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峰, 郑 旭, 刘 一, 李 季, 陆 虹
(东北大学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沈阳110819)
国有资产是高校“双一流”大学建设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是支撑教学科研、行政办公等各项工作的重要物质基础。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飞速发展,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投入逐年增大,高校国有资产规模急剧攀升,国有资产构成和类型逐渐多样。国家部委针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在促进资产优化配置、提高资产使用效益、加强监管体系建立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同时督促高校着力构建符合高校运行特点和管理的全生命周期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和管理平台。
因此,高校迫切需要将大数据等新技术运用到国有资产管理,以制度建设为引领、以流程细化为助力,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建立类型齐全、流程细化、数据准确的国有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妥善解决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数据信息量大而分析技术滞后、管理部门众多而归口职权界定不清、管理手段多样而管理规划缺少统筹等问题[1],使国有资产管理模式、资产规模、监管手段与大数据时代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实际需要相适应,实现高校国有资产有序高效和规范管理,建立高校智慧化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分析挖掘高校核心竞争力,为高校各项建设提供最优保障[2]。
高校按照“统一领导、归口管理”模式,建立校内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并根据资产类别确立相应资产归口部门进行具体管理。但在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归口部门间管理职责界定不清晰,管理流程不顺、管理数据不通畅、专职管理人员匮乏等问题,管理规范性和管理效能不高[3]。
随着高校科研事业的高速发展,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规范性管理的重要性逐步凸显。但实际管理中普遍存在“重有形资产轻无形资产”的现象,部分高校无形资产既没有账目,也没有科学合理的评估机制和管理流程,无法有力保障资产的安全完整,存在资产流失的风险。
高校资产归口部门众多分散且均根据自身业务需求搭建了管理平台,各类型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形成条块化、多头化管理模式,人为分割了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①各类型资产管理平台建设程度参差不齐、平台功能差异较大,部分平台仅实现单机版手工记账等基础性功能,尚未将业务流程与平台建设合二为一,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资产管理的能力严重不足[4]。②由于不同资产管理系统之间数据结构、构建模式等差异,造成平台间业务流程对接不顺畅、数据共享机制不健全,无法实现学校各资产归口部门间交互汇总,造成国有资产管理信息不全面、不准确和不及时,影响国有资产使用效益和管理效率。
各归口部门的信息化平台属于国资平台的末端,是高校开展国有资产管理的必备手段。近几年高校基本建立了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实现了仪器设备的流程化、动态化管理。但其他类型资产的信息化建设无论在平台构建、功能实现、数据规范、流程运转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管理水平相对滞后。各类国有资产管理模块的搭建不仅要确保资产及时入账,更要将各类资产的预算配置、使用维护、报废处置等各环节流程化、信息化,实现各类型资产的全生命周期信息化、智能化管理[5]。在此基础上,基于一个全口径、全类别、全生命周期的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对国有资产的数据挖掘、绩效考核、前景预期等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和工作开展。
根据国务院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要求,2018年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三部委联合开展对高校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工作,成为首个针对高校国有资产方面的绩效考评。
