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浩波 王庆 郭丽芸 茆健强 唐忠林
为了探索适合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系统的养殖品种,为该系统的科学合理利用提供参考,本文进行了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系统养殖黄颡鱼试验。结果显示:两条水槽养殖的黄颡鱼规格分别为160g和150g,每平方米产量98.2kg和113.6kg,饵料系数1.5和1.41,加上净化区套养鲢鱼亩产量200kg,试验塘亩产量1365kg,均高于对照塘,且养殖产量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水质监测结果显示各有机物指标均符合我国渔业水质标准,说明系统实现了水质自净,运转良好。
运用新技术改进目前的水产池塘养殖模式,提高水产养殖的效能,达到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水产养殖研究的热点。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系统是近年来出现的水产养殖设施,其特点是将工厂化流水养殖设施经改进,再运用到池塘养殖系统中,将主要养殖品种在池塘养殖系统中进行集约化养殖,从而达到高效、生态、低碳、循环的目的。该系统可以以现有的池塘进行改造,投入的成本相对较低。该模式与传统模式相比,其好处在于养殖鱼类始终处于高溶氧流水中生长,饲料利用率高,水质条件容易控制;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单位产量高,饲料系数低;鱼病防治容易操作,生产管理便利,易起捕;适宜多品种,多规格同时养殖,可做到适时上市,利于资金周转和降低生产成本。
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系统从2013年开始在国内水产养殖生产中应用示范,但如何选择合适的养殖品种、针对不同养殖品种采取的养殖方法、养殖水体水质的有效维护及利用等,逐步成为该系统进一步推广应用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试验以黄颡鱼为养殖对象,在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禄口基地池塘工业化养殖系统进行养殖生产试验,希望为在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系统中养殖黄颡鱼在提供技术参考。
试验在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禄口基地进行。基地在20亩池塘中建有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系统一套,养殖槽2条,养殖区面积220m2,水槽养殖区大小均为22m×5m,水深2m。
1号槽5月10日放养规格为80尾/kg的黄颡鱼1000kg,2号槽5月12日放养规格为80尾/kg的黄颡鱼1250kg。对照塘口为20亩,放养同规格黄颡鱼2250kg。
净化区放养白鲢夏花6万尾,吊养河蚌5000只,浮床种植水草500m2。
本试验选用蛋白质含量为4 0%的优质浮性膨化饲料,根据黄颡鱼摄食习性,日投饲3 次,分别为6:30~7:00、15:00~16:00,19:00~19:30。早上投喂量为日投喂总量的40%、下午为30%,傍晚30%。5 月、6 月份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2%~4%,6月~9月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3%~6%,10月份根据水温条件,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1%~5%,下雨天气或闷热天气减少投喂量。
1.采样点
如图1所示设置采样位点,水体采样时间为上午10点,每个位点取3个平行水样,放置于聚乙烯瓶中立即带回实验室冰箱保存,并于24h内完成水质指标的测量。
2.水质参数及测定方法
主要水质参数包括:总氮、氨氮、亚硝态氮、总磷、正磷酸盐、CODCr等。其中,总氮采用国标过硫酸钾氧化-紫外分光光度法;氨氮采用国标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亚硝态氮采用国标N-(1-萘基)-乙二胺分光光度法;总磷采用国标过硫酸钾消解-钼酸铵显色法;正磷酸盐采用国标钼酸铵显色法;CODCr采用重铬酸钾快速消解法。实验所用分光光度计为岛津UV1800;消解反应器为哈希 DRB200-07。
图1 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系统及采样位点示意图
如表1所示,在挂养河蚌和浮床植物的试验池塘中所有位点的氮磷等有机物浓度均比对照塘6号位点有所下降,其中4、5号位点(挂蚌浮床植物区后端)总氮、总磷含量明显低于1、2号位点(挂蚌浮床植物区前端),而亚硝态氮、氨氮含量及化学需氧量在各位点之间差异不显著。此外,总氮含量在8月~9月(3.72mg/L~5.83mg/L)明显高于6 月~7 月(1.3 9 m g/L~2.47mg/L)。亚硝态氮在9月份含量最高,大概在0.130mg/L。氨氮在6月~8月含量较高,最高达0.086mg/L,到9月份(下旬)后含量明显下降。总磷浓度在各月份之间较为稳定,而化学需氧量变化较大。总体而言,各有机物指标均符合我国渔业水质标准。
表1 水质指标的变化情况
表2 生长情况表
表3 效益分析表
如表2所示,10月25日收获,1号水槽总产量10800kg,增重率980%,饵料系数1.5;2号水槽总产量12800kg,增重率924%,饵料系数1.41。净化区白鲢亩产量为200kg,亩产量合计1365kg。对照组总产量20736kg,增重率822%,饵料系数1.70,亩产量1037kg。
如表3所示,1号水槽鱼种、饲料、电费及其他(塘租、人工等)投入合计21.5万元,总产值25.92万元,效益4.42万元,2号水槽鱼种、饲料、电费及其他(塘租、人工等)投入合计24.2万元,鱼总产值30.72万元,效益6.52万元,亩效益5470元。对照塘口,水槽鱼种、饲料、电费及其他(塘租、人工等)投入合计43.8万元,鱼的市场收购价均为24元/kg,鱼总产值49.7664万元,效益5.9664万元,亩效益2983.2元。
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黄颡鱼每条槽产量高的可达12500kg,该鱼的售价目前在24元/kg左右,单条槽经济效益可达6.5万元,如果再加上净化区的产量和效益,利用流水槽养殖黄颡鱼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同时高产量的水槽效益也显著提高,试验表明黄颡鱼可以适应高密度的养殖,如何通过调整养殖密度来达到更合理的生产效益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净化区借鉴了其他养殖水槽的管理方式,放养了鲢鱼并在浮床种植了水生植物,挂养了河蚌,养殖过程中全套系统正常运行,从水质检测结果看,水质情况良好,符合我国渔业水质标准,说明该系统可以有效去除废弃物,实现自净。
1.养殖密度
从结果可以看出,在投放规格相同的条件下,适当的增加放养密度,可以提高产量。更为合理的放养密度及放养规格,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放养
要将鱼种驯化开口吃食后再放养。放养时间选在春季气温稳定后,5月初为佳,避开在冬季或初春放苗。放养时带水操作,防止鱼体物理性受伤,否则易发生水霉病,导致死亡量变大。
3.水质调控
养鱼先养水,养水需养底,我们在种养水生植物及河蚌的同时,注意池塘底质的维护,采用氧化性强的过硫酸氢钾复合改底制剂,利用其较高的氧化还原电位特点,改善池塘底质,保持水质嫩爽,维护水体藻相稳定。池水过于清瘦,水体浮游植物产氧能力不足,整个养殖水体溶氧水平降低,会影响水槽鱼类的生长,并易发生寄生虫病,且治疗过程会影响水槽鱼的正常生长并产生损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