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藏石刻图文的全息鉴赏浅析

2020-11-20 02:21李梦迪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全息石刻图文

李梦迪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吉林 长春 130021)

引言

纵览古今中外的古文化遗址,通过专家学者的不断考证,古文字逐渐浮现在今人眼前,越来越多的陶文、金属刻文、石刻文正在逐渐被人们所知所识。随着语言文字学家对于古文字的不断解读与归类,真实的历史也在不断展现在我们面前。时至今日,民间依然有很多无法考证形成年代的石刻品,作为艺术品留存于收藏家的手中,而民藏石刻其实也应被列为文字专家学者们侧重研究的内容。因此才能全方位全信息多角度来解读并探究古文字多种表达方式、内容及其意义,实现其对当今生产生活的科学参考价值。

一、石刻文的发展

在上古先民时代,人们就已经使用石器作为工具从事生产生活的活动。甚至在神农和炎帝时代,人们就已经用石器作为兵器保护自己的家园。早期的文字记载被发现刻记在石头上,这点也体现了先民的智慧,石头要被水侵或风化,也需要相当久远的历史年代,因此,刻记在石头上的文字,可以保存很长时间不被磨灭掉。同时也可以证明,石器不仅是当时人类的主要生产工具,也是主要的记录信息工具。

《墨子·鲁问》中说“书之于竹帛,镂之于金石”。由此可看出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将文字刻于金属或者石器上,用以记录一些重要事件。石鼓文被称为“石刻之祖”,被认定为最早的石刻文字。现存历史考证认为,石刻文产生于周朝,兴盛于秦朝,后来在不同朝代又出现了山崖石刻、石壁、石制品、碑拓等等。后来人在破解石刻古文的过程中,发现了文字的演变过程,如石鼓文是大篆向小篆转型的过渡时期文字。这说明不同时期的文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文化、历史、社会背景等因素的变迁而不断演化的,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过渡文字又会变成另一种文字变体。而这个衔接文字有的会在历史中留下来,如石鼓文。而有的则因为一些自然原因或者人为原因没有留下来,这样就形成了文字历史上的断代。

那么在周朝以前难道就真的没有石刻文存在了吗?汉字的起源与石刻文之间是否有尚未解读的关系呢?

二、汉字的起源及发展概述

众所周知,汉字起源于甲骨文。学术界也在不断出土的远古文化遗址中寻找验证真相的答案。学术界认定汉字的起源时间是距今5500——5000 年之间,判断这些字符是否可以组成词组、句子或者简单的语篇来决定其是否被定为汉字的起源。著名的采集证据的遗址有:山东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仰韶文化、半坡遗址,河南的三门峡遗址等,出土的有陶器、石器、龟甲,兽骨等,上面也含有多种刻文符号。通过专家学者的不断整理归类,学术界目前认为,除了良渚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之外,其余的遗址出土的文字类还未见到正式的汉字出现。因此,在研究各个时期遗址出土文物中的文字时,我们发现很多文字只是存在于一段历史时期,在其后的时间段里却不会再出现,这也就印证了文字的演化和变迁是随着当时的社会文化生活、人文背景等的变化而变化的。在历史的更迭中,文字也随之变化。在后来的朝代更替中,文字也有所不同。如,在秦朝统一天下之前,各国各个地域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字,在秦朝统一天下之后,颁布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就是统一文字,小篆成为了中国首次统一之后使用的字体。从此中国文字在历朝历代都有不同的表达形式,也都具有不同的风格。

即使文字的存在是为了语言和言语活动的表达载体,但汉字无论怎样演化进化,其依然是表意文字。我们可以从汉字的六种类型角度来认知汉字: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六种汉字类型又叫六书,是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汉字的构造形成规则进行的总结和归纳,是建立在小篆基础上对汉字总体进行的分类。

文字系统不可能是断崖式地出现,一定是符号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不断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符号文字特有的体系。那么在整个汉字形成的历史过程中没有出现的那些字体字形的文字符号,难道就不属于文字吗?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民间收藏的艺术品中出现的类文字符号来对汉字的起源与演化进行推理研究。

三、民藏石刻图文的全息分析

文字的全息分析是指不单单在文字的字形方面进行孤立地分析研究,而且也要结合当时的文化背景,历史原因进行全方位分析解读,这样才能尽可能全面破解石刻文的真实含义和意义。

