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春霞
安徽省怀宁县小市镇禅师小学
观察是指观察的主体依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用自己的各种感官,借助不同的辅助工具,去观察被研究的对象,从而获得所需信息的一种方法。每个人从一出生就能观察身边的环境,所以说人的观察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人们通过观察自然世界,研究各种自然现象产生和发生变化的原因就产生了科学。科学课程就是由一个个观察,一个个研究,来认识周围事物和周围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学习科学就是去经历,去参加各种观察研究的认识活动,没有观察就没有研究,更没有认识。法拉第说:“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科学发现诞生于仔细的观察之中。”《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小学生获得物质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是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科学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的,它具有系统性,客观性和可重复性,它与学生盲目的随意的观察是有区别的。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学习科学,探究科学,我们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时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科学观察的能力,提高学生科学观察的品质。
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动力,是学生智力和心理发展的催化剂,它能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体验学习的乐趣,是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科学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是依赖于兴趣,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孩子的兴趣。”小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对周围的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希望通过观察来认识、了解周围的事物:鸟儿为什么会飞?花儿为什么五颜六色?月亮为什么有时圆有时缺?鱼儿为什么能在水里游……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科学观察的兴趣,就要让学生明白他们想知道的这些为什么都可以从科学课程中找到答案。当学生知道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时,就会对科学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爱上科学,喜欢上科学观察。当然这种直接兴趣不会维持太长时间。这时候就要用科学实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动手操作获取现象,在观察科学实验的过程中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如教学《米饭淀粉 和碘酒的变化》一课时,学生一边进行实验,一边认真观察。当学生发现米饭与碘酒相遇发生了神奇的变化时,每个人都兴奋不已,这种兴奋的激动的情绪,一直保持到后续的学习当中,在《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等课的教学中,学生观察得特别认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对探究科学现象发生的原因和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产生兴趣的时候,也就是外部的感性兴趣进一步深化并上升到内在理性兴趣阶段,学生的科学观察兴趣就能保持的更持久。所以科学观察兴趣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灵活的方式进行。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小学生对周围事物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喜欢观察新奇的事物。他们在观察时随心所欲,杂乱无章,就像无头的苍蝇,没有目标到处乱飞。他们只会被各种现象中的强烈刺激或特别感兴趣的事物所吸引。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手段就是科学观察。它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让学生有目的的进行科学观察。《我看到了什么》是小学生接触科学的第一课,它的学习目标就是要求学生亲历一次科学观察活动,初步了解什么是科学观察。当学生知道这节课的任务是观察一棵大树时,觉得不可思议。在小学生的心里科学是神圣的,崇高的,是遥不可及的,而大树却是生活中最常见的植物,同学们天天见,处处见。怎样设计才能使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圆满完成呢?我给同学们提出了几个问题:如果让你们现在去观察一棵大树,你想知道些什么?怎样去做?用什么来观察?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和同学说一说。经过一番思考交流,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确定了观察的内容,方向,方法和顺序,然后按计划到校园里有条不紊的进行着第一次科学观察。这节课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明白了科学观察是有目的的知觉活动,跟平时的随便看是不一样的。学生只有带着明确的目的,按既定的计划,系统全面的进行观察才是真正的科学观察。这节课的学习活动在孩子们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万事开头难,有了这次成功的体验,学生在在以后的科学活动中都会自觉的带着目的进行,还学会了把总目标分成具体的,便于操作的小目标,进行逐个观察,从而能够迅速的实现科学观察的总目的,圆满的完成科学探究。
科学是严谨的,是认真的,更应该实事求是。作为科学研究的基础方法——科学观察,必须能够正确的、如实的反映客观事物,不能凭主观进行猜测,所以科学观察的重要保证就是客观性。只有顺着事物本来的面目去观察,才能获得准确的信息,做出客观实际的分析判断,才能得出真实的有意义的结论。《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理解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小学科学课程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客观实际的科学观察是科学研究的基石,因此在科学课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科学观察的结果不能主观臆断,而是要用事实说话。在学习了《我看到了什么》一课以后,同学们初步了解了什么是科学观察,并对科学观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下来学习《校园的树木》一课,同学们先制定好观察计划,再分小组去校园里观察大树并做好记录。活动结束以后,孩子们争先恐后的把自己看到的、闻到的、听到的、摸到的结果分享给其他同学。有个同学还用白纸拓印下树皮的样子,同学们看到以后却哄堂大笑,认为他没有认真观察,哪有树皮长成那样的?但是那个同学坚持说那就是他自己亲手从树上描画下来的。事实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于是我就让他带着同学们去观察他说的那棵树,结果发现他观察的并没有错,这棵树的树皮就是他拓印下来的样子。这位同学观察得非常仔细,而且如实的把自己观察的结果表现出来,在形式一边倒的情况下还能坚持自己的意见,遵循了科学观察的客观性原则,真的难能可贵。我毫不吝啬的对这位同学进行了表扬,并借此机会告诉同学们科学观察不但要有目的性,还要实事求是,看到的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这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原则。
科学研究是一项十分精细的工作,进行科学观察的人就必须具有从事物的一大堆特征中,分辨出细微的,独特的,重要的特征的能力。粗心大意,走马观花式的观察是很难发现事物的细微特征的,只有认真仔细的观察才能抓住事物有价值的、细小的特征。因此要想寻找事物的精微之处,并在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探索事物的规律,在科学观察时就要全神贯注,不能放过每一个细小的变化。科学观察不是简单的用眼睛看,更要有一双火眼金睛,与不同的感官配合,对事物的里里外外,方方面面,进行周密细致地观察。《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观察高锰酸钾溶解于水时产生的变化,并用语言把这一变化过程描述出来,从而认识什么是溶解。在教学的时候,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颗粒状的高锰酸钾是什么样的,然后用勺子盛出几粒高锰酸钾,放入水中,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认真填好记录单。高锰酸钾进入水中以后会发生细微的变化,从它的颜色可以看出它在溶解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这就需要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认真细心的观察。通过对比实验,分别将盐,沙子,面粉放入水中,观察它们在水中的状态,将它们的变化情况与高锰酸钾作比较,寻找并发现它们的异同,总结出溶解现象的特征。这样的观察更要细致入微,粗略的观察就会让人失去发现事物有价值的细微特征的机会,细心的观察更有利于发现事物的细微的差别和相似的地方,从而提高观察的效率,更好的进行科学探究。
巴甫洛夫说:“不学会观察,你就永远当不了科学家。”为了让我们的孩子更好的学习科学,研究科学,热爱科学,高品质的科学观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它在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可持续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主动的培养学生科学观察的能力,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观察习惯,培养科学创新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