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香兰
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平都第一小学
当代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若想引导学生很好的掌握和理解知识,应以传统教学模式为基础,深化教学改革和创新,合理的创设教学情境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老师在教学工作中,需要注意两方面内容:第一要深入的探索更加合理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方法;第二要积累教学经验、加强对教学方法的归纳和总结,若想真正找到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尝试和探索。
在新课改的大形式下,只有老师的授课方法和学生的接收能力、思维观念相符合,才能更好的倡导生本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在小学时期十分重要,数学老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创设自主化问题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能积极参加探究活动,还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比如:老师在讲到“圆锥与圆柱”这个部分时,老师可以针对所展示的一个圆锥和一个圆柱的立体图形对学生进行提问,圆锥和圆柱的体积之间是3倍的数量关系吗?怎样才能证明?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充分理解后,可以用分组的方式进行探索研究,在探究过程中,老师要保持中立,不能过多的参与学生的探究,针对探究的成果,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总结和补充,学生之间的讨论研究过程会促使他们的思维逻辑得到有效的锻炼。
数学源自生活,新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就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获取数学学习资源。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不仅使学生学会解答数学题,还可以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的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生活是每个小学生产生感情、获得知识的重要场所,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里,老师应着重引进生活中实际的例子,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学生对问题难度的理解,还有利于营造出快乐轻松的课堂气氛。比如:在“小学数学的加减法”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创建以下情境:“小明到文具专卖店购买一支钢笔,品牌钢笔需要7.9元,因为小明没带够钱差0.8元,只能买一支普通的钢笔,普通的钢笔是5.6元一支,请问小明最后还有多少钱?”在这个情景中,老师将小学加减法的问题和现实生活中常遇到的购物问题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积极的开动大脑,列出:“7.9-0.8-5.6=1.5”的等式,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很好的理解小学数学的意义和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每个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小学生不仅可以融入其中,还可以跟着故事中的问题积极进行计算,在计算过程中也就顺利的完成对问题的解答和探索。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对问题理解有难度,老师应在小数问题情境过程中,创设相符合的故事情节,比如:在“体积与体积单位”一课的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体积的意思,老师可以用PPT的形式播放“乌鸦喝水”的故事。虽然学生都熟知这个故事,但是从没有站在在数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解析和研究。针对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老师可以把乌鸦喝水的过程用动画的形式展现,在展现过程中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把小石头扔进瓶子里乌鸦就能喝到水了?”学生们边听边观察,发现了扔到瓶子中小石头的数量越来越多,瓶子中的水位就会越来越高,小石头占有了瓶中原有水的位置,而水就被挤压到瓶子的瓶口位置,所以,乌鸦能顺利的喝到水了。这个故事说明虽然瓶里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但是体积没有变。老师通过创设生动的故事情境,使学生深刻理解了对体积的概念。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里,为了提高学生对学习竞争的乐趣,老师可以将大家喜爱的一款“贪吃蛇”游戏引到课堂学习中,通过轻松愉快的游戏比赛来提高学生对学习竞争的兴趣。在讲到《十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时,为了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并提高口算能力,老师对“贪吃蛇”这个游戏进行了改编,这个游戏的每一局都会随时出现一个十以内的加减法算式,同时每一个老鼠的身上会有相应的数字,在规定的时间内只有准确的算出答案并成功的吃掉老鼠,游戏中的蛇才会长大,每成功一次就会得到一个小星星。开展游戏时,老师可以将班上的同学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派出代表轮流玩游戏,规定时间内哪个小组获得小星星最多,哪个小组就获胜。通过这个游戏互动可以看出,只有创设学生最感兴趣的游戏情节,才能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竞争学习,并从中体会到竞争的有趣性。
情境的导入,实际就是为了提升课堂有趣性、互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添加一些生动的实物教学,就是对于其中某个教学问题,通过教学课题在课堂中添加生活情境,使数学应用题看上去更加清晰易懂。在小学数学授课中,老师可以对一些比较难的问题,结合相符合的教学情境进行分析,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