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视角下的墙体景观设计

2020-11-19 05:03张馨月
社会科学家 2020年7期
关键词:墙体景观设计景观

张馨月

(广西师范大学 漓江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一、引言

俗话说:“不到异乡看,不知故乡美”。自从2013年国家提出“美丽乡村”建设提议后,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建设好“美丽乡村”。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1]。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在国家一道道的“圣旨”出台,乡村建设能不美、能不富吗?家乡美固然好,然而为了片面追求表面上的美、片面追求城乡一体化、片面追求乡村旅游经济效益,有些乡村建设中使得传统文化沦落,景观意识混淆不清,特别在乡村墙体景观方面,过度城市化,缺乏乡村特色,忽视了乡村美。墙体景观在乡村景观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村庄的脸面,对于乡村的“面子工程”,本文尝试对之做一些研究,为墙体景观在乡村旅游中的作用和意义做一表述。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

乡村景观是以乡村环境为背景的包含农业田园景观和人文景观,乡村旅游是人们以乡村广阔的土地为场所在乡村环境中进行闲暇娱乐的一种方式。乡村旅游以乡村风光、风土民俗、乡村景观为吸引物,让城市居民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体验乡村慢生活,满足长期生活在城市的居民对乡村的向往[2]。

墙体作为常见的建筑形式,在建筑景观中是必不可少的构成因素。通常,以“线”或“面”的形式来划分空间的非自然构筑方式都可以称为一种墙的建造[3]。以墙体为界面具有一定观赏性的建筑墙体称之为“墙体景观”,简称“景墙”,是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村旅游最先出现德国,有上百年的发展历史,以体验乡村风貌、风土人情为基础的旅游体验。起初,德国为了发展乡村旅游推出“我的乡村会更美”等的设计比赛,以赛促游,拉动乡村经济,取得了好成效。二战后的法国为了推动乡村景观建设,采用土地整治的方式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德、法两国的乡村景观建设成了各国效仿对象。日本的“一村一品”和韩国的“美丽的乡村景观”赛事都提升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在国外学术研究上,学者Andrew W.G提出:“乡村的环境之所以有明显的特征,就是因为有独特的农业景观、土地格局和田园文化”首次把乡村环境与乡村文化作为景观相提并论;而Roberts B.K则认为:从乡村的环境、文化背景、景观感知等方面研究乡村景观是不够全面的。Roberts(2016)对古往今来的乡村聚落演变过程进行了一系列系统性的探讨,并选取了三种典型村落景观演变进行了阐述,为乡村旅游和乡村景观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总之,国外对乡村景观、乡村旅游、乡村文化的保护与建设方面的实践研究相对成熟,对乡村建设的重要性的意识也比较早。

严格地说,自2013年我国推出美丽乡村建设到后来的乡村旅游发展,短短的7年光阴却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发展总体规模大,乡村旅游胜地遍及大江南北,乡村旅游从环境生态发展到产业结合,都取得了不俗成绩;理论研究成果较为丰硕:从2013年起在知网记载相关文献共23323篇,这些研究成效显著,影响深远:朱婉莹提出“保护与规划并行”“景观共享”“景观共存”的乡村规划措施;董雅在强调“景观形态回归地方,承载特定地域人们生活与发展的历史”;郑晓燕注重乡村旅游与产业发展结合,发挥优势互动,为乡村景观设计思路提供了借鉴。

我国乡村景观与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虽然丰富,但受多种因素制约,还存在着诸多不足,理论研究深度不够等情况。如景墙作为景观设计的小品,在乡村景观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但关于景墙与乡村旅游关系的理论文献为零。而在现实中,景墙在景观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并战功赫赫:德国罗滕堡的古城老墙涂上各种鲜艳色彩而深具怀旧情调,使人感叹时光在这里未曾流逝而被誉为“中古世纪之宝”;瑞士西庸城堡的石头墙和爵士乐成为该镇的名片;马头墙成为安徽旅游形象代表物……这些墙体景观各具特色又富含文化精髓,是乡村景观的文化符号,却在理论研究方面被忽略。