民间有很多刻图文的石头,作为艺术品被收藏家们欣赏把玩。因为这种民藏刻图文石头很难被测出其刻图文年代和来源,而且也很难破解其上图文的涵义,所以只能作为艺术品由民间爱好者们收藏。那么上面的图文就成为了一种可以供专家学者研究文字历史的珍贵资源之一——其图文的形态和意义应被重视和认真考证。

此石(图1)上的刻图较多,刻图文年代不详,文字只有一个。但图案很丰富,虽都是简单的线条勾勒,但也可以从其内容中推测出来很多当时的自然、人文文化背景,包括仅仅出现的一个字,也可以推测此字的演化过程,也许能够填补很多空白阶段的文字形态。

1.文字的全息分析

文字的全息分析法是结合该文字的演化历史以及文字产生时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行全方位分析的研究方法,可以最大限度还原该文字的真实内涵。

文中研究的民藏石块的最上端刻着一个字,这个字的形状像是一个人(图2)。在甲骨文中,人字的表达比较简单(图3),《说文解字》中写道:“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也就是说,此字表达的含义是,人是天地间最珍贵的,这个字形就是对人的胳膊和腿的形象表达,而且还是一种满怀敬畏的形象。据考证,“天”字的甲骨文写法与此处的“人”字写法较相近。中国古代哲学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与西方哲学“对立统一”的思想大同小异,那么在无法考证的年代里,“人”字和“天”字是否是相同或者相近似的表达方式呢?如此,石刻中的文字也许就是表达的另一种含义的“人”字:秉承天意,行于世间。我们可以推测,此字是当时“人”字的表达方式,而且是在历代的“人”字表达中都没有出现过的,这就说明此石刻字至少是在5500-5000 年之前出现的文字。那么图案中所出现的事物是否也会透露出很多未知的信息呢?

2.图案的全息分析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此石刻上的图案占据大部分,看上去似乎没有多大的研究价值,但我们从这些图案中可以分析出当时的社会文化生活背景。从而了解更多有价值的内容。图案左上部(图4)有一个女性的头像,这个女性头上戴有装饰,说明其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可以推断很可能描述的是当时族群或者部族中的名门家族或者首领的贵女,如果是一国,则该女或许是一国之公主。由此可知,当时已经有阶级地位的划分,地位尊崇的人佩戴饰品,并修饰美观精致。根据历史学考证推测,夏朝是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阶级社会开始的朝代。如果此石刻文中文字出现的时间早于夏朝,而此贵女头像又暗示了阶级的存在,那么就要思考在夏朝之前是否是无社会形态的原始社会,是否存在阶级,如果存在贵族与平民的区别,那么其社会制度是怎样的?整个社会体系是怎样的存在?

我们再来看一个图案(图5),一个四方框里有一个人形,四方框应该表示的是一种庇护场所,人在其中安然自得。只有房子和家才会给人这种安全感,《说文解字》中“家”字解说道:“家,居也。”有人居住在内生活,可以称其为“家”。古人对“家”的定义精炼简单,而且以图案的方式表达出其精髓所在。因此,这个图案所表达的涵义就是“家”。而此“家”字的四方框并不是简单的四框勾勒,而是上面和两边边框较厚,说明当时人们的住所已经不是简单的搭建草棚或者茅屋用以遮风挡雨,而是已经有了更复杂的建筑结构。同时也说明“家”字的表达比较象形化。

从几个图案例子可以看出当时的人文生活已经相当丰富。人们也喜欢在石头上雕刻图画和文字来完成最简单的表达活动,或许是一种育儿活动,通过图画和文字,教育孩子认知自然和周围的一切事物。且此石图文主要趋近于象形,并为后期向会意字转化奠定基础。

四、结语

随着历史的不断更新,人类表达情感与日常沟通的工具——文字也在潜移默化中经历了自然的变革和演化过程。应用文字全息分析法解读民藏石刻中的文字和图案,破解后出现了很多细节问题,由此可质疑此石刻产生的年代时间,对文字历史的断代研究提供了不可忽视的参考,同时对古文字破解工作也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猜你喜欢
全息石刻图文
西狭颂摩崖石刻
全息? 全息投影? 傻傻分不清楚
画与理
近十年(2010~2019年)辽代石刻文研究综述
"全息投影"
全息欣赏:小学美术“欣赏·评述”学习新样态
绝句《题〈清廉〉石刻》获奖感言
全息影像造就“立体新闻”——全息影像技术在传媒领域中的应用
图文配
图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