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北麓大鲵仿生态立体养殖新模式

2020-11-19 05:04白海锋高志李红娟李学智李引娣袁永锋
中国水产 2020年10期
关键词:大鲵池子饵料

文/白海锋 高志 李红娟 李学智 李引娣 袁永锋

为寻求更多、更适宜陕西的大鲵养殖模式,2017年~2019年作者在秦岭北麓眉县做了大鲵与猕猴桃仿生态套养间作试验。通过试验示范,实现种植养殖双收益,不仅节省了种养成本,还为本地区大鲵养殖增加了新模式。

大鲵,俗称娃娃鱼,隶属于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大鲵属。大鲵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它不仅营养丰富,且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大鲵对水质要求严格,其最适生长水温为18℃~22℃,适宜pH为6.4~8.2。

陕西省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大鲵人工驯化繁育的研究,随着仿生态养殖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截至2014年陕西省大鲵苗种养殖14余万平方米,存池量360余万尾,占全国31.2%。

大鲵养殖方式多样,目前主要以集约化工厂养殖、仿生态养殖和农户庭院驯养为主。2015年~2017年,随着大鲵市场供需失衡,“天价”大鲵价格回归理性,大鲵养殖规模开始萎缩,部分经营主体出现严重亏损,极大地打击了养殖户的积极性,制约了该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为了寻求更多、更适宜本地区的大鲵养殖模式,2017年~2019年我们在秦岭北麓眉县猕猴桃地开展了大鲵仿生态套养间作试验。试验取得了成功,获得种植养殖双丰收,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提升。

一、材料与方法

(一)试验地点与条件

本试验地点为眉县一处猕猴桃种植区,毗邻秦岭北麓,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清澈,水温恒定,水质达国家Ⅰ类用水标准。试验用猕猴桃地面积2670m2,南北走向,猕猴桃种植量200株,株距2m,行距3m,猕猴桃种植4年以上,产量稳定,无病害史,种植品种为徐香“1号”。

试验池塘建在猕猴桃树行距间,呈“一”字型,每排池子由10个小池子组成,池子为水泥砖混结构,长4m,宽1m,深1m。池壁池底用水泥砂浆抹平滑,池底倾斜度2%。试验猕猴桃地南侧建设一座高位蓄水池,用0.5kW潜水泵抽取深井水,平均出量100m3/h,在每排池子北侧建设沉淀过滤池,接纳养殖池排出来的废水。

(二)放养前准备

1.池塘消毒

第一年新建池子,加水浸泡1个月至2个月后,排干水用并用消毒液进行严格消毒。池子在第二年和第三年使用前直接用消毒剂进行消毒处理。消毒药物选用漂白粉或二氧化氯,用量分别为1g/m3和0.5g/m3,消毒后用清水冲洗干净。

2.进排水口设置

进排水管用PVC材质,在池底南侧的上沿设置总进水管,每排池子有单独的进水管与蓄水池相连,进水管向每排第一个池内伸进10cm。在每排池底中央下埋一个总排水管,每个小池北侧池底设置的防溢竖管与总排水管连接,竖管可以上下调节以控制水位和防止暴雨溢池。进排水口设置过滤筛绢网,网眼大小视大鲵和饵料鱼大小规格进行调整。每排小池子之间用两排PVC管串联,保持水流畅通。

3.建设仿生态洞与搭建藏匿板

在每个小池子侧壁平行向外挖4个长50cm×宽40cm的仿生态藏匿洞,洞口大小为25cm×25cm,朝向池内,下沿与池底相平行,洞底及洞壁用水泥抹平滑,在每个洞上方地面向外伸出一根弯型PVC通气管,管长30cm~40cm。此外,在每个小池内各放置三块长0.8m,宽0.6m的泡沫板,泡沫板放置前要严格用高锰酸钾浸泡消毒。仿生态藏匿洞和泡沫板供幼鲵藏匿栖息。

(三)苗种放养

1.苗种选择

苗种选择坚持“四看”原则,即看颜色、看体表、看眼睛和看尾巴,选择标准为规格整齐,体质健壮,体型正常,活力强,无畸形,无伤病和寄生虫的优质幼鲵。幼鲵来源于齐勉大鲵养殖有限公司,平均规格30cm~40cm。

2.放养时间及方法

幼鲵放养时间一般在猕猴桃叶子生长整齐,基本遮盖住行距间池子时。本试验首次放养时间在2017年5月18日,大鲵苗种入池前用15mg/L~25mg/L高锰酸钾浸泡5min,或用5%食盐水浸泡15min,进行体表消毒处理。放养时室内外水温温差不能超过2℃。

3.放养密度

幼鲵放养密度一般为20尾/m2~30尾/m2,由于幼鲵生长速度不同,个体间存在差异,在饲养中要定期进行不同规格分级,在筛选完毕后用聚维酮碘液进行消毒处理,预防鱼体因机械操作受伤感染细菌病,成鲵阶段放养密度一般控制在10尾/m2~20尾/m2。

(四)饲养管理

1.饵料投喂

大鲵为肉食性动物,具有捕食习性,喜食鲜活的鱼、虾、蟹、蛙及动物内脏。饵料投喂应坚持“四定”原则。一是根据大鲵活动习性,投喂时间在傍晚。饵料投放位置在泡沫板下方,便于懒惰的大鲵取食。二是大鲵具有贪食性,投喂的饵料品种变换不应太大,而且饵料要绝对鲜活。三是投喂量虽逐渐增加,但一般控制在体重的10%~15%,具体视天气、水温、以及大鲵摄食情况适度调整。四是大鲵在摄食时,要保持周围环境绝对安静,避免大鲵受到惊吓,影响进食效果。

