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丽华 杨铁军/.天津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海运职业学院思政部
高职院校是我国职业人才培养的摇篮。新时代,我国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对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必须紧紧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的,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切实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把学生培养成为听党话、跟党走,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近年来,党中央对思政课建设高度重视。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地高校进行了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探索,并且取得了丰硕成果。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各高校要重点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设定课程模块,开设系列选择性必修课程。”[1]进一步指明了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具体方向。
2020年1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2]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指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把制度自信的种子播撒进青少年心灵,引导师生不断增强‘四个自信’。”[3]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指出:“希望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4]
从以上相关文件和讲话可以看出,党中央和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在高校中加强“四史”教育。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对“四史”的研究和教育,意义十分重大,任务十分艰巨。
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生力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身上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必须了解中国现在的国情和曾经的历史,才能更好的担当重任。目前,高校思政课程体系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与“四史”联系最为紧密的一门课程。“纲要”讲授的中国近现代史,是指1840年以来中国的历史,涵盖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同时与社会主义史有一定的联系。“纲要”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国史、国情,帮助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深刻理解其内在的规律,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如何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走向改革开放。
高职院校目前未开设“纲要”课程,高职院校的学生没有系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的机会,这就更需要在已有的思政课程体系中融入“四史”内容。因此,高职院校应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这3门课程中,将“四史”教育的内容全面融入。加强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四史”教育,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历史和人民为何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引导学生增强自己的使命担当意识,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5]在新时代的今天,历史观正确与否,关乎我们安身立命的基础;关系人心聚散、国家兴亡、民族盛衰。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一些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各种思潮不断碰撞。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00后,深受全球化、信息化、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他们虽然具有一定的思辨能力,但仍处于价值观形成时期,还不足以对各种思潮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在高职院校思政课中要加强“四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需要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实际,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推进教学方法多元化、创新和丰富教学载体。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这方面,很多老师善于引入社会热点问题,采用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结合现代经济文化资源等等,增强了思政课的鲜活力和时代感,这是非常值得学习的。同时,思政课教师应当以“四史”教育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增强思政课的历史厚重感。思政课教师可以甄选“四史”中合适的内容,如惊天动地的历史大事,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值得深思的历史规律,吸引和感染学生,使学生们对学习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产生更高的认同感,从而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保证教学内容的正确性与客观性,用科学知识和科学理论武装学生的大脑,又要注重学生思想意识、科学世界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将“四史”融入思政课教学,要避免盲目选择历史素材,尤其是未经证实的野史传闻。应在恰当的情境下,选取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突出重难点,服务于教学目标。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思政课教师要发挥自己在教学中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利用好实践教学的课时,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例如课上进行分组讨论、主题演讲、诗词朗诵,课下排练情景剧、实地参观、假期调查研究等等。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程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法治修养。“基础”课看似与四史联系不大,实际上则不然,讲理想信念要联系党史和社会主义史,才能讲透理想信念的内涵与特征,才能讲清楚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讲中国精神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必须联系党史、新中国史,才能讲清楚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的问题;讲中国精神中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联系改革开放史,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贯穿于改革开放的全部实践的含义。
近年来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成果为“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途径提供了很多有益借鉴,本文以“基础”课为例,着重从教学方法、“互联网+”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这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1)案例教学法。在第二章第一节“理想信念的内涵及重要性”中,以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为案例。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共产主义的信念。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无数仁人志士和革命先烈,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视死如归,前仆后继。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许许多多的共产党人因为胸怀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伟大的事迹。在第三章第一节“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一部分,讲述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杨善洲的感人事迹。在第五章第四节“向上向善、知行合一”中讲述雷锋故事。通过讲述雷锋在列车上自愿当义务服务员,为旅客们服务,帮助旅客解决困难,在部队上只领一套军衣,剩下两套交给国家以减少国家开支,支援国家建设的平凡故事,让学生们深刻意识到奉献社会就是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
(2)多媒体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恰当的运用视频影像资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实效性。在第三章第一节“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教学内容中,可以播放人民日报推出的重磅微视频《奋斗》,伴随着慷慨激昂的配乐,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浴血奋战建立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的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即刻展现在眼前,让人新潮澎湃,斗志昂扬。通过播放《天眼之父南仁东》的视频,让学生们感受改革先锋人物为改革开放作出杰出贡献,却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在第三章第二节“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这部分内容,先讲述革命志士方志敏在狱中写下《可爱的中国》的感人事迹,再播放央视主持人《可爱的中国》朗诵视频,让学生们感受革命志士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强烈的民族自信心。
(3)讨论式教学法。近年来思政课教学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讨论式教学法恰恰是简单易行,效果又好的教学方式。“讨论式教学法是指教师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启发学生就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6]在“基础”课教学中,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法将“四史”内容融入其中,例如“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分别从“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密、最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引领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找到了前进方向”;“马克思主义的人类解放思想与中华民族“大同思想”高度契合,唤醒了中华民族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实践意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方法是中国人民同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和改革的强大思想武器”这四个方面,搜集整理资料,进行充分讨论,形成各组讨论成果。这样学生就容易真正理解历史和人民为何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共产党人为何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想信念如此坚定。
近年来“互联网+”教学与传统课堂形成优势互补,传统课堂因为时间空间有限,课堂互动非常有限,而网络平台可以实现全员参与讨论和发表意见,也有利于老师及时发现学生的疑惑。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雨课堂进行弹幕教学,比如“基础”课第五章第二节“发扬中国革命道德”这部分内容,老师列举几种革命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让学生发弹幕来畅谈自己对这几种革命精神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们发扬革命道德、传承红色基因,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思政课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点领域之一。将“四史”教育融入“基础”课教学可以着重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1)诗词朗诵。在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革命志士用生命书写的诗词,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组织学生们进行红色革命诗词朗诵,精选具有代表性的红色诗词,如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夏明翰的《就义诗》,陈毅的《梅岭三章》,何敬平的《把牢底坐穿》等等。通过朗诵使学生们深刻领悟诗词中展现出来的视死如归的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勇于担当的精神。
(2)实地参观。实地参观可以将本地的“四史”文化资源融入教学中。天津本地的“四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例如觉悟社是当时天津反帝爱国运动的领导核心,是五四运动时期我国青年革命运动一面光辉的旗帜。平津战役纪念馆,是全面展现平津战役伟大胜利的专题纪念馆,是缅怀革命先烈、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分为周恩来和邓颖超两个展厅,展示了两位优秀的共产党员波澜壮阔的一生,两人为党和人民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精神。中共天津历史纪念馆,展出1919—2001年中共天津党的历史,包括不同时期共产党人的革命史、斗争史和建设史。通过实地参观让学生了解“四史”历程中天津的历史站位,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红色基因、红色精神。
(3)举办艺术展。利用重大纪念日、重大节日、重要庆典等开展艺术展览活动,发挥学生的艺术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可以举办庆祝建党100周年艺术展,以微视频、摄影作品、美术作品为载体,从不同视角、不同侧面,生动展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这三种形式分别体现了课堂实践活动、校内实践活动、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将这三种形式结合起来从而实现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线上实践与线下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