大型科研仪器的考核评价虽对高校国有资产绩效评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现阶段绝大多数高校均未建立专门的国有资产绩效评价体系[6]。究其原因,①由于高校为非营利单位,国有资产所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难以用货币衡量,造成指标量化困难;②国有资产数据的收集大多根据各种报表要求,缺少一个统一有效的国有资产大数据管理平台,无法实时获取国有资产的动态数据,资产数据全面、及时、真实性受到极大限制。
随着大数据技术和信息化平台的迅猛发展,我国高校管理者也越发认识到数据文化、数据管理、数据分析的重要性,但绝大多数高校各类国有资产数据主要在各种报表统计过程中使用,在国有资产数据收集、分析和运用数据等方面的思维意识还有待提升,大数据管理思维还未真正建立。
现阶段,国外很多高校都采用智能技术对高校各类数据进行全面整合与分析,为高校发展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大数据的运用和分析可有效的整理和获取国有资产信息数据,有助于高校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律和发展方向进行预测,逐步实现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实质、颠覆性变革[7]。因此,作为大数据分析的基础,势必建立类别齐全、数据准确、实时监测的国有资产数据化管理平台,提升高校国有资产大数据分析能力和管理水平。
我校长期致力于国有资产信息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2015 年开始以仪器设备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彻底变革单机版管理模式,以仪器设备制度建设入手,建立从预算论证、配置采购、竞价评选、验收使用、共享服务、处置报废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并将制度流程深入优化、深度融合到仪器设备管理信息系统,构建形成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2017 年开始,充分借鉴仪器设备信息化建设经验,逐步构建全类别、全生命周期的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为绩效评价和资产数据分析奠定良好基础。
以上限制膨胀后的孔隙分布试验,实际是回弹稳定后的孔隙分布。表5中的数据表明,除了掺4%纳米氧化钙试样外,其余试样的回弹量均很大。可见,回弹变形前,同时掺入纳米氧化钙和纳米氧化硅膨润土的孔隙分布,应当类似于图8中仅掺入纳米氧化钙的膨润土。即通过纳米氧化硅和纳米氧化钙的联合作用,膨润土在保证膨胀自愈能力的同时,具有较高的密实度,有利于热传导和阻滞水渗透。
国有资产管理平台的搭建,主要基于“全生命周期+大数据分析”理念,按照国有资产管理职责与发展目标,分期建设“一厅一库五模块”,即一站式办事大厅,一套国有资产数据库,五个核心管理模块,完成国资业务办理、数据统计挖掘、信息归集上报等工作,实现资产数据交互、资产流程衔接、实时动态监控。
(1)一站式服务大厅。以业务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标准化、标准信息化为建设模式,对资产各事项管理流程进行理顺、整合、再造,将各项国有资产业务统一为一个办事窗口,搭建以“全生命周期管理”为主线的国有资产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各类资产从预算配置、采购审批到验收入账、调拨维修、处置回收等业务的网上“一键式”办理。
(2)建设国有资产数据库。建立涵盖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流动资产、对外投资等在内的国有资产管理实时数据库,及时准确地掌握全校各类资产总量、结构、变动、趋势,全方位、多维度监管国有资产,满足主管部门及学校内控管理及数据报送需要的同时,实现国有资产数据的全面分析与深入挖掘。
(3)实行各类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结合各类资产的特点和管理规律,协同归口部门建立各类资产管理规章制度,配合系统模块搭建理顺管理流程,实现全口径的资产从“生”到“死”的全生命周期动态监管。通过“一厅一库五模块”的建设,学校在国资管理层面从配置到管理,从数据到业务,从分类到统筹,上下对接、左右协同,实现跨部门、全流程、多维度衔接贯通和业务流转,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化管理与服务。
资产与预算管理相结合作为国有资产管理基本原则,能够从资产管理源头提高预算执行质量、提升资产管理效益[8]。而在实际工作中,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分属于多个部门,只有通过国资平台与预算和财务平台的业务协同才能相结合并落到实处。