三、墙体景观对乡村旅游发展的作用

(一)吸引作用

在墙体造景的空间中,墙体景观作为景观营造的视觉焦点,体验者的视线被限定在特定的范围之内而被吸引于范围内某个物体。墙体景观拥有的围合性特点以及墙体本身的构造特点都对处于景观之内的受众起到了控制作用,客观地组织、引导了受众所看到的景观,在特定的范围之内显示出区域内的景观设计特色[3]。一间房子六大面,其中墙体有4个立面,占有整间房子2/3的比重,视线一般落在与视线的垂直的墙面上。墙面是视觉焦点,是建筑的“面子”。一面有艺术分量、文化色彩的墙体会使建筑特有“面子”,因为它更容易赢得游客的关注。

(二)宣传作用

视觉是为了获取信息,景墙是视觉焦点,利用景墙展示信息,会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景墙属性信息通过包含造型、材质、艺术符号、文化体现等信息,而这造型、材质、艺术符号、文化体现都可以传达乡村的文化信息,从而达到了宣传的作用。把当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发展理念以及注意事项等具有精神内涵的视觉文化元素体现于景区墙体以展示和告知游客,此称之为“文化墙”。例如,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按板镇杏城村具有200人口,在2013年投入资金290.2万元用于改造乡村建设,特别是“文化上墙”的工作上取得良好效果,体现了本村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赢得了所到游客的广泛关注。游客驻足于古色古香的文化墙下,了解该村落的旅游信息、掌握当地特色民居、民俗民族活动、休闲垂钓、特色小吃等等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文化墙成为该村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三)教化作用

环境的教化作用如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一样的,景墙的教化作用体现在视觉控制的同时,规范和引导人的活动方向,营造氛围,影响情绪,从而达到教化目的。景观墙体在造成视觉控制的同时,通过吸引视线和限定视觉范围的方法,限定了区域内人群的活动方向,影响人的“运动”,行为的控制包括两个方面:a墙体景观的体量本身所造成的方向性引导,使体验者的行进方向发生变化;b.景观自身形成的诱导作用,使得体验者发生与其所处环境相适应的行为改变[3]。墙体空间会形成一定的空间氛围,通过空间氛围对人的情绪产生影响,或提神张扬或抑制郁闷,场景可以让人放飞思绪也可以让人桎梏窒息。如天安门的那排庄严的红墙使多少人肃穆敬仰而神圣;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灰色围墙让人感觉悲痛……景墙的教化功能就是让空间去说话,让人在空间中思考。

四、乡村旅游下墙体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文脉传承中断

社会的发展,设计市场的开放,专业领域交流不断增加,设计多元化成为一种新趋势,然而这种趋势容易导致景观的共性而缺乏个性,缺乏文脉。城市化中“田成方,路成网,渠相通,树成行”的标准化建设,把一个个风景如画的乡村小镇变的如同一条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产品一样千篇一律;曾经让我们引以为豪的乡土文化,也随着环境的无机化、单一化而走向消亡[4]。景观的毫无意义地复制导致了文脉中断这一问题在乡村景观设计中尤为突出。乡村旅游规划设计应遵循当地地形地貌,尊重自然、尊重当地乡土文化,使当地文化有保护,有传承,这样的设计才是有文化传承的景观设计。例如,占地约6666.66m2的武隆县大燕窝度假村集果园、养殖、休闲、餐饮娱乐为一体。在墙体设计方面,根据当地的文化和奇特的山水,打造养殖区为山羊文化,休闲区为乡村山水文化,餐饮区为吊脚楼和田园文化,经过团队精心绘制,一座具有文化底蕴的度假胜地矗立在地貌奇异的喀斯特地貌的山中[5]。

