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新媛/云南师范大学
中国自近代以来,频繁的受到外来侵略者的恶意掠夺,在长期与侵略者对抗的过程中,国人对“同胞”以及“外来者”的区分意识逐渐明显,这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逐渐觉醒。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中国的各个民族在历史发展与交往交融的过程中取得的一致性和认同感。
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才能为社会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大学生群体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中的主力军,把握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注重落实大学生尤其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帮助他们树立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能够有力的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提供源源不断的新生动力。
近年来,各方割裂势力活动猖獗,为了保障祖国安定和民族团结,各族人民必须凝聚在一起共同反对暴恐活动,这就需要各族人民深度落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员,具有民族特殊性,需要在意识形态层面引导这一群体树立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通过在高校落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团结的认知,为促进民族团结及社会稳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我国的各个民族是经历了悠久的历史发展才形成的相互融合的局面,各民族息息相关,只有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共同抵御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行为,维护祖国安定和民族团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一方面,中华自古就有“和文化”。中华民族作为礼仪之邦,一向认同以和为贵、共同发展。例如儒家的“和而不同”等主张民族平等、和平共处的思想。另一方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就在于不断地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兼收并蓄、经久不息。培育落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就是要求中华儿女认同共有的由不同民族文化共同融合而成的中华文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自提出以来,学界以及媒体开始进行剖析和宣传,一些少数民族自治区也在积极传播。但并未进行系统的普及,对共同体意识的社会认知度相对较低,部分人群甚至对此一无所知。家长也因此忽略对大学生这一部分内容的教育。此外,也没有针对性的政策要求落实宣传。
高校作为培育大学生的主阵地,校内是否积极展开民族共同体的教育直接关系到新一代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弱。但是目前高校缺少对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性的认识,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落实还存在问题。首先,教育人员紧缺。在高校,进行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大多是班主任、辅导员以及部分思政课程的老师。学校没有发动全体教师在其他课程上渗透中华民共同体意识的教育,以此来进行辅助教学。其次,缺乏系统的教学内容。由于没有精细的教学大纲,为数不多的老师在进行民族共同体教育时,没有进行系统科学的教学。再次,教学形式理论性大于实践性。高校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方式多是课堂讲授、班会以及组织讲座的形式,少有实践性质的活动,如民族联谊会等,民族共同体知识的讲解理论大过于实践。最后,思政课程老旧。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方式,但目前高校的思政课程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单一,是大学课程中学生参与性较低的一门课程。
高校提供相应的教育环境,还需要少数民族大学生具备学习的自觉性。目前,大部分学生因认识不到该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并不愿意参与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讲座和教育活动。除此之外,地区和民族本身存在的差异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民族共同体的认知。我国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自西部和边疆地区,分布广泛且较为封闭落后,导致少数民族群体容易受到民族势力独立思想的侵袭。
落实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需要广阔的平台。首先,利用学校的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等平台传播中华文化。利用好互联网络,挖掘互联网促进各个民族大学生互相交流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平等交流的平台。其次,挖掘校本资源,开办选修课程。通过选修课程的渗透,让少数民族大学生了解更多的民族知识。比如历史文化课程,通过对华夏民族融合发展历史的讲授,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了解到,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各民族的不懈努力,才共同创造了这华夏泱泱之文明。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作用分为两个具体层面,其一是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知识的讲解,使学生掌握系统的中华民族理论知识。其二是通过教学潜移默化的陶冶学生的情操。思想政治课程除了有理论教育作用,还能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让学生获得积极地情感体验,通过理论课程的情感熏陶,将情感转化为实际行动。
营造和谐团结的校园氛围以潜移默化的熏陶学生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学校组织少数民族之间以及少数民族与汉族学生沟通交流,使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形成少数民族之间以及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团结氛围,进而铸牢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次,利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组织校园节日文化节、发布各民族中华传统节日的盛况信息,组织联谊活动等,提升各民族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日的角色认同感。
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实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需要健全的师资队伍作为后盾。首先教师应当先受教育,跟上时代步伐,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意义,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先进思想的传播者。其次,教师在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做到知识传授与意识培育渗透的有机结合,深度挖掘民族共同体的教学素材,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保证教学质量。
高校应当正视目前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紧跟时代步伐,认真思考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落实共同体意识教育,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效果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