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强 刘丽军
【摘 要】 对李景良教授诊治类风湿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白塞病等风湿病的经验予以总结,认为风湿病为全身性疾病,病程长,临床表现多样,在标准化西医治疗方案基础上,根据中医辨病辨证、分期分型治疗,可明显提高疗效,减轻西药不良反应。
【关键词】 风湿病;经验;李景良
李景良教授是河南省名中医和著名中西医结合风湿病专家,河南省首届中医药青苗人才培养项目指导老师,擅长应用经方和时方辨病辨证治疗风湿病,同时能中西医汇通,经方与时方灵活运用。现将李景良教授诊治风湿病经验总结如下。
1 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是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临床特点的风湿病,其病程长,发病率高、致残率高,临床表现复杂多样[1]。李景良教授认为应在明确诊断基础上分期、分型治疗[2]。
急性发作期患者,常表现为关节热痛、肿胀、发热,伴有口渴、小便黄、大便干,舌质红,苔黄或腻,脉浮数或滑数。实验室检查多血小板计数增多,红细胞沉降率(ESR)增快,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升高等炎症表现。李景良教授谨遵张仲景之意,将此期分为3型。風湿在表型:类风湿关节炎初发者,有因汗出当风或经常贪凉所致者,其起病急,病程短,表现为全身游走性疼痛、低热、怕风冷、双手指对称性肿痛明显,舌淡、苔薄白,脉浮数,方选麻杏苡甘汤加减,药用炙麻黄、杏仁、薏苡仁、甘草、桂枝、威灵仙、柴胡等。正如《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所述:“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若风湿在表,诊治不当,重用辛温燥热之品,或因病情发展化热伤阴,表现为四肢大关节红肿热痛,周身酸重不适,屈伸不利,游走不定,得热痛甚,或伴有发热,舌质红,舌苔正常,脉数。治宜疏风清热,祛湿通络。方选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药用桂枝、芍药、知母、甘草、羌活、独活、防风等。也是尊张仲景“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之意。
若风湿热毒,或为风热,或为湿热,或为风湿热等,进一步发展往往形成热邪伤阴的局面,致湿热与阴虚并重,累及膝、踝、肘等大关节时,可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灼热或触热、关节腔积液等湿热痹阻证,伴有持续低热、大便干、口渴但不多饮、舌质红,少苔、脉细数等阴虚内热证。当选猪苓汤和四妙散加减,药用阿胶、猪苓、云苓、泽泻、滑石、川牛膝、薏苡仁、苍术、黄柏,意在利水不伤阴,滋阴而不恋邪,使水气去,邪气清,阴液复,诸症除。
缓解期患者关节畸形,屈曲受限,腰膝酸痛,舌质黯淡,苔薄,脉沉弦,李景良教授认为,主要病机是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不足,风寒湿热等外邪相挟乘虚而入,阻滞于经络、骨节,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发,为本虚标实之证。治疗上主张补肝益肾,祛风除湿,化痰通络,活瘀止痛[3-4]。自拟愈痹丸治疗,药用生地黄、熟地黄、龟板胶、当归、骨碎补、淫羊藿、续断、鸡血藤、制川乌、露蜂房、乌梢蛇、全蝎、蜈蚣、羌活、独活、广地龙、大黑蚂蚁、白芥子等。上述诸药共磨细粉,水泛为丸,梧桐子大小,每次口服6~8 g,每日3次。方中熟地黄、龟板胶、骨碎补、淫羊藿、川续断、大黑蚂蚁补肝益肾,温阳壮骨;羌活、独活、制川乌祛风除湿,散寒除痹;白芥子豁痰利气;当归、鸡血藤、广地龙活血化瘀;露蜂房、乌梢蛇、全蝎、蜈蚣搜风消肿,通络止痛。诸药共奏补肝益肾、祛风除湿、化痰通络、化瘀止痛之功。
2 痛风性关节炎