(二)村落景观意境丧失

回归自然、体验质朴和感受野趣是大多人乡村旅游的目的。然而由于我国的乡村旅游规划起步晚,设计思路受到城市化思潮影响,忽略了乡村自然资源,出现乡村城市化局面,使得乡村景观设计渐行渐远,乡村城市化问题日益突出。一方面是农户的自主意识导致。建筑是体现用户需求的心理物化表现,农户想向往城市生活,所以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游客的需求,把乡土特色去掉,取缔为城市化的设计,认为别家是乡土的,自家的是都市化的,既在村里与众不同,又能让城市游客找到归属感。殊不知,城市人需要的就是体验原汁原味的农村生活,这与经营者的想法截然相反,费钱费力的同时还造成乡土文化的缺失[6]。另一方面是设计师主观导致。一些设计人员缺乏乡村规划经验,为了迎合一些崇尚城市生活的村民意识,主观地将城市景观理念运用到乡村景观建设中。如“路要成网、树要成行”的城市景观和欧式风格的住宅或别墅在乡村中越来越多。如果村庄被城市化了,那么村庄就被隐没在人类发展的历史洪流,村庄就失去了它独特的魅力和存在的意义。那么根据黑格尔的“存在即合理”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论,试问,这样的城市化的村庄有存在的意义吗?

五、乡村旅游下墙体景观设计的原则

(一)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乡村的自然环境的不同,其建筑样式也就不同,建造的材料和建筑结构也因环境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传统文化在民居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包含有地域、气候、人文环境等不同要素共同构筑的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文化,而建筑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墙体景观又是建筑的重要部分,可以说,墙体景观可以反映乡村传统文化。在景观规划中,因地域、因气候、因民族不同,体现在景墙设计时要与传统文化多方结合,这是乡村景观设计的首要原则。山西居住窑洞,是因为气候干燥,土层厚实,冬暖夏凉而被乡民喜爱,其墙体景观为土墙;而广西山间吊脚楼,因气候湿热,蛇虫多而当地民族喜爱,其墙体景观为木墙。这些景观要素体现了朴素的乡土文化,因此在规划中我们要保持乡村景观的原真性,对整体景观风貌进行保护,使其风格与乡村大环境相统一,对个别景观要保护、恢复原有风貌,在建设过程中要使用乡土材料[7]。

景墙材料丰富多样,特别应用乡土材料传承传统文化方面有着直接表露的作用。常见景墙材料有石头、木材、金属材料、砖块、陶瓷、玻璃、贝壳、植物等。为了研究材料与表现传统文化的关系,在全国范围内抽取了优秀的乡村景墙150例展开材料调查。通过调查发现,石头景墙材料占53.30%。植物、砖瓦、木材、金属、玻璃墙分别占参与调查总额的6.67%、10%、8.67%、2%,使用其他特殊材料(例如灰泥,贝壳等)占总数的20%(如表1)。

由于景观挡土墙的功能要求,石材挡土墙占石材景墙62.5%的高比例。植物、砖瓦、木材、金属、玻璃、抹灰的挡土墙分别占同类材料的百分的20%、66.67%、23.0%、0.0%,16.67,可见砖瓦、石材分别占比较大的比重。

表1 乡土景墙用料调查统计表(例)

由上表统计得知,石材、砖瓦、植物、木材、和地域材料都是常用的乡土材料,占乡土景墙材料的98%的比重。石材、砖瓦、木材等材料在视觉属性代表着质朴、自然、乡野、粗犷等,与乡村传统文化的淳朴特点相同,所以材料直接传达了乡村的质朴、清新、自然、粗犷等的视觉品性。有的时候,这些乡土材料连同它们的营造技艺可以成为当地传统文化的代表而具有传承性。例如广西三江侗族木构建筑的材料98%都是木材,木作营造技艺就是侗族人们建造房子的传统技术和文化瑰宝。

(二)一村一特色的原则

根据达尔文“经过长时间的自然选择过程后演化而成”的演化论,村落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为满足人的需求和体现人的意志而建成的村落建筑,在经过长时间的选择和建设中不断演变。为了增加存在感和居住自豪感,村民会选择性地将代表本村的特色符号附加在墙体上,形成一种文化共识,也就形成了村落特色。一个村庄之所有旅游价值,就是因为它具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其独特魅力乃是吸引游客的动力。所以一村一特色是乡村旅游规划中重要的原则。

