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瑞钦 陈黎铃 汤荣青 王建平 葛平
高考语文,作文向来是夺分利器。本刊2019年32期与2020年16-18期合刊,分别刊发了应届高考语文高分考生的作文素材考场实战经验分享,和应届高三备考考生的备考经验分享,均得到了读者的好评。可见,如何积累作文素材,和在考场上如何做到应对自如,是大多数同学们急切关注的话题和一直在纠结和苦恼的问题。
由此,2020年高考过后,我们再次邀请了部分高考考生,以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全国II卷及江苏卷为例,在分享他们如何在平时学习中积累素材的同时,着重讲述他们在今年高考时,面对文题时的应战技巧,如何确定主题,如何谋篇布局,如何运用素材……相信对广大准高三的学弟学妹们而言,这一经验分享将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与实操性。
◆全国Ⅰ卷◆
高考实战· 积累千日,只为一时
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郑浩哲(2020年高考语文131分)
作文首先靠思想、立意,再次看素材,而我认为积累有两种。
其一,是素材本身的积累。寻找一些较为新颖的素材,但不要太冷门。寻找素材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去找——这样会增强对素材的记忆效果。记忆时采用记关键词的方法往往能事半功倍。但在找到自己心仪的素材之后,并不是抄一抄背一背就可以了事,思考这则素材的核心才是重中之重。在每次考试后,寻找自己素材的空缺处并及时补充。
其二,是素材运用经验的积累。要知道,素材只是锦上添花,增强文章说服力、可读性等,不能代替论证。一篇文章洋洋洒洒全是例子,没有自己的想法,这万万不可。而素材这种东西,或多或少会积累到和别人一样的,想得到高分,怎么用是个要紧事。在平时,找个作文题或直接对某个论题写一段话,把自己近几天积累的素材用上去,再加上自己的理解,调动所有脑细胞,找到素材与这个论题的内在联系,或许最后你自己都会惊讶:原来这个素材还可以用在这里(但切记不要用得太牵强,仅仅为了用素材而用素材是有风险的)。同时,在考场中判断出主题之后,或许就能瞬间想出别人不知道、想不到、用不到的素材,甚至让改卷老师都惊叹:原来这个素材还可以用在这里!此外,各个素材是详是略,用或不用,都可以借此锻炼一番。
积累写作经验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素材的使用上,甚至能影响到立意。當然立意首先要正确,太独树一帜可能离题。比如,今年的作文反押题操作让大多考生直接懵了。对这种材料,最好想得比别人深一些,与现实相结合。从网上看,大多数人想不到的是这点:思考今日中国战疫、脱贫(回归时代热点),最需要的是他们中的哪一类人。此外是对人物的取舍。齐桓公不计前嫌,鲍叔有伯乐精神,那管仲好像没有太“高大上”的品质,似乎比较不好写。其实除了写品德修养外,还可以思考管仲的成“才”之路,管仲这个千里马本就有才能,还有鲍叔这个伯乐识以慧眼,更有齐桓公这个骑马者策以其道,这才共同成就了一个真正有用的人才。除了思考贤才与伯乐的关系,还可将管仲作为中心讨论人才在社会的发展问题……对于较新的立意,以及该立意对应的素材,在考场不容易想到,但平时有意识地练,也未必就做不到。
诚所谓量变引起质变。刍荛之见,希望对学弟学妹们有所帮助。
高考实战·厚积薄发,素材意识
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曾鹏凯(2020年高考语文134分)
一拿到试卷,看到高考作文试题后我不免会心一笑:小学时通过《中华上下五千年》我就已熟知管鲍二人的事迹,在平时作文中也曾将其作为论据使用过多次,考场上再见,真是有一种如“他乡遇故知”的安心。其他可用以佐证“识人之明”的论据顺着思路冒了出来,我也不免庆幸多年的阅读给了我可以“厚积薄发”的机会。
我想作文素材的积累,离不开阅读,阅读是语文最大的活水。在高三之前,我们的阅读不应全以“积累素材”为目的,博学而明辨是第一要务,即广泛了解、辩证思考。要养成的是对原材料的感觉,而不是咀嚼制成品,从而培养自己的素材意识。高三时期学习任务重,没有足够时间留给阅读也是常态。《作文与考试》这本杂志高度浓缩的材料,对于短时间内积累新素材,避免使用经典素材导致“撞车”,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也要警惕过度地依赖现成素材,未经自己的理解消化,难免有误解误用的情况。
若要实现对素材的内化,平时就应当注意相关的训练。素材积累绝不应当只罗列事件、名言,还应当标记出素材的适用范围。还可以根据作文的常见主题,将素材内容转化成论证性的句子;或者将素材与审题立意练习相结合,试着按专题画出思维导图。这样的训练做多了,考场上自然就能游刃有余了。
当然,应当谨记的是:素材是为了佐证和丰富你的文章,切不可喧宾夺主,占据了有限的论证主体,这就过犹不及了。
高考实战· 素材发散,创新“定制”
马鞍山中加双语学校 张子欣
(2020年高考语文129分)
考场作文,更多的是方法技巧的训练与素材的厚积薄发。例如我们平时看到排比句式的电视节目词:中国速度,是天生不向灾难低头的倔强;中国精神,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信仰;中国力量,源于每一个为挽救生命拼搏的人。例如我们发现纪录片里的序言让人感到眼前一亮:你见过什么样的中国,是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还是300万平方公里的澎湃,是四季轮转的天地,还是冰与火演奏的乐章。还有,你关注过建国七十周年大阅兵康辉和海霞两位主持人激情澎湃的解说词吗?在你平时刷抖音看微博时,关注过那些教育学者整理的好词好句吗?这些都可以为我们所记录,成为考场上为我们提供造句子的思路。
在此之上,学姐认为,学会吸取其中构词造句的方式与技巧,结合作文题目自己创新“定制”一篇属于自己的作文才是最重要的。
一定会有很多学子悉心研究全国卷多道作文题,会发现“爱国”是大主题,无论是“中国关键词”“劳动最光荣”,还是齐桓公、管仲与鲍叔的“爱恨情仇”……只要不偏离大方向,所有准备的素材都可以调动起来,你说热爱创新的中国人民不爱国吗?你说爱岗敬业的中国人民不爱国吗?你说严于律己的中国人民不爱国吗?从一个素材,发散为多种主题的作文都可适用,需要找到这些主题中息息相关的部分,大部分的作文考题立意点都不止一处,因此我们作文时也多了不少思考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