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连锋
【高考真题】
(2020年高考作文新高考Ⅰ卷)閱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果断采取防控措施,全国人民紧急行动。
人们居家隔离,取消出访和聚会;娱乐、体育场所关闭;政务服务网上办理;学校开学有序推迟;公共服务场所设置安全“一米线”。防疫拉开了人们的距离。
城乡社区干部、志愿者站岗值守,防疫消杀,送菜购药,缓解燃眉之急;医学专家实时在线,科学指导,增强抗疫信心;快递员顶风冒雨,在城市乡村奔波;司机夜以继日,保障物资运输;教师坚守岗位,网上传道授业;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传递温情和力量。抗疫密切了人们的联系。
请综合以上材料,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素材支持】
郑能量,长沙90后小哥,在武汉封城的第三天下午,他从长沙宁乡家中出发,冒雨开车4个多小时,驱驰300多公里,一路“逆行”前往武汉——“知道此行凶险,已抱必死之心,始明不惧之志。自古忠孝两难全,我郑能量自愿进入疫区做志愿者,自愿接受最累最脏的任务,哪怕是扛尸,这都是我的选择,也都是自己的社会责任。”这种气魄和胆识,大有“茫茫宇宙人无数,几个男儿是丈夫?”之慨!此后,郑能量就像陀螺一样高速运转着,他加入“武汉抗疫公益者联盟”,每天奋战十七八个小时,接送需要帮助的人,运送因感染新冠肺炎不幸去世的患者尸体,转运各地援助武汉的抗疫物资,饿了就吃碗泡面,困了就在车上打个盹,深更半夜把车开到桥洞下,裹一条毯子倒头就睡。他的同伴说,郑能量很平凡,但他就是黑夜里的一道光。(详见《作文与考试》2020年第14期第13页《我是郑能量:向阳而生,逆光而行》)
【运用提点】
此题属于材料类作文。材料由三段文字组成,第一段介绍时代背景,突出疫情防控这一社会热点;第二段介绍各种防疫措施,强调“防疫拉开了人们的距离”,其中暗含“距离”是一种科学、理性的选择;第三段介绍各行各业的抗疫行动,隐含对“联系”的阐释,面对疫情正是不同人的主动担当、相互温暖、坚守责任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三段材料,用疫情下的具体事实阐述了“距离与联系”的内涵,对材料中的具体行为深入思考,便会发掘出行为背后的价值选择、责任担当,进一步探究便会触及制度优势、综合国力、文化底色等写作内容。导引语中明确了“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写作主题,为文章限定了内容;写作中只要紧扣疫情这一背景,突出“距离”和“联系”两个关键词,围绕“距离不能阻隔联系”这一基本中心,就不难写出合乎要求的文章。当然,如果能对“距离与联系”进行一定的辩证分析,上升到一定的理性高度,更能增加文章的深度,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另外,“明确文体”的要求,也给考生提供了文体选择的自由,可以写一般的论述文,也可以采用书信、演讲稿、发言稿等实用性文体。
素材中的郑能量主动担责,奔赴武汉服务他人,接续了疫情阻断的联系,跨越了空间的距离,给人带来情感上的温暖。
【活用语段】
俄罗斯有句谚语:如果心是近的,遥远的路也会是短的。是的,新冠疫情虽然隔绝了我们的联系,但是对疫情的共同关注,在疫情中的相互守望,却让我们跨越空间,将心凝聚在一起。还记得那个“已抱必死之心,始明不惧之志”的长沙小哥郑能量吗?他在武汉封城之初,自驾驱驰三百里逆行至武汉;他在疫情汹汹之中,加入“武汉抗疫公益者联盟”自愿接送病患者;他每天奋战十七八个小时,将各地驰援武汉的抗疫物资运送到需要者的手中;他饿了吃泡面,困了睡桥洞,却将温暖与安稳传递给隔离中的人们。疫情中,不正是有郑能量这样平凡的千万人,将自己化身为桥,联通了武汉与外地的距离,沟通了隔离家庭与外界的距离,贯通了人与人心灵的距离吗?有了爱,天涯共此时;有了情,万里尚为邻。人间的大爱,让我们在疫情中身虽相隔,心却相依。
【教师精评】
文段在叙例时先设问引出对象,然后列举人物具体事迹,以“他”领起,构成排比,丰富事例的内容,增强论述的气势。采用反问句对事例进行解析,回扣了文段论述主题。
【高考真题】
(2020年高考作文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论读书还是行路,我们都会与地名不期而遇。有些地名很容易让你联想到这个地方的自然特征、风土民情、历史文化、著名人物等;有些地名会唤起你的某种记忆与情感,或许是一段难忘的故事,又或它对你有着特殊的意义。
电视台邀请你客串《中华地名》主持人。请以“带你走近_____”为题(补充一个地名,使题目完整),写一篇主持词。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素材支持】