以仪器设备为例,国资平台在申购环节将预算账号、预算金额及采购数据发送至财务平台,财务平台根据预算平台数据实时判定经费是否充足并冻结经费后,国资平台再行审核。而在采购业务完成后,采购人通过国资平台录入采购结果、发起借款、验收建账等,国资平台将相应数据发送至财务平台,实现经费实时解冻。通过国资与预算、财务平台的实时互联互通、数据共享,随时掌握各项资产的配置进度、采购金额、预算执行率、采购节资率,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提升资产管理效率和预算执行精准度。
配置管理是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学校始终坚持“以采促管,以管优采,采管结合”的配置管理思路,与时俱进、持续加强采购政策建设,构建涵盖采购审核、网上竞价、结果公示、合同签署、履约验收等全流程采购管理模块,实现对预算执行和采购进度的动态监管,提高采购效率和采购节资率[9]。
落实“放管服”改革精神,推行校内自主网上竞价,并在网上竞价环节成功引入合法合规、诚实信用的电商参与报价,大大提升供货速度、降低采购成本、优化采购服务。同时,在前期与财务系统互通建立经费冻结机制的基础上,搭建校内网上商城,引入京东、苏宁和办公伙伴三大电商平台,将校内采购审批与电子商城采购合二为一,实现高校依法合规、公开透明、高效运转的信息化配置管理模式。
校国资平台在建立涵盖设备、家具、公用房、陈列品、在建工程等在内的中心数据库基础上,规范开展模块间数据共享,整理分析数据共享条件、方式,实现业务数据在各模块之间实时、顺畅、有效传输流转。
建立各资产模块与公用房模块互通机制,将资产存放地与公用房模块的楼宇房间数据互通,实现资产与楼宇房间双向查找[10];建立设备模块与共享模块互通机制,根据共享模块需求将共享所需信息融入验收环节,实现新增大型设备实时加入开放共享行列,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建立设备模块与在建工程模块互通机制,将自制仪器设备、已交付实物但尚需调试安装等设备先行按照在建工程录入管理,待设备具备验收条件后,自动转入仪器设备管理模块。通过信息化管理手段、运用数据互通模式,推动国有资产精细化、数据化、过程化管理。
按照学校“智慧校园数据管理规范”要求,国资平台建立统一的共享数据基础库,与其他业务部门共享业务数据。通过国资平台建设实践,实现各资产模块与实验室管理系统互通,使各实验室及其所使用资产情况相关联;实现采购管理模块与合同管理系统互通,使采购审批通过业务直接在合同管理系统发起合同申请;实现公用房管理模块与宿舍管理系统、学生系统、人事系统的互通,明确各宿舍的信息及其居住学生、职工的详细情况,数据交互共享使国资平台与各部门、各科室业务协同、与智慧校园平台共享软硬件资源,最大限度合理使用、有效共享校内数据资源。
同时,国资平台积极与国家、教育部、省市建立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基本实现全类别、全口径国有资产报表数据自动汇总和上报,符合政府会计要求的折旧管理及信息报送,实现大型设备共享数据与科技部平台数据协同一致,实现年度采购数据自动汇总上报等多项功能,加强整合、互联互通、高度共享,充分发挥国资平台在国有资产管理中的助力作用[11]。
2016 年根据财政部国有资产清查工作要求,在全校范围内积极开展各类型国有资产清查核实工作,摸清家底、理清账目、完善信息,建立资产实名制管理模式,同时通过国有资产数据治理,实现对历史数据的标准化管理。实名制管理、清查核实与数据治理的有效实施为国资平台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数据基础。
国资平台的建立既优化了流程、提高了效率,又利用数据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依托资产、业务的动态数据库,利用数据分析和挖掘工具,实现全面、准确、动态地获取资产数据,对国有资产相关的人财物体系进行全方位分析和挖掘,为管理决策提供资产情报[12];实现资产管理报告功能,按照时间和字段要求自动生成资产配置、使用、共享、处置关键数据指标,根据要求及报告使用人不同,生成相应的资产分析报告,全面反映资产概貌、变动、趋势等信息。运用信息化手段,强化国有资产监管的时效性、准确性,实现国有资产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
通过近年来的研究探索,各高校国有资产分级管理、归口管理权责更加清晰,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管理流程更加优化,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绝大多数高校均由单机版资产管理平台转化为“互联网+”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使得部门间衔接协作更加顺畅、业务办理更加便捷、管理监督更加透明。但在大数据时代,现有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何充分发挥已有平台的建设优势,充分发挥数据共享和大数据的分析优势,为国有资产全生命周期精准化、效能化管理提供有力保障,成为今后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建设方向。
