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蓉
广西北海市海城区第十小学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提出要减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压力,使特色作业成为检测小学生学习成果的主要工具。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后习题是学生作业的主体,这种单一的作业设计方式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也不利于小学生的个性发展。基于这一背景,文章结合小学数学教师设计作业考虑的诸多因素探究提升作业质量的有效策略。
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开展的教学活动,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数学思维。如在减负提质的倡议下,数学教师要兼顾小学生创新与应用能力的提升,力求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经验解答问题。还要广泛利用生活素材丰富作业种类,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讲解认识图形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将生活中的场景引入作业设计中:生活中常见的高楼是()形的,书桌是()形的,足球是()形的,红领巾是()形的。教师还可设计具有发散性的题目,如:高楼是()形的,()也是这一形状的。这一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某一事物联想另一事物,基于二者的共同特征记忆此类事物,这本身也是由具象到抽象的学习过程,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此类作业设计,学生能逐渐意识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显著增强。不同小学还具有特色化的作业资源,如部分小学在农村地区,教师则可将花草树木、小动物等生活事物融入作业之中,使数学作业的内容能够反映学生的生活实际。
具有探索性质的作业能增强学生的探究热情,培育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心,。传统作业设计中,教师重视作业问题的数量,但对作业内容与学生数学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到位,因而在作业中没有体现能够锻炼学生数学学科能力的内容。如今,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已经成为教学重点,小学教师应当将这一理念渗透在数学作业设计中。
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角”时,设计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两个直角拼接在一起会组成什么角?这一问题与学生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密切相关,又将学生引入新的知识领域。为激发学生探究这一问题的欲望,教师为学生提供卡纸、手工剪刀等工具,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解答这一作业问题。教师还可对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事物进行改造,设计新奇的作业问题,如:我们知道生活中的汽车轮胎都是圆形的,你能说说为什么吗?为什么不能把汽车轮胎改造成长方形或者三角形呢?汽车在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学生从未思考过这一问题。教师设计的这一作业问题能给学生新奇的感受,学生从新的视角切入思考课本知识,这对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大有裨益。
面向低年级学生设计的数学作业应当富有趣味性,如此才能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避免学生产生抵触心理。教师可改变数学作业的具体形式,增强数学作业的交互性。例如,学生学习长度单位时,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自行设计问题,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完成作业。部分学生从身边的人物、事物取材设计问题:爸爸的身高为(),妈妈的身高为()。教师批改第一次作业后,引导学生对自己设计的问题进行升级,如在第一次作业中学生设计问题:爸爸的身高为(175厘米),在第二次作业中教师提升问题难度:爸爸的身高为175厘米,也就是()分米=()米。最后,教师将学生设计的具有创新性的问题汇总起来,作为阶段性考试的参考资料。如此一来,教师设计的考试题目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更为贴近,也与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关注点相符合,学生在学习中不至于产生对知识的疏远感,学习效果更显著。
同一班级内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方面有着显著差异,这意味着面向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作业也应当具有差异性。例如,教师根据学生的数学学科能力,将学生分为三个不同的小群体,为学科能力明显高于平均水平的学生布置具有创新性的作业,锻炼这部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创新思维付诸实践。为学科能力显著低于平均水平的学生设计基础性作业,引导这部分学生夯实基础,弥补知识框架中存在的漏洞。最后,根据阶段性考核的结果实现不同学生群体动态调整,使学生能够处于适合自己的群体之中,实现高效学习。
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在减负提质的背景下设计多样化的特色作业,打破数学作业在学生脑海中的刻板印象,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所在。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作业的数量与质量,切实提升数学作业的有效性,真正达到减负提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