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 伟/云南师范大学
道德是一种出自人本能的社会意识形态,更是后天养成的合乎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本研究中的道德社会化是指“社会成员通过社会互动学习道德规范,内化道德价值,培养道德情操的过程”[1]。青少年道德社会化是指7—24周岁年龄段的人习得社会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内化道德价值,通过道德实践,最终外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
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影响因素众多,其中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社会化影响最为明显。首先,网络游戏中的“同辈群体对青少年道德观念与行为的影响有其特殊的心理机制,主要包括群体间的对比效应、群体内的同化与分化作用、同辈成员之间的社会比较以及模仿与从众”[2]。其次,网络游戏本身激活了受众体内的内啡肽,给玩家带来一种天然的兴奋感与刺激感。最后,“从青少年参与网络游戏的动机来看,在网络游戏过程中能够结成游戏团队,以及能够在游戏过程中进行人际互动,是青少年参与网络游戏的主要动机,也是网络游戏之所以吸引青少年的主要原因之一”[3]。
网络游戏的优化有助于加速青少年道德社会化进程,从而提高社会的稳定性。另一方面网络的虚拟化在某种程度上也引发了当代青少年社会行为的异化。
1、网络游戏对青少年道德认识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对处在成长阶段的青少年来说,网络游戏是青少年学习构建自我与社会化的必经过程,在游戏中培养健康的道德情感,形成良好的道德信念,最终内化道德行为。网络游戏的教育价值,在于尝试解决现实中存留的问题,从而促进社会的创新与发展。例如《孢子》这款模拟游戏,玩家可以模拟体验生命进化过程,从单细胞生物开始自己设计与建构,从而逐步进化到现代文明。在游戏过程中玩家不断的创造基因英雄,控制生物发展文明,寻找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这些合乎规范的游戏具有积极向上的道德教育价值,对青少年道德认识的形成具有很好的引导与教育作用。
2、青少年在网络游戏中尝试多种角色定位,有效调整期待角色与现实角色
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的身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青少年对所承担角色的扮演往往受制于很多条件,内心的欲求无法充分地获得满足,青少年要想形成正确合理的自我角色意识,可以在网络游戏中不断的选取和体验不同的角色与人生。网络游戏中角色的丰富性也能增进青少年对自身社会角色的选择,顺利找到自己的社会角色定位,便于更好地进行社会化。在网络游戏中尝试多种角色定位,在现实生活中实现期待角色与现实角色的整合。
3、网络游戏能缔造超级合作者,增强集体荣誉感
青少年在网络游戏中可以增强与队友的沟通交流与默契合作,还能真实的体会对抗困难与坚持到底的团队精神,树立集体荣誉感。例如在《王者荣耀》游戏中,需要上路、中路、下路的“英雄”密切配合才能取胜。为了维护集体利益,青少年之间会加强战术沟通,做到并肩作战,这一点培养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是对其社会化的积极正向引导。此类需要多人共同合作的网络游戏潜移默化的提升了青少年之间的协调与执行力,从而提升学习工作中的沟通效率,打造团队的凝聚力。
1、网络游戏对道德本位的侵蚀造成青少年道德人格的弱化
网络游戏在拓宽青少年社会化的同时带来身份认同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青少年的道德观造成虚拟社会化。调查数据显示,一部分青少年在结束游戏后,感觉身份混乱与失落感,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产生了困惑。虚拟社会化的不确定性逐渐侵蚀着青少年的价值观,导致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的角色认同困难,造成道德偏离,弱化人际交往能力削弱责任感和道德感。
2、网络游戏引发当代青少年道德行为的异化
“网络游戏对青少年有着极强的粘合力,某些游戏漠视生命、戏谑生命及生命可无限次重生的消极特性对青少年的生命观与道德观有着深层的负面影响”。[4]网络游戏中存在众多的不可控因素,弱化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意识,导致青少年不道德行为逐渐增加。当下的网络游戏普遍传达出胜者为王的价值观念,比如“组队杀人”、“抢人头”、“打僵尸”等充斥着血腥,强化了青少年对物质与荣誉的控制欲和胜负欲,在现实生活中容易出现道德失范,不利于对青少年道德社会化进程。
3、网络游戏造成“身体缺席”下的道德缺失
网络游戏正逐渐改写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青少年若长期沉迷于网络游戏,不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生理上表现为视力下降、情绪郁闷、食欲不振或者肥胖,时间一长则出现“网络综合症”,即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孤独脾气暴躁,内分泌失调与免疫功能降,抑郁症与焦虑症等疾病的诱发。最终表现为人格异化,为人冷漠社会交往封闭,道德判断弱化。
影响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原因涉及各个方面,为此社会、学校、家庭及青少年本人要通力合作共同关注此问题。
对于网络游戏领导部门要发挥部门职能,加大对青少年上网场所的监管力度。一方面,结合我国青少年对网络游戏的现状,吸取他国的先进经验,制定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致力于提升网络游戏文化内涵,加强游戏世界精神文明建构。另一方面,加大对网络游戏软件的审核与监管,对有涉及血腥的游戏设置青少年上网限制功能,便可有效监管青少年的上网时间,降低青少年沉迷网络的发生率。
学校作为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之一,要努力营造德育和智育协调并重开展的局面,充分发挥游戏的教育价值,转化网络游戏为教育资源,促进青少年社会化的发展。一方面学校可以开设网络游戏课程,提升青少年的自我认知能力,对网络游戏形成理性客观的认识,在适度参与网络游戏的过程中改善自我体验,让网络游戏真正成为促进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平台。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帮助青少年培养和建构正确的网络游戏意识,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是非辨别能力,引导青少年对网络游戏进行理性分析。
家庭是教育的根基,是青少年形成良好道德习惯的主要阵地,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特殊场所,家长应该密切关注青少年的动态以及接触网络游戏的时间。首先家长要起到良好的带头表率作用;其次要锻炼青少年独立处事的能力;再次家长要给青少年关爱,营造民主和谐家庭氛围,避免青少年孤独而在网络游戏中来寻找安全感。
青少年应该在重视工具理性的基础上更加崇尚价值理性。青少年不管是为了自我呈现、社交需要,还是释放内心情绪都是出自个人的需求,青少年不应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游戏中,这样不仅影响其正常的社会化进程,还不利于社会的积极健康发展。因此,青少年应该树立价值理性,正确合理地使用网络游戏,通过在游戏中的互动,学习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价值,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