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顺梅
广西玉林市陆川县古城镇八角小学
浓厚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驱动力,也是教学实践的重要动能。在小学教学中,务必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促进学生兴趣形成和思维能力发育。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中,透过有效举措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具深度,与实践能力培养形成有效联结,应该成为教学工作的基本诉求,也要在实践工作中加以落实。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促使传统教学模式向新型教学逻辑转变,很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的内在兴趣与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有一个大的飞跃。只有在兴趣的稳固支撑下,小学生才能自发、自主的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才能更扎实的掌握数学知识点,形成数学实践能力。
另外,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是教学工作的关键诉求,这里的思维能力即学生如何对待数学以及如何将数学理论知识转变为实践知识的能力。数学思维相对抽象,但是在数学学习中的表现却是十分具体的,只有具备完善、科学、有效的思维能力,学生才能运用思维方法解决数学问题,才能形成全面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兴趣与思维是一体的,都是基于学生主观意识而形成的内在动力,但这种内在动力的形成需要外界的干预和引导,即需要老师各种有效举措的支撑。
如前文所言,全面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水平,必须着力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数学思维水平,而教师要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采取更有力举措,力求达到预期目标。
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开展深入探究和思索,不仅是高年级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而且是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塑造的内在诉求所在。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老师能够让学生们跨越教材表面知识走向数学知识的深部,同时也可以形成“积极思考,努力探索,形成能力”的教学范式。小学生在不断的细致探究中,不仅养成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同时也充分挖掘了自己的潜能,形成了求知和探索相结合的数学学习意识。
有效的小组互动可以充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增强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感知能力,这是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充分考虑的一点。设计有效的数学学习小组,可以进一步释放小班化教学的优势,让学生们根据兴趣和需求参与到小组互动中来,就数字知识点、疑难点等展开讨论,共同探究解决办法,进而形成彼此督促、共同进步的良好效果。互动小组式的数学教学,无疑对小学生学习兴趣和抽象思维能力培养都具有显著作用,对学生来说具有足够的吸引力。
如,在部编版六年级的“扇形统计图”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不同的互动小组,按照每组3-5的配置让学生们就教材内容先进行预习和讨论,形成基础印象,之后再开展授课。在每个小组中,学生们可以七嘴八舌的就扇形统计图的知识点开展讨论,彼此能够相互提示,同时也可以互相补充,形成基础认知。在后面的教学中,老师对扇形统计图的细节知识进行深入解析,这样就让已经参与小组互动的学生加深了印象,同时也产生了纠错纠偏效果,强化了正确内容在学生心中的认知。在小组互动中,学生可以带着兴趣与思考前行,这对教学走向深入有积极助益。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教学情境的设计和展示,能够营造十分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们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到教材、课程与学习上来。数学情境的设计,能够帮助小学生排除外界干扰,心无旁骛的在情境中感受数学的美好,同时让自己真正静下心来理解、记忆重要的知识点,形成深刻印象,同时不断形成抽象思维能力。情境教学也是激发小学生数学兴趣的重要手法,对小学生的调动和引导有积极作用。运用情境模式,学生与老师能够在更轻快愉悦的气氛中开展配合,进而极大提高课堂授课与学习的效率。
例如,在部编版六年级上的“分数乘法”教学中,老师就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展示出一家人吃蛋糕的场景。然后老师根据课件给出提问,一家人围在一起吃蛋糕,每人吃2/9份,问这代表什么意义?根据课件的场景塑造与声画的结合,老师可以让学生们举手回答。之后老师给出解释,2/9份的意义代表将蛋糕分为9份,每个人吃掉2份。通过学生在多媒体情境中的体验,可以轻松的将知识点融入到声画中,提高了学生的接受度,同时也达到了启发效果。
综合运用情境模式、探究式教学、互动教学等方法,对学生们的数学兴趣养成助益极大,同时很好培育其数学思维水平。在小学六年级教学中,务必要本质有的放矢的原则,提升教学针对性,让教学举措更多惠及每一位学生,促进他们思维能力提升和兴趣的养成。