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一凡
自乌克兰危机以来,欧俄关系一直未能出现实质性转圜。过去几年,欧洲国家也在试图寻找对俄关系破冰的机遇,比如欧俄领导人之间不定期开启“诺曼底模式”对话机制,法国总统马克龙公开呼吁欧洲“应当拥抱而非排斥俄罗斯”,如此才能为欧洲安全提供长久稳定结构,德国总理默克尔也曾在“北溪-2”天然气管道上力争欧俄间的互利共赢。
然而,欧俄双方改善关系的意愿和实际需求仍然不断遭遇一些意想不到的冲击,从扑朔迷离的纳瓦利内中毒案,到白俄罗斯政局动荡背后的拉扯博弈,欧俄之间现在似乎又走上了互放狠话、斗气顶牛的老路。与此同时,对欧俄关系“影响最大”的外部因素也在发生巨大变化。
过去四年,特朗普政府表面上不排斥美俄关系改善,实践中却不断以升级制裁、外交降级、退出军控条约等方式践踏俄罗斯的利益和尊严,同时强迫欧洲盟国为了美国一己私利而牺牲自身与俄罗斯的务实合作。这些做法让夹缝中的欧洲感到更为不适,在增强独立性的基础上调整大国关系以维护自身合理利益的诉求愈发强烈,也形成了欧洲推动欧俄关系改善的迫切愿望。
现在,美国大选的结果正为大国关系以及全球战略格局注入新的变量。无论美媒还是世界多国领导人都已承认拜登胜选,而美国领导人更迭及外交风格调整将让本已持续僵冷的欧俄关系遭遇更多困难。
不少分析认为,拜登的外交理念中充满美国传统自由主义元素和价值观色彩。其选前宣介的政策理念中就包括将重整美国的国际影响力和价值观吸引力,将民主、自由、人权等融入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践。对欧洲而言,一位对西方价值观更为热衷的美国总统,似乎将进一步夯实欧美关系的价值观支柱,缓解欧美关系面临的挑战与滑坡。同时,美欧之间“三观走近”也为双方政策协调提供了更好的基础,所谓维护西方制度和价值观吸引力的“初心使命”,可能成为双方对某些国家政策的共同出发点和落脚点。
然而,重回“价值观外交”的老路很可能给基于国家利益的务实合作带来掣肘,使得欧盟和美国无法认清对俄政策的最优先目标。比如白俄罗斯出现政权动荡后,法国以及波兰、立陶宛公然支持白俄罗斯反对派领导人,要求白俄罗斯进行政权更迭,明显是在所谓西方民主的“政治正确”下作出的规定动作。再比如纳瓦利内事件后欧盟及其成员国对俄罗斯立场日趋强硬,部分德国政客试图将该事件与“北溪-2”项目挂钩,均显示了欧盟国家将涉俄罗斯及其周边议题政治化,不择手段显示其“规范性”和“价值观立场”的盲目性。而随着美国外交政策朝价值观取向的方向转移,欧洲国家受到欧美同盟框架的局限以及自身对西方价值观的鼓吹,在欧俄关系上可能受到更多掣肘。
与此同时,欧盟成员国在对俄政策上有着不同偏好、取向和利益诉求,也将限制欧盟提升处理欧俄关系的“务实性”。近期,欧盟著名外交智库“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发表了一篇展望欧俄关系前景的文章,指出当前欧盟内部就处理欧俄关系的三种模式。一是以立陶宛、波兰为代表的“绝对强硬模式”,出于地缘现实和历史情结而秉持“逢俄必反”的态度,还试图以提高对俄批评的调门来提升自己在欧盟内的外交影响力。第二种是“法国模式”,秉持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的“均势思想”,试图通过加大同俄罗斯合作为欧洲谋得更多与美国和中国博弈的筹码,也试图促进俄罗斯在价值观方面向欧洲或法国靠拢。第三种是务实色彩更浓的“德国模式”,一方面强调维护和增强欧俄在经贸、能源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又宣称要通过讨论和对话来解决欧俄之间的潜在分歧。
然而实践证明,这三种模式过去数年都未能起到缓和欧俄关系的效果。结果就是在日趋强调西方价值观和民主自由的背景下,欧盟国家公众舆论和政客观感日趋向“绝对强硬模式”靠拢,对俄务实派面对越来越大的政治压力。
从根本上说,无论欧盟还是美国,对俄罗斯都坚持某种价值观优越感,一旦有机会就希望推动“民主扩大”甚至“和平演变”。与此同时,美欧还基于俄罗斯是威胁和对手而非构建欧亚大陆和平安全伙伴的设想来跟俄罗斯打交道,那么希望转圜关系乃至期待出现一个“令人满意的俄罗斯”,就更是缘木求鱼了。虽然有不少学者预测,未来拜登政府或许会在战略武器管控等方面放弃特朗普时代破坏秩序的行为,但美国国内政治环境和价值观挂帅的理念,恐怕难以缓解经贸、能源、外交等领域对俄高压示强的政策倾向。那样的话,处在夹缝中间的欧俄关系恐怕也很难迎来回暖的曙光。▲
(作者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