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实施路径探究

2020-11-20 05:47徐可欣胡菊星邹星
法制与社会 2020年32期
关键词:人权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美好生活

徐可欣 胡菊星 邹星

摘 要 美好生活是人民群众的向往,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与人民紧密相依,披荆斩棘发展至今99年,始终把人民利益作为一以贯之的使命和担当。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是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奔向幸福生活的奋斗史,更书写出了我国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新篇章。

关键词 人权保障 美好生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作者简介:徐可欣,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助教,江西财经大学法律硕士,主要从事法理学研究;胡菊星、邹星,中共南昌市委党校。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11.133

千百年来,美好生活都是人民向往的生存状态。进入新时代,人民的权利意识更加强烈,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标准更高、内容更广。要满足这种追求,党和国家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通过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让每一个公民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幸福感和安全感,才能更好地展现出中华民族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面貌。

一、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概述

(一)美好生活具有独立性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是孔子向往的大同社会;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1],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探索的共产主义。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对于美好生活的表达都各不相同。因为,每一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人们生活需要的产生,都受制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结构。

原始社会,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质资料极度匮乏,饥荒、寒冷、疾病等问题长期威胁着人们的生存。在此种社会条件下,物质需要是第一位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吃饱穿暖就是人们所向往的幸福生活。

到近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使得在短短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内物质生产比过去任何时代创造的生产力总和还要多,人们的物质需要被极大满足后,直接促进了人的精神发展,人们对生活有了相对更高层次的追求,对生命有了更加深入的价值探索。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社会生产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虽然我们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社会生产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2],但是人民主体性空前高扬,在基本满足物质需要的基础上,人民渴望更高水平、更丰富、更具有个性化的物质文化生活和服务。

人民追求的美好生活具有独立性,它受制于不同的生产力水平、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却又最终和谐统一体现于人民社会生活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美好生活需要协调性

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之间的协调。人的需要共有三个现实层次,其中,在低层次的温饱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之前,人们无暇顾及更高级别的享受需求。通过科技的快速进步、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物质资料从无到有,使得人们的获得感成几何倍数的增强,物质丰富所带来的愉悦感对人们形成巨大的影响力。但是过度强调物质作用,把其作为信仰的对象,就减损了生活的价值,限缩了生命的意义。所以,精神文化发展需要跟上物质发展的步伐,提速更要提质。不能以娱乐化、碎片化、低端化的文化产品迎合刺激人们的感官消费需求,而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合理借鉴世界各国优秀的文明成果,从而精准契合新时代人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协调统一高质量发展的新期望。

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之间的协调。新时代的美好生活需要通过经济社会的不断创新发展实现。发展不仅是个体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小康社会不只是一小部分地区,一小部分人的小康,而是社会的全面小康。只有把握住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平衡点,才能使每一个个体自由全面的发展成果汇聚成整个社会心向往之的美好生活。

二、党和国家进行人权保障的发展历程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的使命,就是为了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为人民争取生存权、发展权和民主权利。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应规定一切不反对抗日的地主资本家和工人农民有同等的人权、财权、选举权和言论、集会、结社、思想、信仰的自由权”。 共产党还在抗日根据地制定了一系列保障人權的法律,并开展了保障人权的实践。改革开放后,我国先后加入多项国际人权公约和议定书,对于国际人权文书在促进和保护人权方面发挥的作用高度重视;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1954年,我国的第一部宪法,以全票赞成获得通过,首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1982年修改宪法时,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首次置于“国家机构”一章之前,这充分表明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授予;党章作为党内最高政治法规,集中体现着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明确坚持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指导思想,“尊重和保障人权”一词也在党的十七大首次被明确写入党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新的时代条件,面对严峻的社会挑战,始终坚持党的执政为民理念,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又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上升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今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民法典,不同于大陆法系“重物轻人”的特点,将“人格权”一章首次独立成编。“人格权编”条文极大丰富,这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非常具体而务实,中国的人权保障事业经过了几十年的艰辛历程,一直奋进在满足人民期盼,创造美好生活的征程上。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持续优化”;社会保障是关乎国家稳定的重要手段,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努力,我国在城乡基本建立起社会保障体系,保障范围逐步增加,覆盖人口已经跃居全球第一;医疗卫生事业也不甘落后,我国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改善,“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提高至77岁”;贫困人口数量不断减少,新中国成立以来,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7%,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反贫困斗争。[3]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4],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历经沧桑风雨却从未改变,无论何时,共产党总是以人民利益为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将人民群众的美好期盼作为自身的奋斗目标。尊重和保障人權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关键,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必要条件,也是确保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向往生活的基本要求和路径。

三、党和国家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注重尊重和保障人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必须做到实打实、不掺任何水分。”[5]这表明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更重要的是满足人民群众的向往和期待,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事业等各个方面都充分坚持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一工作原则。

(一)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全面”,所以,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不仅是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也是政治文明的不断完善,更包括公民在政治领域各项基本人权的全面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所以,要体现人民主权,就要切实保障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政府需要转变执政理念,真正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将支持引导公众理性参与政治生活作为一项责任和义务;建立健全公民参与政治的各种渠道和各项制度,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人权法治化建设,构建较为完备的人权法律体系,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

(二)决胜脱贫攻坚战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存在不均衡的问题,农村与城镇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存在一定差距。虽然全面小康不是要求每个人都实现具有同样标准的小康,但如果农村的贫困问题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全面小康也不能让人信服,更无法体现人权保障的精神内涵。所以,“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要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坚持全面打好脱贫攻坚战;要坚持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着力提高精准脱贫的质量和成效,坚持“两不愁三保障”的扶贫标准,才能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要坚持扶贫同扶智相结合,授人以渔,激活贫困群众发展生产、提高生活质量的内在动力。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脱贫攻坚战,不仅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国道路,而且为全球的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智慧,更彰显出大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必胜决心和保障人权的坚定态度。

(三)补齐文化短板

《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迫切需要补齐文化发展短板、实现文化小康”。文化是国家发展的软实力,也是人民群众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需要。推动文化发展改革,不仅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而且也为人民群众抵达心之所向的精神乐园开辟了通道。所以,要探索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加公共文化设施的数量,扩大文艺演出覆盖面,均衡不同地区文化产品的供给;要坚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扎实开展价值塑造,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时代感。只有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得到了有效满足,才能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社会事业的保障程度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从每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能感受到,不论财政收支平衡如何,但基本民生投入只增不减。要充分实现尊重和保障人权,就应该从社会事业建设的各方面入手。要注重教育公平,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要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完善医保直接结算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政策,推进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等。孙中山先生认为“民生主义就是使大多数人享大幸福”。所以,民生问题本质上就是人权问题,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发展建设好社会民生,就是最有力的人权保障。

尊重和保障人权不是进行政治宣传的口号和标语,而应该扎实体现在党和国家的治理能力中。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但是中国人民完全相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能够带领我们完成这一奋斗目标,最终实现人们群众所向往的美好生活。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 李克强.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4] 同[2].

[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猜你喜欢
人权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美好生活
我国刑事诉讼中非法实物证据的排除标准研究
卖套房子半生无忧?谁摧毁了北京精明夫妻的“美好生活”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视域下的人权保障核心探索
浅析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存在的问题
发生逻辑、哲学意蕴与当代价值: “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多维透视
精明夫妻卖北京房子欲半生无忧,不料“美好生活”以血腥收场
如何有效发挥离退休干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实施“十个全覆盖”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农村文化建设思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农村文化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