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必察于斯:“第三支点”系列

2020-11-19 04:28晓陆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支点公式创作

晓陆

当人看不透熄灭的悲壮,也就读不懂生起的欢喜。

“其实人跟树一样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而它的根就越要伸向最黑暗的地底。” 对于一个以身体为媒介探索艺术道路与人生意义的创作者而言,又何尝不是这棵树呢?

艺术是心灵的出口,也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自我培养。随着思想的深入及对事物的认知与沉淀,与生俱来的强烈表达欲突然在30岁之后的18~20年开始全面释放,当随笔文字不断涌现,绘画草图大量堆积,雕塑小稿已完成100件之后,創作方向变得更加确定与清晰。在这个过程中头脑风暴与连续性的劳作时常会让人产生时间是静止的错觉,这种时间静止的错觉会让人进入一个“无我”的状态,无法同时兼顾生活的琐碎,这是一种困扰,同时也会收获意外的惊喜。

叔本华说:“梦是短暂的疯狂,而疯狂是长久的梦。”创作的灵感有时候来得很奇妙,正如“第三支点”系列来源于一个梦和梦醒的时刻。凌晨4点,从一个思想紧绷、欲求挣脱的梦中惊醒,感觉身边的一切都无比的陌生,经验的模糊就像身体与外界的中间隔着一大片空白的区域,意识的瞬间盲从,行为变得不知所措,像是一种短暂的失忆,令人失语和恐慌。一个人在工作室里来回游荡,追根溯源地往回寻找经验和记忆。迎面而来的微风,像是强烈的孤独感穿透外衣刺痛着肌肤,并且深入骨髓。当清晨的阳光洒在堆满时间碎片的工作台上,朦胧中苏醒的意识若有所思地注视着眼前的所有物品,回想起当初从点、线、面,从画石膏体开始的这一条艺术之路,拿起笔在纸上标记着“·│─ ○ △ □”这几个符号,细想生活中的一切乃至宇宙万物,不都是由这几个元素所组合构成的吗?这是伟大的前人总结出来的智慧,而我们一直处于这种智慧的围绕当中。

人类总是这样的!自己提出问题又不断地去推翻去质疑,更试图去寻找可以证明的答案。后来的时间里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将这几个符号进行了反复的推敲与研究,在反复地重组、推翻、不确定与确定中总结出来了一张图,并在一旁标注着“构成万物的基本形态与演变过程”的一行字,力求在不断完善中建立一个方向和创作体系。这也就成为了我个人继“小人物”系列、“随笔记”系列之后的第三个创作阶段,“第三支点”系列。

“第三支点”系列的灵魂都来源于我所总结的一张图,我主观地把这张图定义为一种“艺术公式”至少是艺术形态的公式,就像汉字的偏旁部首,英文的26个字母一样无量演变,才会有一个字、一首诗、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期待有其意义,能承上启下地像是一种艺术形态的总结,又是再出发再探索的过程。

同时我把通过从“艺术公式”所引伸出来的绘画和雕塑称之为“第三支点”系列,这个系列延续了自己以人物创作为主线,由内而外地表达个体的心理诉求与集体生活的现状之外,对雕塑的形式、创作方法做了更加大胆更加自由的表达,在接受西方教学影响的基础之上,再次对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线”“意象”“气韵”“概括”等艺术精华提炼与吸收,对艺术作品仅仅是“视觉享受”的观点依旧表示质疑,对其意义的追问从未停止。似乎早已不满足于创作仅仅是感性的抒发、情感宣泄的出发点,而是希望作品能承载更多的思想与内容,更多地呈现个体对事物本质的理性观察和深入挖掘,是对复杂且多面的人性体验之后的再探索,对宗教的智慧和处世哲理的敬畏与求证,是将人类相互支撑的平衡关系,个体需求的精神内核与群体之间的外在状态进行深入的剖析和客观的解读,试图将那些深邃的、复杂的东西嚼碎了,用一种相对简洁的、明了的方式呈现出来。

我所希望建立的这个系统对一个人的知识储备、思想深度、实现能力都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很难,但总得有人去做。我期待这个系列的建立是自己创作的新高度新起点,希望自己费尽心思总结出来的“艺术公式”和创作的“第三支点”系列对艺术与艺术的后来者有所启发,提供借鉴。哪有什么“天生的灵性”,不过是背后做了很多功课而已。

当下,我们处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洪流当中,时代的飞速发展不断冲击着人们固有的观念,这时,我们需要系统地沉淀,拥有清醒的大脑,具有一双明辨事物的眼睛,培养自己能够选择和判断的能力。坚守初心与信念,在“不确定”中自我确定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自己培养,自己收获,自己养兵千日用在一时。”

“梦,是人们躲避单调乏味生活的一个避难所,它们使想象挣脱枷锁,从而使每天存在的所有景象混淆起来,并以童趣般的快乐,打破成年人经久保持的庄严。”

猜你喜欢
支点公式创作
组合数与组合数公式
排列数与排列数公式
等差数列前2n-1及2n项和公式与应用
《一墙之隔》创作谈
给自己一个支点
找到撬动变革的支点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