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启旺 翁祖桐 余致远 刘彬 陈梅芳 张开祥 邱西敏
可口革囊星虫适宜在腐殖质多、底质较硬的互花米草区域生长繁殖。开展可口革囊星虫互花米草区繁养殖,可以把互花米草有害区改造成可口革囊星虫繁养殖基地,变废为宝充分保护利用海洋环境。2018年~2020年,依托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科技创新与推广示范项目,笔者在福建省霞浦县埕坞互花米草蔓延滩涂进行可口革囊星虫生态繁育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可口革囊星虫(Phascolosoma esculenta)隶属星虫动物门、革囊星虫纲、革囊星虫属,俗称泥蒜、土笋、土钉等,广布于我国广西、广东、海南岛、福建和浙江沿海滩涂,为穴居泥沙型。我国多种药典中记载了可口革囊星虫食用和药用价值,其性寒、味甘、咸,具有滋阴降火、清肺补虚、活血强身及补肾养颜等功能。同时可口革囊星虫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氨基酸、微量元素和能够调节大脑功能的牛磺酸,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可口革囊星虫风味独特,有“海滩香肠”的美誉,深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福建著名的小吃“土笋冻”就是其加工而成的。“山里有虫草,海里有星虫”体现了其极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可口革囊星虫药用价值高、适温适盐范围广、抗逆性强、活动范围小,是发展增养殖的理想种类。
近三十多年来,由于环境污染、酷采滥捕、滩涂围垦,以及浙江和福建沿海掀起的可口革囊星虫养殖热潮,致使可口革囊星虫天然苗种资源骤减,种苗已成为可口革囊星虫养殖发展的瓶颈。由于可口革囊星虫室内人工育苗稚虫附着变态成活率极低,还未突破批量关,因此,通过借鉴贝类的生态繁育经验开展可口革囊星虫生态繁育,不仅可以批量获得健康苗种,还简便易学,容易推广。现将技术研究总结如下。
本试验地点位于福建省霞浦县长春镇埕坞潮间带滩涂。该海区呈狭长布袋形(图1)、潮流通畅、地势平坦、能避风浪,海水盐度为13~25,pH为8.0~8.3,为互花米草蔓延滩涂、泥沙底质。2018年12月用挖掘机把互花米草翻到底层,将涂面分割成若干块长方形、宽3.5m左右的埕,将埕土捣碎、梳匀、压实,使埕面成“马路”型,建成亲虫暂养区涂埕面积0.7hm2(占滩涂面积1.3hm2);2019年3月采用上面方法再建设生态繁育区涂埕面积7hm2(占滩涂面积13hm2)。
试验用可口革囊星虫亲虫来自霞浦县长春许氏水产养殖场。选择个体完整,体表无伤,平均规格为3.57g/尾的可口革囊星虫作为亲虫。
2018年12月整好的0.7hm2涂埕作为亲虫放养区。于2019年5月1日至18日阴晴天退潮时移殖,阴天选择傍晚,晴天选择清晨。每次移殖亲虫前一天,要对埕地翻耕、耙细、压平。移殖时将可口革囊星虫亲虫均匀撒在涂埕上,然后“盖汪”,即盖上从附近沟里荡上的软泥,以促进其更快钻入泥沙中,放养密度平均为3000kg/hm2。
试验地点乃潮间带滩涂,养殖水位随潮流自然涨落。涂埕会繁殖一些底栖硅藻,互花米草翻到底层腐烂后有腐殖质,潮流还会带来天然饵料,因此无需投饵。待稚虫即将附着时,进行平埕,提高附着率。平时随时捞出繁殖滋生的浒苔,及时铲除新冒芽的互花米草,以免其过度蔓生对苗种造成危害。
亲虫放养后,前3天和前半月挖掘准确移殖数量的1m2涂埕亲虫,以后每月随意挖掘1m2涂埕的亲虫,计算个体数量,测算成活率,测量体重,检查体腔卵母细胞变化及产卵情况。产卵后,用浮游生物网浓缩海水观察可口革囊星虫海球幼体生长情况。稚虫附着后经常观察可口革囊星虫稚幼虫生长情况。
2020年5月20日,项目组织专家对生态繁育区自然繁育的苗种进行测定,估算苗种数量和重量。在繁育区随机选6个点取样,每个点大小为0.25m2,挖出星虫苗,计算0.25m2星虫苗的平均数量和重量,然后测算整个繁育区的苗种量。
可口革囊星虫亲虫于2019年5月1日至18日阴晴天移殖,亲虫移殖后的死亡高峰集中在前3天,之后陆续还有死亡一直延续到移殖后的前半个月,死亡率达10%~30%。适应后亲虫转入缓慢生长,成活率提高,达85%以上。成活率跟亲虫规格大小、损伤、放置时间长短、潮水时间段、涂埕软硬及天气等因子有关,规格偏小成活率高,软涂埕成活率低。