2019年,在阿塞拜疆举行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最新的《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增至55处。良渚古城遗址因最早在杭州余杭区良渚镇发现而得名。83年前,施昕更先生在良渚镇进行了首次发掘,大量新石器时代的黑陶和石器的发现,让这座距今5300年至4500年前的“中华第一城”逐渐掀开神奇的面纱:面积631公顷的城址,由宫殿区、内城与外城组成,规模宏大;库容量4600万立方米的外围水利系统,由谷口高坝、平原低坝和山前长堤的11条人工坝体,以及天然山体、溢洪道构成,是目前已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堤坝系统之一……神秘绚烂的礼俗制度、令人赞叹的农业和手工业水平,共同描绘出一幅史前社会文明图景。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良渚古城遗址代表了中国5000多年前伟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是杰出的城市文明代表。”“遗址展现了一个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印证了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杰出贡献。”(详见《作文与考试》2019年第29期第18页《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遗》)
【运用提点】
此题属于材料型半命题作文。材料對标题中需要补充的地名做了提示,这个地方可以是你阅读中了解的,也可以是现实中你亲自游历过的。材料还对写作内容做了提示,可以介绍这个地方的自然特征、风土民情、历史文化、著名人物,也可以叙述你在此地发生的一段故事,还可以抒发你对此地的特殊情怀,更可以阐述此地对你的深刻影响。材料为考生的写作提供了广阔的内容选择视角,写作时只要抓住其中的某一方面行文,就不会偏离中心。另外,还要注意作文形式方面的要求。以《中华地名》客串主持人的身份写一篇主持词,是作文的具体任务,写作时必须要把握自己的主持人身份,不能只介绍“地名”;要有对话意识,有主持的现场意识。
素材中对良渚的介绍,可以以“带你走近良渚”为题,写成一篇主持词,重点介绍良渚的城市文化以及农业文化。
【活用语段】
各位观众,大家晚上好!领略灵秀神州,感受地名文化,这里是《中华地名》!我是主持人艾华,今天我和大家一起走进杭州的一个小镇——良渚。从字面上来看,“良”为半浪之形,“渚”为可供一户人家居住的小洲,“良渚”就是侧面形状如半个波浪的小洲。从名字来看,这就是一个宜人宜居的小镇,令人充满向往!良渚,最吸引人的还是它悠久的文化。这里有由宫殿区、内城与外城组成的面积达631公顷的古城址,这里有由人工坝体、天然山体、溢洪道构成的目前已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堤坝系统;这里出土了大量的新石器时代的黑陶和石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中华第一城”,去领略5000多年前中国先人创造的伟大史前稻作文明吧!
【教师精评】
文段为主持词的开头段,交代写作对象——良渚,并从地名的内涵切入到其文化古迹,将素材中有关良渚的介绍化作口语介绍,以“这里有”领起,构成排比,让口语表达更顺畅。另外,开头的称呼语,结尾的号召语,都体现了主持的现场感,体现了文体的要求。
【高考真题】
(2020年高考作文北京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1)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的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全球组网部署。整个系统由55颗卫星构成,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它们共同织成一张“天网”,可服务全球。
材料中“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当今时代,我们每天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其中有一条信息,或引发了你的感悟,或影响了你的生活,或令你振奋,或使你愧疚,或让你学会辨别真伪……
请以“一条信息”为题,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联想或想象,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素材支持】
◎素材一:2009年,27岁的周南结束了北京协和医学院八年制博士学位的学习,放弃留京的光明前途,成为西藏人民医院的一名医生。她坚持每天查房,从未间断,“如果一天不去查看,患者的病被耽误了怎么办?”她尽己所能为患者服务,年接诊住院患者、门诊患者数千人,周末还免费去走访。她甚至学了藏语,以方便当地百姓看病。在她的努力倡导下,2014年5月,西藏历史上第一个风湿免疫血液科成立了。“以前我是个特别低调的人。但在创建风湿免疫血液专科时我感到,为了更多的患者,我要站出来。”周南说。她牵头成立了西藏风湿免疫专业学会,率先开展自身抗体检测、生物制剂治疗、骨髓活检术等多项新业务。她还承担了西藏大学医学院教学任务,“可能刚开始你只是一根微弱的火柴,但可以通过自己的燃烧照亮更多的人”。2018年,周南获得由当时的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评选的“中国最美医生”称号。在2018年《中国好医生》纪录片里,她说:“北京有50多家三甲医院,多一个医生少一个医生可能差别不大。但是如果在西藏的话,可能很多生命,因为我的存在得到了挽救。”(详见《作文与考试》2019年第32期第10页《“中国最美医生”周南:用一身白衣托起藏民的希望》)
