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弘墓:探究千年前的异域文化

2020-11-19 04:29秋慈
科学之友 2020年10期
关键词:晋阳墓志考古

秋慈

1999年夏季的一天,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王郭村一村民正在清理自家门前的便道,不曾想,随着他不断地挖土,无意间竟然挖到了一座已经沉睡了千年的隋朝大墓。

大墓被发现后,当地的考古人员即刻赶到现场,经过一段时间的整体性发掘,终于将整座墓葬清理了出来。而在墓中出土的诸多文物中,最让考古人员感到惊艳的是一具汉白玉石椁,这座石椁不仅材质精良、装饰精美,更重要的是在精美的图画当中包含了极为丰富且珍贵的考古信息。

墓志揭开墓主人身份

经过考古队员20多天的辛勤工作,墓葬清理完毕后,发现在砖砌墓室的中部安放有一座汉白玉石椁,石椁三开间,歇山顶式椁顶。在墓室和石椁之间的夹道中,出土墓主人虞弘和夫人墓志、石质人俑、石俑莲花座等80余件文物。在石椁内外,清理发现两具散乱腐朽的人骨,经专家鉴定为一男一女,结合墓志得知这是一座夫妻合葬墓。

汉白玉从古至今都是一种极为名贵的建筑材料,在这座墓葬当中不仅有汉白玉石椁,其他的随葬建筑也都是用汉白玉打造而成的。显然,这位墓主人不是“富可敌国”的商人,就是位高权重的官员。

幸运的是,发现的墓志非常完整,清晰地记录了墓主人身份。墓主人是隋朝的仪同大将军、广兴县开国伯虞弘。虞弘的祖先来自中亚的鱼国,虞弘出生于北魏灭亡的534年,13岁时就作为柔然国的使者出使波斯,并在中亚地区广泛旅行,到過安息(伊朗东部)和吐谷浑(今青海甘肃一带)。

18岁时,虞弘回到柔然,再次作为使者被派往刚刚建立的北齐,来到晋阳。

两年后,柔然被突厥所灭,虞弘从此留在北齐出任武官,且一路升迁。

北周灭齐后,虞弘又在北周政权里担任并州地区的“检校萨保府”一职。入隋以后,虞弘继续担任统治晋阳原地区的军事将领,59岁逝世。

除了墓志提供的线索,还有科学证据。2006年,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的古DNA实验室对石椁中的虞弘夫妇遗骨做了分析检测,结果显示,虞弘的DNA属于西部欧亚大陆特有的U5单倍型类群,主要分布在今塔吉克斯坦和新疆喀什地区,也就是说虞弘是一个外国人。

墓志与考古结果互相印证,说明虞弘的故乡正是当时粟特人聚居的地区,这也同时解释了他来到晋阳之后长期出任的官职“检校萨保府”——这是一个统领本地粟特人及其宗教事务的官职。

粟特人以善于经商闻名于丝路沿线诸国,并崇信波斯拜火教。北朝时期,他们大量入华,既带来了风靡一时的拜火教,也催生了对其进行专门管理的官职。“检校萨保府”通常由粟特人或与之有渊源的人士担任,他们的墓葬近年来不断在北周和北齐故地发现,其中大多数都出土了带有华丽浮雕的房屋形石椁和石棺床。

中外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

虞弘墓整个石椁共雕绘54幅单体图案,有宴饮图、乐舞图、射猎图、家居图、出行图等。图案之上,有的施以彩绘,有的还做了描金处理。细看之后,考古人员更是发现那些浮雕图案当中所出现的人物、服饰、器皿及花鸟等纹饰竟全都带有极为鲜明的波斯、中西亚文化色彩。

在南北朝时期,以虞弘为代表的大量西域部落人群沿着丝绸之路辗转来到了晋阳,经商做官,同时把他们的文化也带到了这里。在汉白玉棺椁的正前方中部,雕刻着灯台形火坛,上部呈现三层仰莲形,上有火焰,左右两边是两个人首鹰身之人,均是上身倾向火坛,一手捂嘴,一手伸出,抬着火坛一侧,这是世界各地拜火教的通用礼仪象征。

可以想象,南北朝到隋唐时期,晋阳城是当时各民族交流融合的边关重镇,也是接纳异域风情、汇通海内外文化经济的重要窗口,再加上虞弘虽然在中国做官,但并不影响其崇拜的民族宗教。

太原古称晋阳或并州。三面环山,南面为平原,汾河水贯穿整个城市。这里既有农桑耕织之利,又有天险可以凭仗。向西与灵州,向南可达长安和洛阳;向北通漠北突厥;而向东则可到达河北道重镇恒州和幽州。自东汉后期起,太原就是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汉族交往融合之地,也是通过丝绸之路与东西方进行物质和文化交流的中心之一。

北朝晚期,太原作为中国北方的政治中心,更是吸引了大批的外来民族,虞弘就是这些不计其数的外来民族的一分子。他们的到来,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因素,为古老的中华民族注入了新的血液,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也为中华民族融合的高峰时期盛唐奏响了前奏曲。

猜你喜欢
晋阳墓志考古
载舟之水
经营人心
“考古”测一测
周末加油站(Ⅵ)
事实上考古不是挖恐龙
考古学家
红袖断,花语劫
墓志文体起源研究综述
隋唐墓志伪刻辨析
墓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