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 莹 董越佳/西北大学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群体特点紧密相关,随着“00 后”大学生不断迈入大学校园,他们成为校园中的一股新鲜涌流。这群“千禧一代”因受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成长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也呈现出与其他群体不同的思想行为特点。
生于中国“入世”节点,长于互联网兴起时代的“00”后们,物质上更充裕,精神上无包袱。他们大多为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从小备受宠爱,导致他们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共享概念薄弱,缺乏换位思考意识;思想趋向功利化,缺乏担当意识;渴望被人理解,缺乏感恩意识。他们思想前卫,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有独立的行为能力,喜欢张扬个性,追求品质生活。
“00 后”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主要是通过传统课堂获得,对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多数同学仅了解口号类的宣传语,很少会利用网络平台自主学习和领悟深层次意义,对于国内外时事政治了解不多。整体来讲,“00 后”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是坚定的,但在意识形态领域和理想信念的认同度等方面,则态度较为模糊,尤其是遇到深层次理论问题时,大多数学生因理论储备不足明显表现得模棱两可、含糊不明。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增加了“00 后”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现已成为“00 后”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从“00 后”大学生使用互联网的场所、时间以及接触的内容等方面来看,大多数学生能够理性健康地使用互联网,但是网络的高速便捷性也造成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过度依赖网络的不良现象。
随着社会进步以及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00 后”大学生的教育资源、教育渠道、教育条件等发生了巨大变化。“00 后”思维发散、思想活跃,对学习有着强烈的欲望,很少受到固有学习模式影响,对知识的渴望不再拘泥于课本,更想要通过自主学习实践、专题培训、兴趣拓展等充实自己不断成长。
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 “00”后大学生虽崇尚“诗和远方”,但却缺乏“眼前的奋斗力”,未能真正将自身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发展相统一。他们一方面非常希望通过努力奋斗获得所向往的美好生活,另一方面又难以真正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行动力不足,缺乏青年人的崇高理想和远大抱负。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00 后”大学生更加注重精神世界的充实、注重个性自我的发展体验,集体意识薄弱,对待考试、学习也表现出“佛系态度”。高校的个性化教育和集体意识教育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就“00 后”大学生群体特点来看,他们习惯将个性摆在第一位,过度追求个性化的现象将无疑削弱高校思政教育对“00 后”大学生思想引领、价值观塑造和人生导向等方面的作用。
随着互联网及移动终端的普及,“00 后”大学生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上都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碎片化学习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提高学习效率,成为了一种潮流学习方式。然而这样的学习方式却不利于对“00 后”大学生进行系统教育引导,使学生产生认知障碍;且碎片化的学习学习时长短,学习内容大多停留在表层,无法深入学习相关理论知识。
“00 后”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被称为“数媒土著”。他们普遍具有较强的网络社交、网络消费、网络娱乐、网络学习的能力,对手机和网络有着较强的依赖性,难以主动思考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多都利用各大网络载体进行宣传教育,但绝大部分“00 后”大学生使用网络的主要目的在于娱乐,使教育成效大大降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针对不同的学生主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转变固有教学思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第一,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明确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解决个体问题。“00 后”群体相对比较独立,集体意识薄弱,基于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思政教育,增强“00 后”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是高校开展教育的基础。第二,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结合新媒介平等、互动等特点,转变固有的教学主客地位,改进传统的灌输式教式教育,加强对话式学习而非强制性学习,注重学生综合教育,依托丰富的“第二课堂”全面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第三,提供个性化需求服务。“00 后”大学生是思想体系尚未成熟“半社会人”,需要老师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要善于利用“00 后”接受新事物能力快、思维创新能力强等优秀特质开展人性化教育,把“课堂”分解到“个人”,使思政教育更有亲和力、更有说服力、更有针对性。
作为高校教育者,面对不断变化的学生特点,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在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上不断开拓进取,切实提升教育实效。第一,提高自身理论素养。面对信息爆炸的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者必须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教育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论和世界观去认知世界。第二,创新教学内容和形式。思想政治工作者根据大学生当前特点与需求构建出适合青年一代思想发展的教育理论体系是必要的。利用新型网络媒介技术与传播技巧,指引学生思想意识健康发展,师生在知行互动中达到全方位育人效果。第三,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统一。延伸思政课堂教学内容,通过互动式、情景式、专题式教育,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此外,还可以通过主题式实践教学将社会动态现象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发挥红色教育基地功能,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并应用理论知识,加深大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及认同感。
结合多样化网络载体,不断扩宽教学路径,建立长效机制。第一,坚守网络教育新阵地。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形式多样的思政教育,实现量变到质变的效果。在不受传统课堂时间地点限制的情况下,依托网络新载体实现主题班会、主题教育、经验分享,构建全面的网络教育课程与教学模式。第二,实现网络载体多样化。利用慕课、直播、短视频等新颖方式进行实时学科教育,不仅方便了学生校内的线上交流,同时也有利于校园文化在网络环境得到发展。第三,保障网络环境安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坚定把握网络导向,引导学生树立网络安全意识,提升网络素质,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时,网络思政教育需完善网络监督管理机制,成立网络环境监管部门,坚决抵制严重危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不良信息,保障网络课程的有效开展,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持续性开展。
随着大学生群体特征的不断变化,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新路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坚持理论学习,提升自身素养,同时有针对性的为学生提供个性化需求服务,创新教育方式和内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此外,抓好网络思政教育阵地,利用多样化网络载体,建立长效教育机制,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政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