李景良教授认为,痛风性关节炎虽归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但与其他痹证并不相同,其发病以内因为主,多由平素嗜酒肥甘厚味,损伤脾胃,湿热内蕴,久蕴不解,酿生痰浊瘀毒,流注经络骨节所致[5];湿热、痰浊、瘀血三者交阻日久,互为因果,导致痛风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在急性发作期,主张以清热解毒,利湿化浊,祛瘀通络为治疗法则,自拟萆苓痛风方口服,药用苍术、黄柏、川牛膝、生薏苡仁、粉萆薢、土茯苓、山慈菇、生白芍、泽兰、防己。本方由经典利湿剂四妙散化裁而来,苍术祛风燥湿;黄柏清热燥湿;川牛膝补肝肾、强筋骨、活血化瘀;生薏苡仁祛湿热、利经络;四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之功。另加粉萆薢,其性味淡薄,擅于渗湿,能分清浊且利水但不伤肾;土茯苓清热除湿、解毒祛邪、通利关节;山慈菇清热散结、解毒消肿;赤芍清热凉血、消肿止痛;泽兰配防己可活血利尿、化瘀消肿,生白芍柔肝止痛等,其中苍术、生薏苡仁既健脾又能兼顾护脾胃免受苦寒之伤。上方共奏清热祛湿、解毒通络、消肿止痛之功。对于缓解期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当嘱其严格低热能膳食,避免高嘌呤饮食,戒酒等以防关节炎复发。
3 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类病因未明,以中轴脊柱受累为主,可伴发关节外表现,严重者发生脊柱畸形和关节强直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西医多采用非甾体抗炎药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近年应用于临床的生物制剂虽有一定疗效,但价格昂贵,非一般家庭所能承受,且有诸多禁忌症。李景良教授认为,本病需要集中西医两法之长,分期、长疗程治疗[6]。急性发作期非甾体抗炎药足量规范化应用,快速控制病情进展,防止发展成严重的脊柱和关节畸形。缓解期禀赋不足,肾督亏虚为主,本虚标实,肾督虚为本,风寒湿为标的病机特点,治疗上应以补肾强督、强筋壮骨、蠲痹祛邪为基本原则。李景良教授在常规运用柳氮磺吡啶基础上,加自拟强脊康复丸口服,药用金毛狗脊、龟板胶、熟地黄、酒女贞、生白芍、盐杜仲、骨碎补、制川乌、青风藤、白芥子、蜈蚣、水蛭、当归等。上述诸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次服10 g,每日3次。方中龟板胶、熟地黄、女贞子、金毛狗脊、盐杜仲、骨碎补等补肾填精,强筋骨,壮督脉;制川乌、青风藤、白芥子、蜈蚣、水蛭、当归等祛风除湿,逐瘀散寒。全方配伍既能除痰、湿、寒、瘀之实邪,又能补精、髓、气、血之虚,谨遵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的治疗大法。
4 白塞病
白塞病属中医学“狐惑病”范畴。李景良教授认为,其病因病机是感受湿热或热毒之气所致。常应用经方甘草泻心汤加减,方中重用甘草,且生甘草和炙甘草同用。药用生甘草、炙甘草、清半夏、黄芩、金银花、黄连、白术等。生甘草清热解毒,消肿毒,缓急止痛;炙甘草补中益气,缓急止痛,可用于脾胃虚弱证。两者配伍,既能清热解毒治其标,又能健脾益气治其本,常用于脾虚生湿,湿郁化热证,湿热流注于下焦出现的二阴、下肢溃疡等,正如《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第三》曰:“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食于上部则声嗄,甘草泻心汤主之。”
5 关节疼痛
疼痛是一个症状,痹证所致的骨关节疼痛是多数风湿病患者常见症状之一。其病因有“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之分,即虚实标本之别,但以“不通则痛”标实居多,根据标本兼治原则,临床上痹痛的用药也应该治标和治本相结合,以辨证用药为主,但切不可单一使用止痛药物,以免喧宾夺主。李景良教授根据患者虚病邪夹杂不同,采用祛风止痛、散寒止痛、清热止痛、消肿止痛、理气止痛、活血止痛、缓急止痛、养血止痛、搜风止痛等方法。芍药甘草汤是最常用基本方,芍药配伍甘草,一酸一甘,酸甘化阴,一敛一滋,可滋阴养血,柔筋止痛,治风湿病一切疼痛病证。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芍药甘草汤具有明显的抗炎和镇痛作用,且芍药和甘草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7]。但对于关节明显疼痛且不易缓解者,可酌情配合应用非甾体抗炎药以图急则治标,能快速缓解痛苦,提高患者长期治疗的依从性。
6 病案举例
