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焕美,庞千千,王 婧
(北京工业大学 交通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24)
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城市停车问题日益严重,进而导致交通运行秩序混乱。停车行为分析是进行停车管理的重要基础。因此,研究小汽车出行者的停车选择行为规律,对于进行停车管理,解决停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出行目的的出行者的停车选择行为不同。国内外学者主要对居住和旅游等目的的停车选择进行研究,包括郑楠以乌鲁木齐市10个具有代表性的老旧小区和新建小区为例,分析居住区停车方式选择行为[1]。王浩等基于出行者的停车行为特征数据,分析出行者的居住区共享泊位的选择行为,研究发现,个人月收入、停车时长、步行距离等对居住区共享泊位停车选择的影响显著[2]。殷焕焕等采用北京市居民停车行为数据,分析居民对于停车费用的态度及停车收费对居民停车选择行为的影响[3]。唐伯明等分析平日、节假日优惠费率交换步行距离的阈值,结果表明:通过停车费用优惠措施提高路外公共停车场利用率需区别平日与节假日[4]。Ma等以北京雍和宫附近的6个停车地点为例,分析旅游区的停车选择行为,结果表明停车目的、步行时间和停车费用对停车行为的影响较大[5]。石丽基于旅游景区自驾车游客的停车行为数据,分析自驾车出游特征、内外部交通环境、停车位供给模式、停车收费费率和停车过程对自驾车游客的停车行为的影响[6]。Hensher和King分析停车供给量和停车费率对于驾驶员停车的影响,发现通过调节停车费率可以改变人们对自驾车出行方式的选择[7]。Willson、梁潇等研究发现不同的支付主体对停车费用表现的敏感度不同,支付主体为雇主时,停车者对停车费用并不敏感[8-9]。卢红锋研究发现,车辆停放时间越长,停车者可以忍受的步行距离越长[10]。王志利基于深圳市某中心区域驾驶员的停车选择数据,分析驾驶员的社会经济属性、交通特征属性、信息更新特点对停车选择的影响[11]。Zong等利用北京的停车数据,分析出行者的个人/家庭属性、出行目的和停车占有率对停车决策的影响[12]。胡小海等基于重庆市中心区停车行为数据,对多因素影响的停车选择行为时间价值进行研究[13]。王立晓等采用乌鲁木齐市南山风景区游客的路径选择数据,探讨出行者对该区域的了解情况和对标志牌的印象等因素对路径选择行为的影响[14]。李佳贤等采用北京市居民就医出行数据,研究居民初诊就医的出行目的、出行满意度等因素对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15]。Papantoniou等分析分心、驾驶员特征以及道路环境等因素对驾驶失误的影响[16]。付兴胜根据停车行为调查数据,研究服务感知、社会意识、个人态度对出行者停车行为意向产生的影响[17]。
以上主要基于停车调查数据单独分析居住和休闲目的下的停车选择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对基于不同出行目的的停车选择研究较少;研究的影响因素主要为步行时间和停车费用等因素,而对影响停车选择行为的心理因素的研究较少。考虑到出行者的心理因素会对停车选择行为产生较大影响,本文基于北京市小汽车出行者的停车行为调查数据,考虑心理感知因素,对不同出行目的的出行者的停车选择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停车需求引导措施,研究将有助于发掘停车选择的行为规律,为停车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为了充分了解不同出行目的下的停车选择行为,掌握各相关因素对停车选择的影响程度,本文通过发放网络问卷的方式进行停车调查。调查对象为小汽车出行者,调查时间为2019年5—6月。共回收166份,其中,有效问卷155份。
本次停车调查采用实际调查和意向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内容如下:
