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几乎所有中国人都知道:两弹元勋,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然而,有多少人真正明白在他62年的生命轨迹中,活得究竟有多伟大?走得到底有多壮烈?
1924年,邓稼先出生在安徽怀宁县的一个书香门第,其六世祖邓石如是清代书法金石学家和文坛泰斗,祖父邓艺孙曾任安徽教育司长,是安徽学界颇有名气的人物,父亲邓以蛰被誉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是与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共享"南宗北邓"之美誉的“北邓”;可谁也不会预料到这个出了书法家、篆刻家、美学家、哲学家的大家族却有一位走上核弹研究之路成为科学家的后世子孙。
邓稼先少年时光生活在国难深重的年代,七七事变以后,日本侵略军进入了北平城。不久北大和清华都撤向南方,邓稼先的父亲身患肺病,咳血不止,全家滞留下来。北京是大前方,邓稼先深受爱国思想的影响,培养了强烈的爱国精神。1937年,北平沦陷后,邓稼先无法忍受这种屈辱,曾当众撕毁日本国旗并扔在地上踩了几脚。这件事发生后,邓以蛰的一个好友劝他说,此事早晚会被人告发,你还是尽早让孩子离开北平吧。无奈之下,邓以蛰让邓稼先的大姐带着他南下昆明,那里有南迁的清华和北大教授,还有众多的老朋友。临走前,父亲对邓稼先说"以后你一定要学科学,不要学文,科学对国家有用。"这句话在邓稼先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1940年5月,邓稼先途径上海、香港和越南,到达昆明。1941年,邓稼先遵从父亲的意愿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成立于抗战极端困难时期,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合并而成,条件简陋,生活清苦。尽管如此,联大却有非常良好的学术空气,先后培养出了不少优秀人才,邓稼先师从于王竹溪、郑华炽等著名教授。在西南联大读书期间,他努力学习,很快表现出过人的物理天赋。1945年,邓稼先以优异的成绩从西南联合大学毕业。次年,22岁的邓稼先回到北京担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
邓稼先在北京大学教学时,想的是要到科学水平更高的美国去,学习更先进的知识,掌握更先进的知识后,报效祖国。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祖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1948年进入美国普渡大学研究生院学习,并用不到两年的时间拿到博士学位,在当时轰动全校,邓稼先被称为“娃娃博士”。邓稼先的优异表现引起了美国的注意,美国许以优厚的生活、科研条件希望邓稼先留在美国,他的老师也是极力挽留,但是邓稼先没有忘记出国求学的初衷,在拿到博士学位的第9天毅然回国。
那时,刚刚建立的新中国正百废待兴,在很多领域都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在这困顿之际,邓稼先毅然决然返回祖国,一头扎入了祖国的建设中。
归国后的邓稼先进入中国科学物理研究所工作,当时新中国在原子核物理领域是一片空白,邓稼先在学术上享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斗志和乐趣,一篇篇有分量的论文相继发表,为我国原子核理论研究做了很多开拓性工作。这期间他和许鹿希结了婚。邓稼先和许鹿希两人自幼交好,既是隔壁的邻居,也是两小无猜的青梅竹马。长大后,两人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邓稼先是赴美博士,许鹿希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系,两人可谓是天作之合。
婚后,邓稼先与许鹿希夫妻恩爱、琴瑟和谐,两人经常一起去听音乐,听京剧,过着神仙眷侣般的生活。不久后,邓稼先和许鹿希便生出了一对可爱的儿女,生活平静而幸福。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任务,打破了这样简单的幸福。
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极为敌视,动不动就对我们进行核讹诈和核威胁,在这种背景下,毛主席拍板开始了原子弹计划的研究。
1958年的一天,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个‘大炮仗,想请你参加,这是国家绝密的事情,你看怎么样?”接着,他又严肃地说:“这可是光荣的任务啊!”邓稼先1950年回国后在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于1954年起做数理化部的副学术秘书,而学术秘书就是时任二机部副部长和原子能研究所所长的钱三强先生。邓稼先对钱先生很尊敬,彼此之间也十分熟悉,他深深懂得这次谈话的分量。當晚,邓稼先失眠了。因为他知道,只要接下了这个任务,他便将与这个世界隔离,隐姓埋名,父母和妻儿他都有可能不再相见。
妻子许鹿希见他神情有些异常,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没有什么,我在调动工作。”邓稼先平静地说。她问道:“你要调到哪里工作?”邓稼先回答:“这个我不能说,必须保密。”许鹿希又说:“你总能把那里的信箱号码告诉我吧,我可以给你写信!”但邓稼先却说:“不行,我们不能通信。”临走前,邓稼先郑重其事地对许鹿希说:“希希,往后家里的事我就不能管了,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过得就很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之后,邓稼先便离开了家,一心钻进了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中。这一年邓稼先34岁,妻子许鹿希30岁,两个孩子大的4岁小的只有2岁。从此以后,邓稼先的名字就从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了。许鹿希以为,也许几个月,也许一年,丈夫就会回来了,可是她没有想到,这一次的分别,整整就是28年的岁月!
和家人分别后邓稼先带着一腔热血投身到新中国核武器研究的事业中,他被任命为核武器研究所理论部主任,负责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处在严重的困难时期。对于中国的原子能事业来说,那是一个卡脖子的时代。1959年6月,苏联拒绝提供原子弹数学模型和有关技术资料,并随后又单方面终止两国签订的国防新技术协定,撤走全部专家,甚至连一张纸片都不留下,还讥讽说:"离开外界的帮助,中国20年也搞不出原子弹。就守着这堆废铜烂铁吧。"
中国人只能靠自己的力量发展核武器,而这,相当于从零起步,谈何容易!