2001 年,教育部结合高校实际建立了一套涵盖38个评价指标的高校财务综合评价体系。与高校财务综合评价体系相比,针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国内外尚没有统一权威的绩效考核体系,同时尽管财务综合评价体系包括资产管理相关内容,但资产管理考核内容较少,无法全面衡量国有资产的各项管理和效益状况。因此,提升国有资产使用效益、构建国有资产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势在必行。
高校国有资产绩效评价体系应从高校的管理功能和评价目标入手,从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构建指标体系,综合反映国有资产保障投入、过程管理和效率效益等。国有资产的保障投入,体现在资产的保障水平,主要反映高校国有资产存量规模、资产结构和资产质量等,进而分析资产对高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社会服务等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发挥;国有资产的过程管理,体现在资产的管理水平,主要反映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机制、制度建设、人员配备、效率效益、信息化建设等[13];国有资产的效率效益体现在运行水平,主要反映高校国有资产使用、处置的效率、效益和质量以及高校国有资产产权管理现状等[13]。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体系的构建可有效评估高校国有资产使用效率、经济效益和产出效果,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水平,有效发挥资产对高校的发展支撑作用。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如何基于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成果、国有资产数据互通共享,挖掘资产潜在价值、预期资产使用效益、合理配置分布资产、促进资产高效运用、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科研,都是国有资产大数据分析管理需要解决的难题。
建立大数据分析管理模式首先要提升国有资产大数据思维意识,深刻认识国有资产数据不仅是供查询、统计、报表使用,其主要的作用:①对国有资产进行监控分析、前景预测和发展规划,彻底改变资产管理者对资产数据重存储、轻利用、弱分析的现状。②提升国有资产大数据逻辑性意识,深入挖掘资产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和因果性,通过数据分析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和处置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深究其发展阻碍、掌握其发展规律、预期其发展趋势[14]。③提升国有资产大数据智慧化意识,通过大数据分析管理模式,根据国有资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要求,自动形成各项效益评价结果;有效构建管理预警平台,通过预算执行进度、资产优化配置、合规采购、动态管理、规范处置、资产效益考核环节的智能预警机制,自动筛查国有资产数据及相关的业务数据,触发预警策略则自动预警,将各类资产管理风险行为防患于未然;有效构建国有资产大数据决策支持平台,支持数据透视挖掘、数据分析、统计预警、决策支持,为优化配置和科学使用资产提供决策支持。运用国有资产大数据分析管理,可详细掌握高校国有资产使用情况和整体质量,为高校资产管理与决策提供数据支撑、结果预测和效果反馈。
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的基本前提是确保信息平台的安全稳定、资产数据的安全完整。在信息平台的安全方面,要运用软件安全协议、双重认证等技术手段,完善信息平台安全制度体系,建立各模块间数据共享安全模式和使用审核机制,建立相互衔接、彼此制约的联通机制,保障信息平台的安全稳定。要加强包括预算经费投入、军工科研设备布局、资产采购成交价格、重点物资采购信息等在内的国有资产敏感数据的鉴别和保护,避免国有资产数据的违规运用与流出,造成科研方向、科研成果等的泄露[15],确保资产数据安全完整。同时,要加强对国资平台开发公司和其技术人员的管控,通过签订保密协议等手段,避免各种数据泄露、恶意盗取等情况的发生。
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立,是重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优化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简化国有资产管理流程、提升国有资产服务效能的有效手段,平台的建立实现了国有资产各资产模块之间、国有资产与其他业务管理平台之间的协作互联和数据互通,实现了国有资产管理的动态化、精细化和信息化、智能化管理,为国有资产大数据管理奠定坚实基础。国有资产管理要充分发挥信息化优势、大数据优势,发挥资产治理、资源运用和决策支撑的管理作用,实现国有资产管理的时代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