2.水质及光照调节

采用微流水饲养,及时清除残饵及排泄物,保持池内水质清洁。幼鲵养殖期间,保持水位5cm~10cm,随着大鲵个体生长随时调整水位高度,夏季高温季节增加水位至30cm~40cm。大鲵具有避光性,在养殖前期,猕猴桃叶子不能完全遮盖池子时,应增加遮阳板(泡沫板),夏秋季可适当减少遮阳板,以调节光照强度,确保大鲵正常生长。

3.病害防治

大鲵养殖期间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病害防治原则,幼鲵入池前用食盐水进行彻底药浴消毒处理,养殖期间定期使用高锰酸钾或聚维酮碘全池泼洒。饵料投喂前要严格消毒处理,定期使用生石灰稳定水质pH,以确保优良的养殖环境。发现发病个体及时进行隔离治疗,从源头上严防大鲵虹彩病毒病暴发,定期投喂药饵预防细菌性肠炎病。在实际操作中要防止大鲵个体受伤,对受伤个体要及时进行药物处理,严防细菌感染。

4.日常管理

坚持凌晨和傍晚巡池,观察大鲵生长情况,检查进排水口有无阻挡,微流水水量有无变化,有无敌害进入池子。大鲵入池后指定专人饲养管理,及时清除落入池子的树叶及杂物,并定期检测水质,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表1 水质监测结果

表2 投入与产出情况

二、试验结果

(一)水质监测

养殖期间,水质监测地点设置在出水口,水温变化范围15.0℃~25.2℃,pH变化范围7.60~8.42,溶解氧变幅在5.80mg/L~8.60mg/L之间,电导率变幅在554us/cm~614us/cm,TDS变化范围541mg/L~594mg/L,盐度在0~0.3之间变动,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均值分别为0.84mg/L、0.21mg/L。各项水质指标均符合养殖用水标准,适宜大鲵生长,见表1。

(二)种养效益

经过三年的套养间作试验示范,于2019年8月下旬共收获商品大鲵2880kg,最大个体2.5kg,最小个体1.8kg,平均体重2.2kg,养殖成活率93.8%,产值20.2万元。三年共收获猕猴桃36000kg,产值21.6万元,种养总产值41.8万元,利润15.9万元,投入产出比1:1.6,种养效果比较可观。具体投入与收益情况见表2。

三、讨论

大鲵的生长与水温和饵料存在很大关系,当水温低于14℃或高于33℃时,摄食强度减弱,行动迟钝,生长缓慢,水温低于10℃大鲵开始冬眠,摄食完全停止。因此,在养殖期间要严格控制水温变化,通过增减微流水量及遮阴防晒来调控水温,使其处于大鲵生长适宜范围内。大鲵的摄食强度随着水温变化,因此投喂频率应根据水温变化适当调整,以减少饵料浪费,防止水体污染。此外,投喂时要确保饵料的适口性,尽量投喂鲜活饵料鱼,在加工鱼类饵料时,剔除鱼头、鱼骨、鱼大刺以及鱼鳍条等,将鱼切成小块投喂,饵料在投喂前要进行严格消毒。

大鲵人工养殖属于高密度养殖,养殖期间容易发生各种疾病,因此在养殖过程中要加强管理,做好预防,从生产的各个环节上杜绝致病因子产生。大鲵养殖中,对大鲵危害最大的是虹彩病毒病,此病是由大鲵虹彩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在大鲵的各生长阶段均具有感染性。因此,在养殖过程中每个养殖单元(小池子)要相互独立,具备统一的进排水系统,严防疾病传染。

本试验中呈“一”字形排列的小池子之间通过串联的方式,极易导致疾病的传染与暴发,虽然在养殖期间未发生严重疾病,但仍存在较大风险,下一步我们将予以改进。此外,在猕猴桃树行距间建造大鲵养殖池时,应根据行距大小进行调整,以便不伤及树木根系,确保猕猴桃产量不减少。

随着人工繁育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升级,大鲵现已成为适合广大农户进行养殖的优良品种。大鲵的养殖模式多样,养殖效果各异,其中大多数均属于单独养殖。大鲵仿生态立体养殖模式是一种新的种养模式,此模式充分利用了猕猴桃地的立体空间优势,种植与养殖互为补充,相互受益。一方面大鲵养殖利用了猕猴桃树下的阴凉资源及地下空间,节省了建设成本,另一方面大鲵养殖废水及沉淀后的有机质用于猕猴桃树的浇灌和施肥,减少了化肥使用量,节省了种植投入,养殖废水的不外排和化肥使用量的减少,保护了环境,体现了生态价值。猕猴桃地的空闲区域养殖大鲵,不仅没有增加用地面积,反而增加了收入,呈现出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截止2019年,秦岭北麓的眉县已发展猕猴桃种植2.1万hm2,占耕地面积的88.3%,年产猕猴桃52万余吨,占全国产量的1/7,世界的1/10。其中大部分猕猴桃地具有优良的水资源禀赋,可进行大鲵套养间作,发展大鲵仿生态立体养殖潜力巨大。在大鲵市场目前疲软的背景下,结合国家绿色高效养殖发展的大环境,在猕猴桃种植集中区开展猕猴桃地间作仿生态套养大鲵的新模式是可行的,具有积极的示范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大鲵池子饵料
香饵
香饵
只要你踏上充满花香的路
一只大兔子和一只小兔子
关上灯,才看得见
夏天,当一条鱼多好啊
大鲵的智慧
大鲵生态养殖技术要点研究
藤——致树及其它
萌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