为了记住那个撕毁合同的日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工程代号定名为"五九六"。
也是在这一年的六月,二机部部长刘杰向当时的九所组长以上人员交底,他对邓稼先说:“你要有思想准备,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要自己干。”
那时的新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能够提供给邓稼先他们的研究设施,最先进的运算工具就是两架每秒300次的“乌拉尔”计算机,许多数据还要靠手摇计算机、计算尺甚至是古老的算盘来计算。
北京城外一大片高粱地上刚刚盖起的一座灰楼,成了中国核武器研制最早的阵地。邓稼先在这里带着22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以手摇计算器和算盘为工具,夜以继日地计算着一个又一个庞大的数值。计算的纸张从木板堆到房顶,然后用麻袋捆装,堆满了整整一房间。当所有的数据都计算出来后,他们还要找核物理学家核对,为了确保准确无误,他们一连计算了十次,每一次的数据都一样,才确定了这是正确数据。华罗庚把他们所计算的问题称作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就这样,整整三年时间邓稼先带着一群年轻人,大略勾画出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轮廓。
1962年9月11日,二机部向中央打了一个:"两年规划"的报告,此报告提出争取在1964年,最迟在1965年上半年爆炸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
原子弹的爆发地选在了中国大西北的沙漠上,那里,景象荒凉,连生存都是艰难的,可见搞科学研究时是多么的困难,然而"五九六"的战士们凭着爱国心和革命的豪情壮志,硬是把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古战场建设成了中国第一个核武器基地。
经过艰苦不懈的努力,1964年10月16日,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终于爆炸成功。这一声巨响,不仅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也让所有的炎黄子孙扬眉吐气。紧接着邓稼先又同于敏等人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了更为艰难的氢弹研究中。仅用了两年多时间,就成功研制了氢弹。
从原子弹到氢弹法国用了8年,美国用了7年,前苏联用了4年,而中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中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就研制成功了原子弹和氢弹,西方人感到不可思议。杨振宁来华探亲时,问邓稼先说:“听人说,中国的原子弹是一个美国人帮助研制的,这是真的吗?”邓稼先请示了周总理后,写信告诉他:“无论原子弹还是氢弹,都是中国人自己研制的。” 杨振宁看后激动得流出了泪水。中国正是有了这样一批勇于奉献的知识分子,才挺起了坚强的民族脊梁。
邓稼先多次到罗布泊参与领导核试验。谁也没想到,一次突如其来的事故成了邓稼先身体健康的巨大转折点。在1979年的一次实验中,由于降落伞故障,原子弹摔下来没有爆炸,邓稼先将众人拦下,只身前往戈壁寻找摔下的原子弹。找到原子弹并检查无恙后,邓稼先才放下心来,出来后他对大家说的第一句话“没事”。此次事件让邓稼先遭受了严重的核辐射。1985年,邓稼先回到北京,却已是一个患有直肠癌晚期的病人。
生病之后,邓稼先住进了医院。在进入医院的363天中,他动了三次手术,止痛的针剂不间断,到最后竟演变成一小时打一针的地步。大量的针剂给邓稼先造成了严重的身体负担。到了治疗的后期,他全身出现了大面积的溶血症状,因为溶血他身上不停的出血,其痛苦可想而知。
1986年6月,中央军委做出决定,邓稼先为了研制核武器隐姓埋名一辈子,做了一辈子的牺牲,不能让他就这样走了,国家决定对他解密,公开他的身份,宣传他的光辉事迹。这时候人们才第一次知道了邓稼先的名字,知道他是“两弹元勋”,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理论方案的主要设计者,知道他是一个真正的英雄。
在邓稼先病危的时候,他的老同学、好友杨振宁来看望他,当时看着病床上身上插满管子的邓稼先,杨振宁问了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国家给了你多少钱,值得你把命给搭上?面对这个问题,邓稼先艰难的举出了两根手指,杨振宁猜的是“20万”,邓稼先摇了摇头,“2万”“2000”都被邓稼先摇头否认,之后说了“20元!”此时杨振宁自然是不敢相信,以邓稼先的成就,放到美国至少在20万美元以上,怎么就20元?杨振宁确实有些不信,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看了看邓稼先,笑着补充说道:“这是真的,原子弹10块,氢弹10块。”拳拳赤子心,殷殷爱国情,“20元”,对于邓稼先而言,单纯的只是一个数字,并不是他那一颗报效祖国的热心。那个时代能回到祖国参加建设的人,谁是为钱回来的?国家需要,我就回来了,这不仅是鄧稼先的心声,更是所有新中国建设者的心声。
1986年,邓稼先离开了人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对周围的人说道:“不要让别人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的科学事业,至死不悔,他曾告诉自己的妻子:“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杨振宁在悼文中写道:“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中国正是因为有一批邓稼先这样的科学家,才能在一穷二白之时,取得许多成就。他们是国之脊梁,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为国,为民族,俯首甘为孺子牛。他们在满目疮痍的土地上建设耕耘,为祖国的和平繁荣打下了基础。未来,祖国的未来,还需要我们青年一代接好这一棒,继续在这片土地上谱写盛世华章!(来源:网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