经过解剖观察和镜检,将原养殖场与移殖区的亲虫进行对照比较:自6月上旬开始,原养殖场可口革囊星虫进入产卵繁殖阶段,产卵活动一直延续到9月中旬。主要变化特征是,6月体腔内大型卵母细胞(卵径130μm以上)数量越来越多,占所有卵母细胞比例50%以上,且因大型卵母细胞的存在使得体腔液颜色从浅黄加深呈深绿色,此时用肉眼观察能轻易分辨出雌雄个体,成熟雄的体腔液呈乳白色。7月和8月,体腔内大型卵母细胞比例均超过70%,7月相对更高些。9月体腔内大型卵母细胞比例从50%左右逐渐降低,10月体腔内大型卵母细胞比例急剧降低到5%以下。6月和7月移殖后的亲虫体腔内大型卵母细胞数量和比例上升较明显,但比原养殖场的滞后且比例少, 8月中旬至10月其大型卵母细胞比例与原养殖场相当。
2019年5月移殖的可口革囊星虫亲虫,以中潮区偏低的埕区长期测定可看出:移殖后一个月,体重从3.57g/尾降到3.27g/尾,降低8.40%,移殖后两个月体重才恢复到移殖时体重,之后缓慢生长,经过冬季低温期,生长停滞甚至负增长,春季回暖后,生长逐渐加快,经一年养殖,平均重量从3.57g/尾生长到4.76g/尾(图2)。
生态繁育区涂埕繁育可口革囊星虫苗种平均密度为524尾/m2,苗种规格为0.80g/尾,整个繁育区埕面积7hm2,共育出可口革囊星虫苗种数量3668万尾,总产量29.34t。
可口革囊星虫养殖简单易学,且常晒埕几乎没有病害,目前霞浦县可口革囊星虫养殖产量19t/hm2左右,产值160万/hm2左右,利润50万/hm2左右,群众养殖积极性很高,然受限于苗种一直难于发展。因可口革囊星虫极适宜腐殖质多且较硬的底质生长繁殖,互花米草区可满足其生长,所以在互花米草区开展可口革囊星虫繁育养殖,可以把互花米草有害区改造成可口革囊星虫繁养殖基地,变废为宝充分保护利用海洋环境,具有很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可口革囊星虫亲虫适宜在较硬的沙泥或泥沙底质生长繁殖,若底质太软,影响移殖成活率,新建造的涂埕,底质较软,经过一段时间曝晒,底质渐趋硬实,稚虫对底质要求相对亲虫可略软些。因此其生态繁育区涂埕建造应视滩涂底质软硬情况酌情选择建造时间:亲虫放养区,若底质较硬,要在亲虫移殖时间至少提前半年建成,若较软,则要提前一年建成;稚虫附着区,若底质较硬,最迟要在当年3月前建成,若较软,则要在上一年7月前建成。
亲虫移殖不宜选在高潮区,而应选择在中低潮区。经过一年的观察发现,移殖在高潮区的亲虫无论成活率、怀卵量以及生长增重都明显比中低潮区差,这跟高潮区干露时间长,底栖硅藻较少以及腐殖质有机碎屑偏少有关。亲虫移殖密度以不超过0.3kg/m2为宜,贝类滤食的浮游藻类海水中很丰富,而可口革囊星虫摄食的海区涂埕上底栖硅藻、腐殖质、有机碎屑含量相对有限,因此可口革囊星虫移殖到自然海区滩涂的密度跟贝类相差很大,若可口革囊星虫亲虫密度过大而饵料不足,会影响亲虫生长发育乃至成活率。
选择在4月~5月份进行,此时温度适宜,亲虫活力旺盛。在低温条件下,亲虫活力弱,钻入滩涂慢,成活率低;而5月后才移殖亲虫,移殖后一个月亲虫体重会降低8.40%,移殖后两个月体重才能恢复到移殖时体重,因而会造成6月~8月上旬的适宜繁殖季节,亲虫体腔内成熟的大型卵母细胞比例上升延缓, 8月中旬至10月大型卵母细胞比例才能与原养殖场相当,影响了其总体产卵量。有条件的情况下可提前一年移殖规格2.5g/尾~3.5g/尾的亲虫,亲虫越小,钻入滩涂更快,成活率更高,尤其不影响第二年其体腔内大型卵母细胞比例上升速度。当年移殖的亲虫规格3.6g/尾左右适宜,太小亲虫移殖后性腺发育不好,太大钻入泥沙慢成活率偏低。亲虫移殖后的死亡高峰集中在前3天,之后陆续还有一些死亡,延续到移殖后半个月,死亡率达10%~30%,之后适应环境转入缓慢生长,成活率提高,达85%以上。
可口革囊星虫适温、适盐范围广,活动空间小,这些优良的生态习性,为开展人工移殖和海区增养殖创造了有利条件。开展可口革囊星虫自然海区繁育和增养殖具有投资省,成本低,方法简单,见效快,效益好的特点。选择适宜可口革囊星虫生长发育的湾内滩涂,通过采取移殖管理、繁衍生殖、增养殖保护等技术措施,可以增加自然海区可口革囊星虫资源量或形成新的自然种群,增加群众收入。同时,对挽救可口革囊星虫生物资源,保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