1)实际调查。实际调查包括三部分:一是个人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月收入和是否经常开车;二是因素心理阈值,即出行者可以接受某个因素的临界值,包括对停车后步行距离(以下简称步行距离)、出行者从当前位置驾车到停车场的行驶时间(以下简称行驶时间)、停车价格和停车场的剩余空位(以下简称剩余空位)的心理阈值;第三为不同出行目的(购物和工作)下的因素重视程度,分为非常不重视、不重视、一般重视、比较重视和非常重视5个等级,包括对步行距离、行驶时间、停车价格和剩余空位的重视程度。
2)意向调查。假设出行者行驶到距目的地约5km处,可获得目的地附近停车信息。此时出行者进行停车选择。各停车场的因素取值如表1所示。假设出行目的为商场购物的出行者,停车时间约为2h。而出行目的为工作的出行者,停车时间约为8h。
表1 停车场信息设置
根据问卷汇总情况得到:在调查者中,男性占61%,年龄主要分布在18~45岁,18~25岁、26~35岁和36~45岁分别占26%、33%和34%;职业主要为专业技术人员、自由工作者和其他,占比分别为40%、25%和21%;月收入主要分布在1万元以内,约占82%;92%的出行者经常开车,能够获得较为准确的出行相关信息。
由图1可知,出行者的步行距离的心理阈值主要为500~1 000m,500m、800m和1 000m 分别占17%、26%和43%,表明出行者可以接受较长的步行距离。
由图2可知,出行者的行驶时间的心理阈值主要为10min和15min,分别占38%和43%,表明出行者希望行驶时间越短越好。
图1 步行距离的心理阈值
图2 行驶时间的心理阈值
由图3可知,出行者的停车价格的心理阈值主要为10元/h和15元/h,分别占28%和46%,表明出行者可以接受中等的停车价格。
由图4可知,出行者的剩余空位的心理阈值主要为5个和10个,分别占32%和50%,表明出行者希望选择的停车场可以有较多的空余车位。
图3 停车价格的心理阈值
图4 剩余空位的心理阈值
图5 步行距离的重视程度
由图5可知,当购物出行时,出行者对步行距离的重视程度主要为一般重视、比较重视和非常重视,分别占21%、38%和35%;当工作出行时,出行者对步行距离的重视程度主要为一般重视、比较重视和非常重视,分别占23%、38%和32%。不同出行目的下,出行者对步行距离均比较重视,而从非常重视的比例可知,购物出行时出行者对步行距离更加重视一些。
由图6可知,购物出行时,出行者对行驶时间的重视程度主要为一般重视、比较重视和非常重视,分别占36%、32%和23%;工作出行时,出行者对行驶时间的重视程度主要为一般重视、比较重视和非常重视,分别占34%、34%和24%。不同出行目的下,出行者对行驶时间均比较重视,但从比较重视和非常重视的比例可得,工作出行时出行者对行驶时间的重视程度更高一些。
图6 行驶时间的重视程度
由图7可知,购物出行时,出行者对停车价格的重视程度主要为一般重视、比较重视和非常重视,分别占23%、45%和25%;工作出行时,出行者对停车价格的重视程度主要为一般重视、比较重视和非常重视,分别占26%、34%和33%。不同出行目的下,出行者对停车价格均比较重视,但分析一般重视和非常重视的部分可知,工作出行时出行者对停车价格更加重视。
图7 停车价格的重视程度
由图8可知,购物出行时,出行者对剩余空位的重视程度主要为一般重视、比较重视和非常重视,分别占23%、36%和35%;工作出行时,出行者对剩余空位的重视程度主要为一般重视、比较重视和非常重视,分别占23%、38%和33%。不同出行目的下,出行者对剩余空位均比较重视,但分析非常重视部分来看,购物出行时出行者对剩余空位的重视程度较高。
图8 剩余空位的重视程度
由图9可知,购物出行时,出行者主要选择P1、P2和P3停车场停车,分别占29%、48%和13%;工作出行时,出行者主要选择P1、P2和P3停车场停车,分别占30%、43%和17%。不同出行目的下,出行者均较多选择P1、P2和P3停车场停车。由于出行目的不同,购物出行时出行者对舒适性要求较高,P2停车场步行距离较短,故出行者选择P2停车场停车较多;工作出行时对时效性和经济性要求较高,而P3停车场行驶时间较短,且停车价格较低,故工作出行时选择P3停车场停车较多。
图9 停车选择
由图10可知,在以购物和工作为出行目的时,出行者的停车选择满足步行距离和行驶时间的心理阈值的比例较高,分别在0.9和0.8以上;其次是满足停车价格的心理阈值,均在60%以上;由于剩余空位较多,所以出行者对剩余空位的心理阈值均能满足。在可供选择的停车场中,出行者在进行停车选择时首先会满足步行距离和行驶时间的要求,其次满足停车价格的要求。