为了保证一村一特色的原则普及,有多种渠道,但更多地体现在政府层面。政府应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等的合作;邀请专家、学者对城乡旅游现状进行调研并按“一村一品”等提出可行性报告、进行规划,在实施时全程跟踪设计、指导[8]。在“一村一特色”建设中,墙体景观设计要充分利用村庄环境资源优势,善于挖掘与合理整合资源、优化资源,利用资源优势体现不同的区域特色,才能形成“大我”中的“自我”特色,增强旅游的吸引力。因此,乡村墙体景观设计在大范围内要从结构和表现形式上要保持相对一致性和相对的多样化,在规划中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的需求,根据人文特点、环境特点,要因地制宜,表现出不同的墙体,却有共同的乡土气息。比如广西三江程阳八寨不仅完好保存着侗族的服装饰品、歌舞文化、生活习俗等古老传统,而且建造房子也不用一钢一钉,南越干栏建筑的木墙青瓦使得各个山寨都显示出自然质朴,与山野融为一体。这些木构建筑以其构建独特,技艺高深的特点向世界展示了侗族人们的文化和智慧,2006年被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编号为VIII-30)。在近几年的美丽乡村建设中,改造后的干栏式建筑的样式从外观上依然保全,但是主题结构已经换为钢筋混凝土,外墙贴着仿木纹的瓷砖,使得新建筑与旧房子完全融为一体,保存“一村一特色”的建筑风貌,并且每年迎来了15万人次[9]。

六、乡村旅游环境下的墙体景观设计方法

(一)墙体景观的构成

构成就是把不同形状、造型或材质进行分解作为素材,然后通过重构手法赋予新的秩序和组织,它的核心就是“要素重新组合”。景观设计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就是造型要素,也就是点、线、面、体、色彩、结构、材料、技法等。如果说构成是砌砖建墙,那么基本要素就是建筑的六大面,而构成的基本形式就是建筑结构,要想房子建成,基本形式非常重要:建筑结构设计好,房子才会美观,也就是说造型的形式美了房子才会美。墙体是建筑的构成要素之一,以面的形式体现,但墙体自身就是点、线、面、体的复合体,所以研究墙体景观就要从点、线、面的研究开始。

1.点元素。“点”是设计最简单的形态,可以是材料单体、色块单元、饰品单体等既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呼应共造空间的造型物。石墙都是利用石材原生态的点来营造杂乱但有章法的墙面景观,比如石材挡土墙;圆球灯体、团装植物、洞口装饰等作为墙体的“点”参与景墙点的表现形式。点在墙面的就是要吸引注意力,比如:焦点、兴趣点、景点、视点等这些都是注意力集中的地方,表现在墙体景观时对“点”的设计运用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是确定主要表现对象,是重点突出墙体还是“点”,如是墙体,布局则“点”小而多,如是“点”,则“点”大而美,如两者均需表现,则采用平均或均衡表现形式;第二是利用“点”的不稳定性设计活跃的墙面,点的不稳定表现在动态上,点的四周都是圆的,都可以运动,点的线化和面化是指点沿着一个方向或四周运动的轨迹成为直线或面;墙面中大的点在上小的点在下,则大点会产生向下运动的感觉。利用点的不稳定性可以避免视觉平庸的墙体景观设计。比如一排木板建的墙体上安装一群前前后后排列金属鱼饰品,那么鱼就是“点”,与就是主要的表现对象。

2.线元素。从几何学角度来讲,点的运动产生了线。“线”在形态上有直线、曲线、折线之分,不同的形态有其不同的视觉体验和景观效果。直线具有极强的方向性,简洁明快,体现硬朗、刚直、坚定的空间特征。曲线优美、轻快,运用于墙体景观会让人向往愉悦,能怡情解压;折线活泼有趣,能增加墙体的韵律感。线沿着一个方向排列可以形成面,所以线有面化特性。