◎素材二:解封了!——短短三个字!在过去的几十个日夜里,我们曾无数次想象这一刻的到来。3月24日,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通告称,3月25日零时起,武汉市以外地区解除离鄂通道管控;4月8日零时起,武汉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这一刻,城市将逐步恢复原状;不同程度停摆的经济社会秩序将加速走上正轨;个体的情绪和社会群体心态也将得到舒展;车水马龙、喧嚣噪杂这些不少人心心念念的景象都将逐步在湖北和其他的城市再现或复位……一个流动的中国,将再次带来无限活力和可能性。《光明日报》评论员称“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这标志着我们在与新冠病毒的交锋中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历经诸多艰辛之后,我们终于迎来春暖花开。这个时间刻度,标记下了一个大党的责任、一个大国的力量、一个民族的韧性和14亿人民的隐忍和温度。这个时间刻度,让后来人能够看到一个国家、一代人在面对巨大挑战时所展现出的深沉和丰富。(详见《作文与考试》2020年第16-18期(6月合刊)第66页《素材好声音》)
【运用提点】
北京卷依然坚持议论、记叙二选一的传统。题目一提供的材料是最新的新闻报道,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卫星发射成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全球组网。材料可以引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但命题人并没有让考生停留在浅层次的理解上,而是将考生的关注点凝聚在“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上,引导考生思考个人与集体、小我与大我、个体与团队的关系。因此,写作时要阐述自我奋斗与国家、社会、民族发展的关系,写出格调高远的文章应该不难。题目二属于材料型命题作文,写作的关键是要确定“一条信息”的具体内容,然后针对该信息或写自己的感悟,或写对自己的影响,或写其引发的自己的情感变化,或写自己辨别信息真伪的过程。当然,要想写好记叙文,必须要有生动的细节描写。
素材一周南选择西藏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国家做出贡献,可以作为题目(1)的例证;素材二“解封了”这一信息,不管是身处武汉,还是身处北京,听到后都会产生巨大的反响,可以作为写作题目(2)的引子,写自己听到之后的所思所想。
【活用语段】
◎文段一:
找准人生位置,并立足本职岗位努力深潜,才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让自己成为国家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面对留京的光明前途,她听从内心的召唤,毅然选择远赴西藏;面对西藏薄弱的医疗水平,她为解除病患者的痛苦,牵头成立西藏风湿免疫专业学会。为了与藏民患者沟通,她努力学习藏语;为了不耽误患者病情,她坚持天天查房;为了提升医疗水平,她率先开展多项新业务。她就是“中国最美医生”周南,一名在北京协和医学院求学八年的博士,一位西藏人民医院的医生,一个用自己的一生托起藏民生命希望的人。周南找准了人生位置,在西藏发挥专业专长,让更多人的生命,因为她的存在而得到挽救,成为青年的人生榜样。找准人生位置,奋斗吧,青年!因为海明威曾说:“一个人必须是这世界最坚固的岛屿,然后才能成为大陆的一部分。”
◎文段二:
“解封了!武汉解封了!”
正在客厅看新闻的爸爸突然兴奋地喊了起来。
我从卧室出来,正听到播音员的声音:“……3月25日零时起,武汉市以外地区解除离鄂通道管控;4月8日零时起,武汉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这是多么好的一条消息啊!爸爸望着我,满脸的笑意;妈妈走过来,激动地只知道说“太好了!太好了……”我知道,从这一刻起,爸妈悬在身在武汉的爷爷奶奶的心,可以稍稍放松了;从这一刻起,爸妈晚上可以睡得更踏实一点了;从这一刻起,家中那久违的笑声又会渐渐响起了。这一刻,我不禁又想起了疫情刚刚发生时的一幕幕……
【教师精评】
文段一从“怎么做”的角度切入,回答怎样才能发挥个体的作用,叙例善于抓取人物的事迹细节,突出人物的选择与业绩,强调找准人生位置对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性,最后引用海明威的名言再次强化观点。文段二从听到消息写起,重点写人物的反应,写自己的心理,较为生动形象,并领起下文的叙写。
编辑/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