天也有着生机勃勃的现实意义,通过融媒体的传播,学生全方位多角度,以故事、哲理、图片、视频等形式接受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的智慧观照现实,实现从教的融合到学的融合,让传统文化在融合中得以创造性的传承。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文化源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将传统文化教育和学校各项教育活动相融合,将传统文化理念与价值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创新宣传模式和路径,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文化保障和强大的文化动力。在校园文化建设实施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和广大学生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和贡献,而我们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就是在一代代人的传承中摒弃糟粕,留住精华,从而走向丰富和伟大。在传承和发扬过程中,高职院校也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创新路径,寻找方法,寻求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更加完美契合的融合方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13.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Z].2017-01-25.
[3]张小玲.浅析融媒体传播传统文化的方式[J].传媒,2017(14):81-83.
[4]许沁.共享“耳边”的好老师好学校,融媒体教学对未来老师提出新挑战[N].解放日报,2018-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