【病案1】患者,女,32岁,2018年11月初诊。以多关节肿痛2个月余为主诉。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膝关节肿痛,当地考虑为滑膜炎,给予非甾体抗炎药及自制膏药治疗,疼痛减轻,半个月后又出现双手指近端指间关节、双腕关节肿痛,双手晨僵,每日> 1 h,舌淡、苔薄白,脉浮数。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1600 RU·mL-1,类风湿因子(RF)227.3 IU·mL-1,C-反应蛋白(CRP)42.9 mg·L-1,ESR 78 mm·h-1。西医诊断:类风湿关节炎,急性活动期。中医诊断:痹证(风湿在表证)。处方:炙麻黄3 g、杏仁6 g、薏苡仁20 g、桂枝6 g、威灵仙9 g、羌活10 g、金银花10 g、白芍15 g、忍冬藤20 g、青风藤10 g、甘草6 g。7剂后复诊,患者诉服药后每日少量汗出,关节僵痛减轻明显,关节肿痛逐渐减轻,治疗上调整为中西医结合,加用甲氨蝶呤10 mg,每周1次,口服,中药去麻黄、杏仁,加独活12 g、细辛3 g。继续服用14剂后,患者关节肿痛、晨僵基本消失,复查RF 98 IU·mL-1,CRP 17 mg·L-1,ESR 2 mm·h-1,肝肾功能正常,无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继续给予甲氨蝶呤口服,中药调整为愈痹丸每次6 g,每日3次。连服半年后关节症状消失,各项实验室检查正常。
【病案2】患者,男,体胖,44岁,2018年10月初诊。以右踝关节肿痛1个月为主诉。患者右踝关节肿痛,色红,触之发热,疼痛明显,自服布洛芬可減轻,曾有左膝关节肿痛,既往痛风性关节炎病史6年,偶然发作,本次发病前多次饮酒,熬夜。查血尿酸526 mmol·L-1。西医诊断: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诊断:痹证(湿热下注证)。处方:川萆薢30 g、土茯苓20 g、薏苡仁20 g、苍术10 g、豨莶草15 g、白芍10 g、忍冬藤20 g、川牛膝15 g、车前草10 g、汉防己10 g、山慈菇12 g、黄柏10 g、甘草6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二诊患者诉关节肿痛减轻明显,有轻度腹泻,调整白芍为炒白芍,加茯苓20 g、生姜3 g,再服7剂后关节肿痛基本消失,复查血尿酸正常,建议服用非布司他40 mg,每日1次,口服3个月,戒酒、减肥等,随访半年,患者痛风未再复发。
7 结 语
风湿病病种多,症状复杂,各医家对其病因病机又有不同见解,李景良教授主张博采众长,而不能禁锢于具体某法,需结合当今诊疗规范和指南,衷中参西,融会贯通,在辨“病”基础上,综合分析其“症”,寻求疾病之“本”。急性期多邪重,药当重用急攻诸邪,缓解期多正虚,需缓补其虚以固其本,防止病情反复。另外风湿病病情缠绵,大多需长疗程用药,因此全程顾护脾胃尤显重要。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及治疗指南[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2,2(16):4-8.
[2] 张永强.李景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经验[J].临床中医研究,2013,5(1):78-80.
[3] 李景良.愈痹丸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40例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04,22(1):39-40.
[4] 李景良,甄浩冉.愈痹汤联合甲氨蝶呤、塞来昔布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43例临床观察[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8,7(6):27-29,42.
[5] 欧艳娟,韩东强,李景良,等.萆苓痛风方对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实验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5-8.
[6] 李景良,李婷,陈东亮.强脊康复丸缓解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腰骶晨僵时间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3,7(21):3004.
[7] 刘陶世,赵新慧,段金厫,等.芍药甘草汤总苷抗炎镇痛作用的配伍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7,11(18):427-430.
收稿日期:2020-02-23;修回日期:2020-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