在乡村墙体景观中,“线”应用较多的利用线的面化特性来表现墙体景观。用一排排有规则的砖块或木板排成的墙体,线面化构成了法;乡村中的栅栏、绿篱、挡板墙等都以条形板材或竹棍做成的。例如桂林全州天目湖乡村旅游景区有一堵鱼群木墙,以一条条S形按波浪状虚实间隔排列成2米高18米长的木块条墙体,在波浪起伏的墙面上同一方向游着一群不锈钢制作的鱼群,这是很有创意景墙,意在水资源的珍贵,要保护水资源和保护地球的寓意。总之,线的特殊构成美学给人们留下了不同的视觉印象。

3.面元素。“面”的形成有两种方式,一是点“点”向四周延续形成“面”,另外一种是以“线”的连续形成了“面”。“面”有平面与曲面之分,平面有充实、整体、平稳的视觉效果,曲面有自由奔放的效果。作为墙体设计,墙面本身就是以“面”的另一种存在形式,供设计者在面上“作画、构思”:“面”可以形成围合空间如园林利用景墙来围合空间或遮挡视线;“面”可以指引方向性,沿着墙边开路是景观设计常用手法;开放性广场设以面墙,它会成为视觉中心面或比如园林中的障景、漏景;统一材质的“面”有整体视觉,不同材质、不同图案的墙面有弱化“面”的空间感。掌握“面”的形态属性,有利于景墙设计中“面”的运用。

在墙面上作业古人发挥得更多。古人根据水波纹形象设计出墙顶有欺负波纹状的墙体,称之为波形墙,也有设计成祥云状的云墙、梯状的梯墙和在墙体中挖洞的漏明墙,以及因材质不同的白粉墙、钢筋混凝土花格墙、虎皮石墙、竹篱笆墙等等。其建造形状不同与材料丰富,实现不同的功能所需。《园冶》中说,“宜石宜砖,宜漏宜磨,各有所制”建体现墙体营造的不同手法。在云南沙溪的一处民宿景观墙中,古朴的墙体是面的体现,圆孔的出水口是点的体现,流出来的水成线状,是点、线、面结合的优秀景墙设计案例,具有一面景观墙一场公共艺术的观赏价值。

(二)墙体景观的主题再现

主题是指设计作品中所要表现的中心思想,泛指主要内容。在设计乡村墙体景观中,主题来源于民间,涉及村庄的人事,是艺术创作灵感和设计表现的内容来源。同一主题不同体现材料有不同的艺术效果,如何获取主题,如何表现主题,要分析地域文化特点,挖掘人文精神、采用适合的材料来表现,使材料的形式于主题精神形神合一。主题的表现形式有具象和抽象之分,其中具象表达的手法比较普遍。比如在表现乡土特色时,墙体展示农具和墙体浮雕,把民间典故、题材表现在墙体上。在金田村太平天国起义纪念馆广场的里有一墙体挂满了农具镰刀、锄头、耙子、斗笠、蓑衣等,展示农民起义是使用物,而另外一个景墙则起义过程的重大事件刻在墙上,以具象形式展示给供游客观赏。在华盛顿广场有一处深“V”字性的越战纪念碑,以黑色花岗岩墙体来表现,把死者名字刻在黑色墙体,形成一种悲壮的抽象效果。

(三)墙体景观的设计系统

墙体虽是乡村景观设计的小节点,但它的作用和意义非常大。有遮风挡雨、展示乡村文化、宣传与教化等的功能,具有地方名片或形象代表的意义。所以景墙设计要综合考虑,结合景墙内外的系统地研究与设计。任何景墙都不是孤立存在,它要融入景观系统与其他景观元素相协调相呼应,共同营造一个有文化、审美的景观环境。在以墙体景观为中心,对外扩展出景观建筑、建筑小品、水景、植物景观、广场景观等的设计元素,这些元素在扩展出子元素,各元素之间相互渗透、互相影响,达到景观功能的目的(如图1墙体景观设计系统图)。