图10 满足因素心理阈值的停车选择
相关性分析是指对两个或多个具备相关性的变量元素进行分析,从而衡量两个变量因素的相关密切程度。相关系数是反应变量之间关系密切程度的统计指标,相关系数的取值区间在-1~1之间。数据越趋近于0表示相关关系越弱。相关系数表示如式(1)所示。
式中:rxy表示样本相关系数,Sxy表示样本协方差,Sx表示x的样本标准差,Sy表示y的样本标准差。计算公式如式(2)—式(4)所示。
为了深入了解各相关因素对停车选择的影响,将不同出行目的下的停车选择与其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如下:
1)购物出行时,步行距离阈值与停车选择在0.05级别(双尾),相关性显著。由于出行者购物时对舒适性的要求较高,且停车时间相对较短,故步行距离阈值对停车选择的影响较大。
2)工作出行时,对停车价格的重视程度与停车选择在0.05级别(双尾),相关性显著。由于工作出行时出行者需要较长的停车时间,故对停车价格的重视程度对停车选择影响较大。
基于对停车选择行为的分析,设置合理的停车需求引导措施,能够更好地调节停车需求,改善停车问题。停车需求引导措施主要包括分时分区定价和信息发布,内容如下。
由于出行者可以接受较长的步行距离和中等的停车价格,且出行者在进行停车选择时首先会满足步行距离和行驶时间的要求,其次满足停车价格的要求。而购物和工作通常发生在周末和工作日,对于不同的时间,可以选取距离目的地一定范围的停车场,通过调整价格的方式引导车辆分散停车。
在不同的出行目的下,出行者对步行距离、行驶时间、停车价格和剩余空位均比较重视。但购物出行时,出行者对步行距离和剩余空位更加重视,可以通过对距离目的地一定范围的停车场,通过阶梯定价调节出行者的停车选择,即对距离目的地较近的停车场,制定较高的停车价格,减少部分停车需求。工作出行时,出行者对行驶时间和停车价格更加重视,距离目的地较远的停车场可以通过降低停车价格的方式吸引出行者停车,提高停车场的利用率。
不同出行目的下,出行者对关注的因素及其重视程度均不相同,可以通过一定渠道(如停车APP、信息显示板等)及时发布信息,从而引导出行者停车。且对停车场进行分时分区定价,需要及时地让出行者了解该信息,可以通过停车APP、在目的地主要出入口架设信息显示板,及时进行停车信息发布,从而引导出行者停车,改善停车环境。
随着机动车数量的增加,城市停车问题日益严重,分析出行者的停车选择行为有助于对其停车行为进行管理。本文基于小汽车出行者的停车行为调查,考虑心理感知因素,分析不同出行目的下出行者的停车选择行为,结论如下:
出行者可以接受较长的步行距离和中等的停车价格,并希望选择的停车场的行驶时间较短及空余车位较多。在不同的出行目的下,出行者对步行距离、行驶时间、停车价格和剩余空位均比较重视。但购物出行时,出于对舒适性的要求,出行者对步行距离和剩余空位更加重视;工作出行时,由于上班时间限制,且停车时间较长,出行者对行驶时间和停车价格更加重视。
不同出行目的下,出行者均较多选择P1、P2和P3停车场停车。但由于步行距离较短,购物出行时出行者选择P2停车场停车较多;由于行驶时间较短,且停车价格较低,工作出行时选择P3停车场停车较多。出行者在进行停车选择时首先会满足步行距离和行驶时间的要求,其次满足停车价格的要求。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购物出行时步行距离阈值对停车选择的影响较大;工作出行时,停车价格的重视程度对停车选择影响较大。
购物出行时,对距离目的地较近的停车场制定较高的停车价格,可以减少部分停车需求。工作出行时,距离目的地较远的停车场可以通过降低停车价格的方式吸引出行者停车,提高停车场的利用率。通过停车APP、在目的地主要出入口架设信息显示板,及时进行停车信息发布。通过分时分区定价和信息的及时发布,可以改变部分出行者的停车选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停车问题。下一步将设置具体的分时分区定价策略和信息发布方式,分析停车需求引导措施的实际效果,为调节停车需求、解决停车问题提供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