图1 墙体景观设计系统图

1.文化广场与墙体景观

乡民长期集中在一个固定而开阔的大场所举行民俗活动和休闲活动的空间可以称之为乡村文化广场。乡村广场具有实用功能和精神文化传播功能,乡村文化广场在农忙期可以晒稻谷、豆子等农作丰收物,农闲期就是乡民健身、娱乐聚集区,它体现村民的忙与闲、哀与乐,体现乡村民俗生活。乡村广场是乡村旅游的核心景点,而广场的景墙是宣扬乡村文化的视觉中心。此处景墙设计尤为重要,在注重与乡村建筑风格协调的同时,景墙要有相对独立主题空间来彰显广场的文化精神和村庄民宿特色,把乡村重大事故刻在景墙上,起到警示的作用;把村庄的传统美德刻在景墙上,起到教育与传承的作用,达到宣扬和传播乡村美德的目的。乡村广场与景墙就这样相互作用彰显乡村文化精神。

2.景观小品与墙体景观

景观小品包含各种生活设施,比如座椅、垃圾桶、路灯、园灯、指示牌等,这些小品具有实用功能、装饰环境功能和精神文化传达功能,墙体景观设计少不了景观小品的装饰和点缀,在景墙与小品的设计应用中,要以墙体为主小品为辅的设计原则,把握大小比例关系,合理利用小品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征点缀和装饰墙体的“灵魂”,使景墙具有感染力。在小品与景墙的设计表达中,小品是“眼睛”,墙体是“躯干”,“躯干”支撑好了,“眼睛”才能亮起来。一个能抓人眼球的“眼睛”主要是把它设置在显眼的合理的位置才能充分发挥“抓眼”的作用;按照人的黄金视高,把小品设在1.2-1.6米之间都位置是最易于游客发现于观赏;设置休息椅与景墙颜色相近,目的在于突出景墙这一背景,满足人靠墙而息的私密性和安全性的心理需求;根据园林植物景观的设计方法[10],植物以体量大小来决定参与墙体景观设计的表现,从丰富视觉上提升景观的层次性和可观赏性。比如低矮鲜花,侧多排列与墙根下以景墙为背景烘托花带花丛,如是高大如芭蕉树之类的植物,则多是被设置与景墙的背后,衬托景墙的造型和空间氛围。总之,处理好景墙与小品的主从关系才能设计好乡村旅游景观。

3.水、植物景观与墙体景观

在景观设计中,水体景观设计是表达一种柔性的美感。通常表现的形式是湖泊、江河、溪流、水池、跌落水景、喷泉等。而与景墙结合应用的水景观一般有:利用水的流动形态以及水声丰富感觉层次,增强环境的活性与生机感,使得墙体景观妙趣横生,比如沿着墙体连绵跌落形成瀑布,或连绵滴落形成水帘,或沿着阶梯层层跌落形成梯田水景观。水景观与墙体景观同景设计时往往有一种刚柔并济的效果。常言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所以有“游山玩水”之说;在中华五行中,“金”生“水”,所以民间认为“水”为“财”,“水”在中华文化中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水”在景墙中被广泛使用。同时,墙属“土”,植物属“木”,一面水景、植物景观具有的景墙,用五行来解释就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看不见的“火”和“金”却在五行相生中延生而平衡着,故此类景墙是符合中华传统美学特点的风水墙,备受国人喜欢。也因此,只有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才能设计更好的乡村墙体景观。

七、结论

在乡村旅游环境中,乡村墙体景观的设计与其他景观之间是密不可分的,通过对墙体景观与乡村文化广场、景观建筑、景观小品、水体景观、植物景观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的系统分析以设计,探寻乡村墙体景观与乡村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途径。在保护与继承村落文化的基础上,以乡村景墙设计为推手,重塑村庄整体文化价值和提升乡村旅游环境,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来促进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猜你喜欢
墙体景观设计景观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模块化蓄热墙体日光温室研究进展
景观别墅
浅谈UHPC在异形曲面墙体中的应用
浅析建筑垃圾在节能复合墙体中的应用
火山塑造景观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承重型3D板墙体抗震性能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